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唐玄宗为什么要罢免张九龄,而重用奸臣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52分类:历史

  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最有名,也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两位宰相。张九龄是提拔贤才的名臣,而李林甫则是打压文人的奸相。唐玄宗为何要罢免贤相张九龄,而任用奸佞李林甫?

  张九龄这个出生在岭南蛮荒之地的天才,从小就十分聪明,通过科举考试一夜成名,然后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华而被赞为当时文坛领袖张说的传人,继而成为帝国高官。这些科班出身的文化精英们矢志不渝地信仰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他们忠君爱国、大义凛然、知礼知耻,有原则有底线,具有崇高的精神和气节。

  像这样的士大夫,历来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赞。更何况张九龄除了文才过人,也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曾极力要求处决后来谋反的安禄山,这也为他赢得了“预言家”的称号。因此,他的下台往往被认为是李林甫使坏。而李林甫正是被后人唾骂的奸诈小人,靠着成语“口蜜腹剑”而闻名于世。一正一邪,君子和小人,不自觉地进入历史“二元论”,如此一来,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淹没。

  那么,张九龄的下台与李林甫到底有多大关系?

  事实上,张九龄下台的直接原因是卷入严挺之事件。故事经过大概如下:蔚州刺史王元琰被人举报贪污受贿,涉嫌严重违纪违规,于是接受组织调查。而王元琰的妻子是严挺之的前妻,念在旧爱的情义上,严挺之通过自己的关系,找人为王元琰说情。可惜,这件事被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立马向上反应严挺之以权谋私,皇帝不悦。作为朋友兼上司的宰相张九龄站出来为严挺之说话:严只是顾念旧情,并无不妥。

  但玄宗皇帝通过这件事,又联想到之前张九龄的所作所为,从而判定张九龄、严挺之、裴耀卿等涉嫌结党营私。因此,张九龄和裴耀卿双双下台,贬为闲职。次年,李林甫通过张九龄下属攻击牛仙客事件,乘机将张九龄排挤出中央,贬为荆州长史。至此,张九龄完全失势。

  所以,张九龄下台的幕后推手通常认为是李林甫。但张九龄下台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此,实际上玄宗皇帝早就不喜欢张九龄,张九龄下台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种种史料显示张九龄是一个难以相处、拘泥固执、恪守原则的人,这种人不善于协调与领导之间的关系,而官场上,领导更喜欢那些办实事、懂规矩的人,比如李林甫。张九龄这种性格就注定了他今后的政治悲剧,他与领导之间的不和谐从他一开始上台就表现出来了。

  张九龄刚上任就提出国家取消垄断铸造货币权,放权于民间铸造货币。众所周知,货币铸造权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民间铸造货币,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假币就够受的。这就是典型的书生,不切实际,空谈误国。接着张九龄又被卷入另一场争论。事情也很简单。两个人谋杀了一个御史,因为他们父亲之死的责任在于这位御史,所以,他俩为父报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以伦理纲常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社会,为父报仇是很正常的。

  因此,张九龄认为此二人情有可原,主张不追究责任。但李林甫和裴耀卿认为法不容情,不能姑息,如果人人都可以如此行私法,那么,法律的意义何在?国家的意义何在?这涉及到情与法的选择,孰是孰非,不妨从长计议。但玄宗皇帝极力赞成法不容情,于是这两个人被处决。这充分暴露了张九龄和玄宗皇帝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而接下来的事情又印证二人之间的价值、理念冲突。玄宗皇帝准备重用作战勇猛、屡获战功的边关守将张守珪,任命他为宰相。但遭到张九龄的反对。玄宗皇帝说只是给个名分,挂个职,并无实权。但张九龄还是说不行,张守珪打败契丹,陛下就奖赏他一个宰相之名,如果尽灭奚、厥,那又用什么奖赏呢?玄宗只好作罢。

  当然不只张守珪一人,中枪的还有牛仙客。作为朔方节度使的牛仙客,不仅治军有方,而且颇有政绩,所以,玄宗皇帝也准备重用。毫无疑问,依然遭到张九龄的反对。他说牛仙客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罢了,并不值得奖赏。他还说,牛仙客只是一介武夫,如果一个不通文墨、毫无学历的人都能当宰相,那十年寒窗苦读又有什么意义?

  玄宗皇帝很生气地说,请问张宰相,您又是什么出身呢?张九龄说,臣虽然出身农村,但我今天的一切都是一步步努力得来的。牛仙客不过一个边境小吏,没读过什么书,来当大官,岂不可笑?玄宗皇帝只好摇摇头,对张九龄很失望,而李林甫的回答让玄宗皇帝很满意。李林甫说,只要有才干,办实事,何必看什么学历,难道就因为人家没有高学历,就否定他的能力?

  是啊,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张九龄的政治偏见暴露无疑。这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僚精英的读书人与基层成长出身的地方官僚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也是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到了宋朝变得更加突出。实际上牛仙客和张九龄之间并无任何瓜葛和冲突,张九龄完全是坚守他的个人原则,然而正是这种性格,使他与玄宗之间的冲突激化了。

  那年,玄宗巡视洛阳,原定于次年回京都长安。但玄宗似乎有种不祥的预感,于是在秋收之时提前回长安。但张九龄坚决反对,之前约定的时间怎么能随便改动,并且秋收之际回京,沿途必然扰民,不利秋收。当然李林甫坚决支持玄宗皇帝,他说洛阳和长安只不过是陛下的东西二宫,陛下想住哪便住哪。而老天爷也似乎有意帮助李林甫,因为就在玄宗皇帝回长安不久,洛阳便发生地震了。这就加深了玄宗皇帝对张九龄的反感,同时地震也意味着异象,天人感应。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张九龄因严挺之事件而下台。

  纵观前后,张九龄下台的真正原因在于他自己,李林甫充其量只是一个催化剂。换言之,这是老板和高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这种冲突一旦存在并白热化后,小人就会登场钻营,因为他们是小人,他们要上位,上位的小人才不会像君子那样有节操、有底线,因此,李林甫才在张九龄下台一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地位上来说,张九龄是先进的,李林甫是后进的,李林甫却能长期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张九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二人的性情说起。张九龄言官出身,在前宰相张说在位时,就屡屡向张说进言,多次否定张说的决定,张说也正因为张九龄直言敢谏的性格对他大加赞赏,并向皇帝推举张九龄。后来,张九龄官至宰相,接近中央集权制的中心,却依旧不改敢说敢做的品性,他凭借自身的学识与远见,确实为朝廷提供了不少有利的政见,所以,唐玄宗前期也是特别信任仰赖张九龄。可是,后期,玄宗认为自己功绩卓著,对张九龄隔三差五的进言已多有不满。而李林甫则与张九龄大有不同,他善于谄媚逢迎,讨皇帝欢心,这在当时就是很大的优势。

  接下来,是玄宗与张九龄存在最基本的分歧。张九龄一致认为国家当时最大的弊病就是边疆将领佣兵过重,权力过大,如果不及时做出改变,恐有后患。就拿当时征讨中国东北部契丹族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来说,因其多次成功击溃契丹,军功显赫,唐玄宗就考虑提拔张守珪为宰相,但遭到了张九龄的反对。张九龄认为宰相是帮助皇帝协理天下政务的官职,而不是用来奖励军功的,并且仅是打了胜仗就升任宰相,如若有朝一日彻底消灭了敌军,平定了战乱又当如何奖励?此次,玄宗认为张九龄确实言之有理,只能作罢。之后,张守珪麾下的安禄山大战失利,张九龄力主应依军法处置安禄山,以儆效尤。而唐玄宗和张守珪都爱惜安禄山的将才,最终赦免了安禄山,这件事更增大了玄宗与张九龄之间的嫌隙。

  随着张九龄罢相和李林甫的崛起,玄宗皇帝似乎忘记了勤政和廉明,在李林甫的口蜜腹剑中奢侈地享受着安定的帝国繁华,无法感觉到盛世大唐的余晖正在路上。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