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参与诛吕行动的人都有哪些人?剿灭诸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43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参与诛吕行动的人都有哪些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其实这件事很有趣,“剿灭诸吕”的行动中,陈平和周勃等人的行为,的确是有些“马后炮”的嫌疑了,可他们当吕后还在世时,却一直服从吕后的“旨意”,背后的意义耐人寻味。

  在刘邦留下的大多数功臣里,都是“沛县”故人。

  刘邦是一个念情的人,也是念旧的人,在和他一起创业的过程中,沛县的伙伴是最多的,即便后来还有沛县的故人“造反”,但刘邦依旧留下了大量的臣子,辅佐下一任皇帝刘盈。

  在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不成后,刘邦在驾崩前留下遗诏,告诉刘盈,当年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件事其实是“假”的,真正想立的太子,仍旧是刘盈。

  不知道刘盈看到了这份遗诏有何感想,但这份遗诏,其实是写给吕后看的,刘邦要做的,就是保住戚夫人母子。

  刘盈登基,能辅佐他甚至震慑朝廷的,唯有吕后,所以刘邦因为这个原因,根本就不可能对吕后“下手”。

  留下吕后摄政,这是朝廷当时公认的一件事情。

  在英布叛乱之后,吕后趁机计杀了韩信、彭越两个重要的大将,这等同于翦除了刘邦的后手,所以能牵制吕后的人并不多了,在刘盈登基后,吕后立即控制了后宫以及朝政。

  这便是“余威”,吕后完成这个过渡的,正是刘邦留下的余威。

  假若说吕后是一开始就准备“篡夺”刘汉江山,那么宗室大臣必然是会群起攻之的,可是在一开始,大汉的皇帝仍旧是汉惠帝刘盈,吕后的亲子。

  站在这个标准上,吕后做的事情,别人无法反对,而在刘如意被吕后除掉之后,刘盈已经被“架空”。

  虽然刘盈在位时,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用曹参(沛县人)为相国,缔造了“萧规曹随”的美名,但在背后发力的,仍旧是吕后。

  而且在刘盈对于戚夫人母子的态度上,母子二人出现矛盾,刘盈以吕后残杀戚夫人母子为耻,作为母亲的吕后心寒无比,于是开始了彻底的执政生涯。

  当了皇帝七年,刘盈做的事情并没有吕后多,在刘盈驾崩后,给了吕后一个全面摄政的机会,这个过渡,正是用了七年的时间,建立了吕后强大的“政治形象”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宗室大臣们,明明看到了吕后有“异心”,但仍旧忍耐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吕后的势力确实太过根深蒂固,军政大权都在手中,二则是吕后的执政,为大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众人都以吕后为首,想要打造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汉惠帝之后,吕后先后立了自己的两个“孙子”作为继任皇帝,他们分别就是汉前少帝以及汉后少帝,但他们在位期间,都只是傀儡,在道德大义上,吕后占据了至高无上的正统性,从任何方面来说,她都无懈可击。

  随着吕后对“刘汉”皇室的失望加深,她开始扶持自家人,也就是将吕氏外戚集团扶起来。

  而正是这个决定,让朝廷的大臣、宗室们看到了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就是,吕后的亲人们,并没有她那么强大的政治把控能力,迟早有一天,可以把他们消灭掉。

  在吕后摄政时,恩威并施,让一众大臣对她很是恐惧,吕后的帝王心术更甚刘邦,刘邦为人多了一份潇洒,吕后则是多了算计。

  可这一切,在她去世之后,都会成为“泡沫”。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在去世前,吕后叫来吕家的“第二代”传人、自己的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吕后吩咐他们,要将大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以保证在自己去世后,能够绝对地保证吕家不会倒塌。

  这份“遗嘱”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不反对吕家篡位造反。

  而对于朝臣而言,吕后的一切命令都可以遵守,但这个却是不行。

  原因就在于,当时在世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是“沛县”一系的,不论如何,刘邦和吕后都是沛县中人,可吕家不是,而且一旦吕家人登基为帝,那么大汉的正统将被“粉碎”,这不符合礼法的传承。

  可即便是如此,在一开始,长安的权贵们,都没有对吕家人动手。

  率先动吕家人的,乃是刘邦庶长子的两个儿子,刘章和刘襄。

  刘章,是剿灭诸吕的首要宗室主力。

  吕后去世后,朝廷的皇帝注定将要“回归”实权,而不是再次被架空。

  可这份权力的回归,是建立在老臣们都“不在了”的基础上的,顾名思义,只要陈平和周勃等人还在,皇帝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控制。

  所以在一开始,吕产和吕禄如此好对付的两个人,陈平周勃都没有立即动手,而是等待齐王刘襄起兵赶往长安平乱后,他们就迅速扫荡了诸吕。

  诸吕势力其实是很脆弱的,在剿灭诸吕的过程中,吕产和吕禄错误百出,完全不像一个能够掌权的执政者。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一直都是朝廷大臣的可控范围之内的,听从于吕后,表面上对吕家的妥协,极有可能是这些宗室大臣们留下的“后手”。

  例如他们剿灭诸吕的根本原因:阻止刘襄以此为借口进京平乱,最终登基为帝。

  他们想要的,是好“控制”的皇帝,在当时的朝廷中,有着萧规曹随的传统,同样的,这些大臣们也希望皇帝听话,根据他们的路线进行发展,而不是刘襄这种强势的皇帝:

  于是便选择了代王刘恒,一个没有实权,没有很大存在感的皇帝。

  这种“私心”,是好事是坏事很难说,在整个西汉,权臣们都有一种“特点”,那就是很喜欢控制皇帝,却并不会“篡位”。

  不论是陈平还是周勃,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为汉朝着想,可他们不是愚忠之人,不会将皇帝的命令视为神明,只为心中的信念而付出。

  就是这种“思维”,让他们在吕后的执政下坚持了下来,而且他们和吕后的“合作”是极其有默契的,文景之治的根本,就是吕后以及这些大臣们共同创造的结果。

  但他们也是“狠心”的,在剿灭诸吕之后,为了保证皇位的继承权被他们完美控制,他们将汉惠帝还在世的几个儿子全部以“非先帝亲嗣”的名义诛杀,这就等同于在杀害他们当年“老伙计”刘邦的后人。

  这个行为也是他们政治生涯的一个巨大的污点。

  他们的“公心”固然存在,可为了这份公心,也太过不择手段了。

  当然,除了这个核心的原因外,在剿灭诸吕的过程中,看似出现了许多有实力的王侯,其实这一个认知,是基于吕家势力实在太弱的基础上的。

  吕禄和吕产,就连吕后自己本人都不看好,吕后给他们的指示是,让他们兄弟二人不要出席她的“葬礼”,而是固守长安,保证权力不会被抢夺,这就意味着,吕禄和吕产两人并没有保护吕家的能力,更无法掌控权力。

  吕家“谋反”一事败露,都还是吕家人自己透露出来的,刘章的妻子正是吕家之人,她在无意中的“透露”,让刘章知道了吕家人的计划。

  可想而知,吕家人行为的“粗糙”,注定了他们的失败。而面对难度如此之小的对手,以往“顺从”的王公大臣们,必然是群起攻之。

  总的来说,这既是一场大臣们的“阴谋”,也是朝廷自我调节的一种结果,但本质上还是吕家人漏洞百出,导致全盘皆输。而公心和私心挣扎的背后,是大汉数代人兴起的不断耕耘,他们的观望是错是对,只能留给后人评说,更是没有结果。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