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对农业如此看重 先秦农家真的消失无踪了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47分类:历史
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思想在世界上都曾居于先进行列。早在战国以前就产生了专门从事农业研究的群体,汉代史学家班固称之为“农家者流”,与诸子并称于世,合称“九流”。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农家曾因与儒家论战而引人注目,并在先秦得到较大发展。尽管农家在诸子百家之中并不处于显要地位,但这一学术流派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乃至后世史志、丛书和私人书目多设“农家类”,收录农家著作。
一、农家
1、农家的概念
“农家"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被列为九流十家之一。如儒家、法家、道家等学派一样,农家在开始时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流派,而是后世为了研究的方便,才将某一类的学问归为某一流派。孔子日:‘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汉书》中所说的农家包括播百谷、劝耕桑的关注农业生产之人,还有就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以农治国之人。但并不是所有学问涉及前面这些方面的都可以称之为农家,而是此人或此一类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上述这些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和关注农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一派人都可以归结为农家。
2、秦以后农家与先秦农家的传承
农家起源较早,正式形成于战国,其以农宣教,亦注重农业技术研究,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主张和观点,参与了与儒家的论战,并形成了若干派别。秦汉以后,有志于农者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农家的学术研究传统,重农宣教思想有所弱化,并与其它学派的相关思想相融合;但在农业技术研究方面却不断充实研究内容,拓宽研究领域,使农家的学术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与先秦农家一脉相承,并最终形成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群体。古代学者中,最早使用“农家”之称,并下严格定义的乃汉代班固,所以,研究农家者不能不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农家的界说和对农家著作的著录,从班固对农家的定义和其所开列的农家著作来看,有六种恰恰出自汉代,可见班固并没有把农家只界定于先秦,其在最早定义农家的时候便肯定了汉代农家与先秦农家的一脉相承关系。
二、先秦农家
1、古代农家的首个活跃期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跨入封建社会的剧烈动荡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界也相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分别代表着社会上各个主要阶级与阶层,针对激变的时代,提出各自学术主张和理论。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大进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注重农业科学研究的农家也应运而生。农家招徒讲学,以农宣教,游历各国,参与了百家争鸣,在先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古代农家的第一个活跃期。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下,诸子在治国理论上各抒己见,一批卓越的思想家也脱颖而出,为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在诸侯国间游学论道,一时间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学派观点有着众多分歧和对立,“各持一端,崇其所善”。尽管如此,但在农业问题上却取得惊人一致的认识,各学派代表人物都曾认真思考过农业在刚刚确立的封建政权中的地位,以及统治者如何有效地控制农业和农民等问题,因此,尽管角度不同,先秦诸子无一不谈农业问题,就连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也曾表示过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赞赏:“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其他学派更是如此。
百家争鸣中,各学派都一致认识到农业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汗史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管子》载:“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都视农业为治国之本。墨家也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但是,由于各个学派所处的立场不同,治学的方法和目的也不同,致使他们对农业的论述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对于技术和实践层面的论述较为缺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先秦时期儒、法、道、墨等诸家及其主张,既引导又推动中国古代农家登上历史舞台。
三、秦以后农家文化的传承
1、先秦农家并未消声灭迹
在秦以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农家虽不像儒家、道家等那样为人瞩目,但也不像部分学者所说,在秦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不可否认,在研究重心上,秦以后农家与先秦农家的确存在区别,农家政治说教方面的内容有所弱化,其研究农业的学术特色却得到强化,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秦汉以后农家与先秦农家一脉相承的关系。在秦代以后的2000多年中,始终有一批知识分子继承先秦农家传统,注重总结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为农学研究作着杰出贡献。在2000多年中,农家学者代有新增,农家思想不断传承和发展,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创新和扩展。两汉是农家在秦以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段内出现过较多农家学者,且成果丰硕。
西汉期间还出现许多未能留下姓名的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农九家中,肯定为先秦农家的仅((神农))和((野老》两家,《宰氏》、《尹都尉》、《赵氏》和《王氏》四家无考,明确《董安国》、《蔡癸》为汉代农家。两汉农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新技术上和新农具上。赵过在总结以前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代田法”,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之,收到明显效果,而且在农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等方面多有发展,对土地的合理经营和精耕细作以及提高生产效益都具积极作用。两汉时期,先秦的多派农家己经完全融合为一派,无此派彼派之分。综合性农书的两个主要类型,农业全书和农家月令都于两汉形成。可见这一阶段是秦以后农家活动的第一个高峰期,既继承了先秦农家的某些特征,也为后世农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确立了方向,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先秦农家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农家有其独到的见解。战国时各个国家为了强国富民都在追寻着有效的治国方法,这时的学士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儒家推崇仁政、道家无为而治等等,对于农家来说,治国的理想便是以农治国。在哲学方面,农家崇尚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在保存下来的有关农家思想的著作中,包含了很多朴素自然的哲学思想,如《吕氏春秋》中有关农家的几篇,特别是有关农业技术的后三篇更是体现了这类思想。在历法方面,二十四节气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时已发展完备,在二十四节气发展完备的阶段正好也是农家产生发展的高潮时期,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深刻关联不得不说与农家的贡献也是分不开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社会制定的为了辅助农业生产从而加以补充的一种历法,因为中国的农历制定既遵循太阳的运行状况也遵循月亮的运行状况,所以不能全部准确的反映太阳的运行周期,而从事农业生产却必须熟悉太阳的运行周期,这样才能合理安排农事,因此在历法中补充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民在何种季节从事何种农事,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的时刻表,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农家思想产生于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产生了“君民并耕"等独具特色的思想主张,成为先秦文化中的一抹亮笔,并在其形成发展的先秦时期有一定的建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后来由于种种内外因素其思想理论逐渐枯竭,发展受到冲击。尽管如此,其重农的理论基础成为了诸子学派治国理论的重要构成因素,并与诸家思想融合丰富,农家自身也转变关注的角度关心农业民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为古代社会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依然闪耀着光辉。
参考文献:
《国语》
《史记》
《汉书》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古代的战争中,有些士兵为什么被射一箭基本就死了?
- 11-30 在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出门远游都靠走路吗?
- 11-30 古代那些建大功立大业的名将,都是如何在军中立威的?
- 11-30 作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之一,女性与男性有怎样的区别?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