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萧铣为首的萧氏政权与与以李渊为首的武装力量,他们有什么恩怨?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9浏览:41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渊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古往今来,能称得上励精图治、国富民强的朝代,也只有隋朝了!为何这么说?
原因有二:一则,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南北对峙的分裂状态,促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真正大融合,社会渐趋稳定。二则,隋朝开始制定的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当时地方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引发商业蓬勃发展,经济实力节节攀升,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隋朝的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便超越其之前的全部历史记录,一跃成为顶峰。
但是到了隋末,风云际会、社会动荡,群雄四起纷纷割据势力。其中,北方以李渊为首的武装力量盘踞黄河一带,与窦建德、王世充在战场上逐鹿;南方则以萧铣为首的萧氏政权,盘踞在长江中游,成为一家独大的势力巨头。
那么,当这南梁宗室后人萧铣对上李唐新秀李渊,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面对劲敌,李渊又该如何自处?想揭晓谜底?
两军交战,鹿死谁手?
四十万兵马不过是纸老虎?
萧铣的军队力量虽然在鼎盛时期达到四十余万,成为隋末各股武装力量中相当强大的一支,远超窦建德和王世充的部众。但是,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全靠数量来决定的。就李渊为首的北方武装力量来说,他们常年在各种残酷的军阀混战中厮杀,存活下来的都是一些精锐部队,其战斗力、反应能力都是萧铣招募来的一些农民兵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农民兵本身拥有两个致命弱点。一则战线冗长,难以统一协调指挥。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军每打下一个地方,都会习惯于留驻当地。而留驻必然会分散军队力量,导致军心不振。随着攻下的地方越多,留驻的农民兵数量也就越大,人口势力范围也就越复杂。而如何管理这些零散的兵力,处理其伴随的各种状况,就成了将领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知识浅薄,缺乏规划和谋略。在烽火四起的时代,农民兵缺乏的不是武器,而是智慧、谋略和胆识。因此,管理大批文盲状态的农民需兵要将领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且历史上起义成功后的农民兵,在面临胜利果实的分配时你争我抢、尔虞我诈的现象并不少见;更有甚者,拥兵自重、功高盖主,妄图将其效忠的主子取而代之。面对此种情况,如何自处成了萧铣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边是拥有精锐武装力量的李渊,一边是麾下掌管40万兵马的萧铣,当这南朝皇室后代与北方巨头纷纷投入到这场逐鹿中原的战争之中,两军交战,究竟谁能占据上风呢?
占峡州、攻巴蜀不过是黄粱美梦
唐武德元年,萧铣正式下令迁都江陵,也就是荆州。而荆州的上游,是横贯整个三峡通道,东连巴蜀地区的战略重地——峡州。因此,若能成功拿下此地,于萧铣而言便是扼制住了命运的咽喉。故在稳固荆州当地部署后,欲打李渊一个措手不及的萧铣,派遣的一众得力干将,北上攻打峡州,兵锋直指唐军。而这一仗,也意味着:原本掩盖在相安无事假面具之下的萧氏政权,正式与唐朝新秀开战了。
但是挥师北上,攻下峡州,并不是萧铣野心的全部,他想要的更多——一旦拿下峡州,便亲自率兵队大举西进、逆流而上,直逼巴蜀。可以说此时的萧铣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看他野心勃勃、势在必行的样子,仿佛峡州已经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一般。但中国有一句古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接着来看看,满腹雄心壮志的萧铣北上的结果怎么样了。
鸡肋对鼠狼,满盘皆输
要说到峡州,有一个人物我们不得不提,那便是——许绍。那么许绍为何许人也?原来,这许绍原是隋末巴蜀地区的一个地方官。我们都知道,这巴蜀一带,素来是中原最为富饶之地。因此,隋末社会动乱爆发后,其他地区的流民纷纷逃往巴蜀。
而这许绍,也是难得一见的清官。面对因大灾大难所迫逃命来的难民,许绍皆散发银钱、粮食加以安置。同时还鼓励他们在当地发展农业,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到了后期,慕名来此地营生的难民越来越多,人数高达十余万,许绍便趁机在这些流民中发展起了自己的军队,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
《旧唐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九》:许绍,元皇帝为安州总管,故绍儿童时得与高祖同学,特相友爱。大业末,为夷陵郡通守。是时盗贼竞起,绍保全郡境,流户自归者数十万口,开仓赈给,甚得人心。
隋炀帝死后,许绍向洛阳的越王侗归降,承认其正统地位。但是这越王侗识人不清,重用奸臣王世充,反而被推翻政位。越王侗被迫禅让,与王世充完成权力交接后,就被无情杀害了。许绍见王世充如此心狠手辣,深感命途多舛,便连忙向李渊称臣。
许绍归降李渊
其实,这许、李二人的交情,素来不浅。当时隋朝尚未土崩瓦解之时,两人还同朝为官。战乱爆发后,见识过了王世充的翻脸无情,许绍开始向自己的幼年同堂上学的发小李渊求助。素来十分赏识许绍才干的李渊听闻归降消息后,非常地高兴,当即写了一封亲笔信,对他善加抚慰并承诺加以重用。因此,许绍对李渊更是死心塌地。
《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杨侗,汉族,隋炀帝孙,即位前为越王,隋炀帝被贼宇文化及弑后,隋东都留守段达、王世充等人奉他为帝,史称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为王世充所弑,政权落入王世充之手。
而早在萧铣进攻峡州之时,许绍就对他的来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在军事谋略上,许绍是极富战略前瞻性的,这一点在提前做好应对萧铣的部署上就体现地淋漓尽致。因为巴蜀一带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极有可能成为敌人的首攻之地。加之,当两股敌对力量正面交锋,势必会打的如火如荼。故,提前防备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当萧铣一来攻,许绍就立即做出应对反攻策略,一击即中,将萧铣的军队打得大败亏输。除此之外,许绍还对萧铣的残余势力进行乘胜追击,直捣萧氏水师,逼得萧铣只能调集重兵,在江陵以西屯扎起来进行防备。
这一仗,是萧氏政局与李唐军队的第一场战役。虽然打赢了,但唐高祖不放心,暗暗发誓必须将萧铣这个隐患连根拔起。所以,唐高祖又派出一位大将——李靖,来到此处进行布局谋划。说到李靖这个人,可就十分有意思了。
《新唐书》:“萧铣,故梁子孙,起文吏,奄东南而有之,荆楚好乱,气俗然也。观铣武虽不足,文有余矣,大抵盗仁义,诡世乱俗者,圣人所必诛。若铣力困计殚,以好言自释于下,系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高祖圣矣哉!”
李靖出军,是重视还是考验?
当年,隋末动乱之际,李渊还只是一个太原留守。眼见这隋朝就要分崩离析了,李渊不得不为自己的前程做考虑。出于自保和在乱世中立足的目的,他私下召集武装力量,却被李靖密谋告发,险些丢了性命。
尽管李渊崛起后,出于对人才的挽留,饶了李靖一命。但是在高祖李渊的眼里,李靖差点害死自己这件事始终没有过去。所以,峡州一役后,李渊便派遣李靖南下,铲除叛乱。那么,为何朝中能臣武将那么多,唐高祖偏要派一个陷害过自己的人呢?小Z以为有以下两点理由:
《旧唐书》:李靖高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一则,李渊对李靖陷害自己一事始终心怀芥蒂,对于他的臣子忠心还保留着审查态度。若此次李靖能够圆满完成任务,那说明这个人还是可取的,高祖也可以放下戒心。二来,虽然李渊当年是出于惜才目的留了李靖一条性命,但他心中的郁结始终没有得到排遣。若李靖对李渊尚且心存异心,那他便可以以办事不力之名除之后快,一举两得。
所以这一次出征长江对李靖来说,可以说是重任在肩。尽管李靖很想打个胜仗以示衷心,但他毕竟是初来乍到,对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地理位置分布、山川河流走向不是十分了解,故在初期吃了败仗。唐高祖本就对李靖心存不满,加之他还如此办事不力,便又对他起了杀心,密令许绍在阵前将李靖斩首示众,以示严威。
《旧唐书》:“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
但许绍通过与李靖打交道,他深觉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杀之可惜。故许绍亲自上疏皇帝,为许绍求情。最后,李渊听从了许绍的建议,决定放下过往纠葛,重新审视李靖。后来,李靖果然不负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在后来的历次征杀中屡立大功,成了捍卫大唐江山的一名能将。
《旧唐书》: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窝里斗,是萧氏政权败落的致命伤
唐军大挫萧氏,双方暂时休战自峡州战役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唐王朝暂时停止了对萧铣势力的进攻。这并不是唐军居功自满、放虎归山,而是此时黄河中游一带的窦建德、王世充势力已呈现疲软之态;加之,经过与萧氏的几次交锋,唐军对于它的基本战斗力摸了个底。权衡较量之下,唐军决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处理黄河一带的势力盘根错节中。
而此时萧铣的势力虽经过几次交锋,士气受损,死伤过半。但毕竟是40万兵马的底子,萧铣实力尚在。若能在此短暂的休战空档,重新整顿军队,振军心、肃军纪,卷土重来仍是一条好汉。但是,这个在大敌逼近前,内部尚能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萧军,却在这休战的空档爆发了严重的内部问题,导致萧氏军队在后来的战争中直接溃败。为什么这么说呢?
内部损耗,亏空萧氏
在唐军撤兵后,萧铣的一些带兵已久的部下日渐松懈,变得飞扬跋扈。他们不仅作下犯上,还不服从军令,甚至对无辜百姓施加暴行,为祸纲纪。在这种情况下,萧铣想通过夺权一举来削减作乱部下的势力。
但是,我们前面说过,萧铣这个人并没有一个领袖应有的杀伐果决的能力,做事拖泥带水、犹豫不决,这一点在处理沈柳生一事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怎么办呢?萧铣最后想到了一招——罢兵务农,即削兵。想法是好的,但是萧铣却不懂权衡其中利害关系,反而将萧氏政权推上了绝路。这是怎么回事呢?
管理不当,尽失人心
原来,萧铣的这一削兵举措直接剥夺了许多军将的权力,导致将领地位一落千丈,利益遭到损害,引发了以董景珍弟弟为首的一众干将的强烈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萧铣此举无异于过河拆桥。因此,以董景珍弟弟为首的武将便在私下密谋,决定叛变夺权。但是不慎走漏风声,萧铣出于自保先下手为强,直接杀了董景珍的弟弟。
《旧唐书》:“萧铣聚乌合之众,当鹿走之时,放兵以夺将权,杀旧以求位定,洎大军奄至,束手出降,宜哉!
而此时的董景珍正在镇守长沙,对于此次密谋一事并不知情。但是萧铣生性多疑,他害怕董景珍会因为自己杀了他的弟弟而心存不满,从而拥兵作乱。因此萧铣欲下令将董景珍召回,除之而后快。但为官多年的董景珍觉察出了萧铣的意图,于是他一方面抓紧做好战备部署,另一方面派人悄悄联系李唐,决定归降。
萧铣见董景珍果然背叛自己,便不再顾及旧情,直接派遣齐王张绣去攻打长沙。董景珍见张绣来攻,便用当年汉高祖杀害彭越、韩信的典故,劝其与他联手对付萧铣。但张绣并不听劝,反而进攻势头日趋猛烈。迫于无奈,董景珍只能弃城而逃,但逃到半路,他就被手下人设计杀害了。而后董家几乎满门抄斩,萧铣彻底失去了董家的辅佐。
但是,董景珍这一事未平,另一事又起。张绣因夺长沙城有功,被萧铣立为尚书,位高权重,日渐骄横,引起了萧铣的不满和忌惮。最后,萧铣将张绣杀死了。这三番五次的折腾,整个萧铣政权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在后来的战争中因势力悬殊,溃不成军,萧铣也战死。
小结:
有时候,面对一个军队的内部矛盾,我们需要在部队内部领导和成员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而后考虑军队的终极作战目标何在,即不忘初衷。所以,面对矛盾,萧氏军队应该想想最初的起义建军的目的,拧紧内部力量,集中火力朝着战略大方向去努力;而不是遇到问题就互相猜忌,被眼前的问题一时蒙蔽,弄得整个军队像一盘散沙,严重干扰大的战略部署。
而萧铣的不善用人、治理欠佳,导致梁国内部人人自危,丧失了凝聚力的梁国纵然拥有几十万的兵马,也不过是一盘散沙。此后不久,唐军在北方战场取得较大的优势后,再次征讨南方的梁国。最终,那个以浩浩荡荡之势盘踞南方的萧铣政权被连根拔起,李唐统一南北,新的纪元正式来临。
猜你还喜欢
- 11-30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帝王,为何却被二子李世民逼宫了?
- 11-30 李渊为何要对表弟隋炀帝造反?他陷入了怎样的计谋之中?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李世民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
- 11-30 在外部危机之外,李渊为何将自己的开国功臣斩首了?
- 11-30 李世民的功劳这么大,李渊为何就是不愿意将皇位传给他?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李渊作为隋炀帝的表兄弟,他为何对隋朝也没有忠心可言?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11-30 与周代不同的是,唐朝的鹿鸣宴具备了儒家哪些功能?
- 11-30 李世民拥有这么多猛将,为何李渊作为皇帝还能够容忍?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