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世民为何能成为一代名君?他都有哪些改革措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8浏览:34分类:历史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例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为何能够成就贞观之治?李世民为何能够成为一代名君?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风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中期,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3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统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社会稳定,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证。

  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他身上的那些特质造就了他的这些成就呢?

  他第一个厉害特质——洞察力。

  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厉害的地方在于会打仗。还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厉害的地方在于会纳谏。但无论是打仗,还是纳谏,都只是李世民自身特质所产生的结果,而非特质本身。其实他的洞察力才是关键。李世民的江山来自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劝父亲李渊起兵;李渊原本和隋炀帝是亲戚,隋炀帝派他守太原,原本是让他镇压农民军起义的,也有北防突厥之意,太原历史上一直都是战略要地,李渊占了太原就是占了地利!

  李渊在镇压农民军的时候,心里已经很清楚了,隋朝的气数已尽,此时的起义的农民军已经遍地开花,是镇压不了的,隋朝已经失去了民心,灭亡是早晚得事!而且起义军也基本上摧毁了隋朝的统治力!便萌生了取代隋朝的想法,加上其子李世民,以及幕僚的劝谏,便决定举兵!最终与其子和幕僚晋阳令刘文静发动起义!

  这里面其实李世民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有这样的一件事足以说明他的洞察力。当时,唐军刚从太原出兵不久,因道路连降暴雨,泥泞难行,被困在一个山谷中一个多月动弹不得。这时,粮食已经吃尽,而后方又传来突厥与刘武周正准备攻打太原的消息。面对种种不利状况,其他人都准备先撤回去再说,包括李渊在内。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李世民的洞察力是多么的强大,通过一些列的分析之后,就能想到很多人想不到的事情,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可以说是非常令人吃惊的。

  接下来我们来说他的第二个特质——行动力。

  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李世民能够在所有人一件都一致的时候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最终让大家都信服。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全力以赴,不畏惧一切压力的行动力。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工作中,老板就某个问题让大家提意见的时候,大家的意见都很一致,而你却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这个时候,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肯定都会选择随大众,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就跟别人不同。行动力跟洞察力这两个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李世民之所以在行动中表现得那么坚决,那么无所畏惧,正是因为他看清楚了整个事情的本质。也即所谓心中有底气。这为他后来带兵作战,总是能够料敌先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个特质就是帝王的素质。所谓君王素质,实际上就是领袖素质,一个领袖,必须具有:聚人,服人,然后得人,率人,然后帅人的能力。 古往今来,唐太宗李世民基本上完全具备这种素质,其他的君王没有很明显的完备。这样的素质正是他在战场上一次次的培育和锻炼出来的。

  在战场上的身先士卒——所以他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太子忌惮;对其他势力来降战将的足够信任——徐茂公、秦琼、程咬金等;从不吝啬官职财务的封赏——除官职财物外,首次建凌烟阁,放开国功臣画像以纪念;以隋亡为戒,例行节俭,自律——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官员们无不清廉奉公。

  最妙的是他的自我定位——“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应该是第一个,也能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种族之分的帝王,所以他会成为“天可汗”,被世界所敬仰。

  李世民的能力非常的广,在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知识、文化、道德素养等方面都非常的突出。可以说当时接手天下的时候,局势并不是非常好。但是他却凭借着对人才的合理利用和对谏言的明辨听从。慢慢地一步步的将整个大唐推入了“贞观”盛世。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个人就是魏征。魏征一生进谏的次数比其他的大臣加起来都要多,而且他非常的有远见。正是因为能够重用这样的一个曾经辅佐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的人,李世民才能收拢民心和大臣之心,最终得以名垂青史。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