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西汉、西晋与清朝都有出现过大规模的皇室斗争,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8浏览:42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皇室斗争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某些特定背景下,孩子多了未必是好事,例如皇室。

  在皇室,人丁兴旺是把双刃剑。往好处想,同姓人脉由于血缘的维系,感情亲近,巨大向心力下形成一面坚固围墙,墙之内,是资源和权力,墙之外,是来自于士族、权臣的觊觎。周朝把这形容成“众星捧月”,相当形象。

  但缺点也是明显的。每当天下平定,同姓藩王间总会因权力划分展开斗争,兄弟相残,甚至朝代更迭。为此,皇帝们想出了许多规避手段,例如王爷不许出京,还有的不许进京,但也总会疏漏。

  楚汉之争阶段,刘邦求贤若渴,想要最大程度笼络能人为我所用,于是开始分封异姓王。

  异姓王拥有独立疆土,人口与武装,对中央统治是很大的威胁,因此刘邦又在天下平定以后消灭了他们,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韩信。

  但是,这也造成一个困境:同姓王缺乏制衡,久而久之,越来越“放纵”。(刘邦立同姓王的初衷,其实也是为限制异姓诸侯,还定下“非刘不王”的规则)

  汉高祖死后,吕雉控制了大部分朝政,开始分封吕姓家人。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下可就乱套了。

  以刘章、刘兴剧、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为起点,截止汉景帝终止,汉朝内部就没太平过。

  汉文帝继位,表面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安定,但刘恒的庶出身份一直未能让诸王彻底放弃夺位的野心。

  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削藩”,上了个《削藩策》,朝野上下大为震动,诸侯人心惶惶,他们担心从此开始,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不久,七个王爷公然反叛。

  这次祸患史称“西汉七王之乱”,历时仅仅三个月,周亚夫率军平定,七王皆死。因为它,“是不是削藩”就成了后世各朝各代皇帝头疼的事。

  无独有偶,西晋时期,也来了一场八王之乱,历时整整十六年之久,死伤无法去计算,损失也不能弥补。

  晋武帝司马炎逼迫魏帝退位,自己成了晋朝的开国之君,没多久病逝,死前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司马衷。

  司马衷给人留下来的形象,是软弱、无能,数次成为傀儡,实则未必,因为登基刚刚不久,就和贾南风一起斗倒了杨太后和两个辅政大臣。只不过,他爸留给他的藩王太多了,还都是叔叔爷爷辈的。

  从司马伦囚禁贾南风开始,前前后后有八个同姓王爷进都城夺位,当然,理由是多种多样的,在“勤王”、“清君侧”等明目背后,其实是独揽大权。

  晋朝的辉煌还没有开始,就在内部消耗中看到了消沉的影子,往后,是五胡乱华,东晋偏安一隅,南北朝建立。

  清代,康熙也面临了类似的难题,就是其晚年的九子夺嫡。

  康熙和首位皇后赫舍里生有一子,两岁就被立为太子,即著名的废太子胤礽。

  随着太子慢慢成长,和兄弟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众阿哥一想,“为何不想办法废掉他?”于是,就出现了两次针对胤礽的弹劾。到底是父子情深,康熙对太子感情很深,两立两废,才彻底对他失望。

  胤礽以及胤礽党羽倒台以后八阿哥、四阿哥、十四阿哥都积极参与进争储君的战斗中,特点各有不同:

  老八胤禩木秀于林,结交的官员多次向康熙举荐为太子人选。

  老十四手握重兵,身上军功无数,也最得康熙喜欢。

  老四则平和冷静,友爱兄弟,不争不抢(表现出来的样子)。

  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老四成了雍正。

  之所以叫九子夺嫡,是因为参与进来的皇子起码有九人,而算上大官(例如索额图,明珠,阿灵阿,隆科多等),那就不止这个数了。

  和前面介绍西汉、西晋动乱不同,九子夺嫡并没有演化出太大的干戈,几乎都没有动兵,究其原因有二:

  一,这些皇子不是诸侯王,手里没有武力。

  二,清代的皇子没有命令,不能离开京城,所以也就生不出全国范围的皇室动乱。

  纵观这三次斗争,基本可以概括封建政权的内部矛盾。皇帝生儿子,如何安置儿子,这么看来,还真是个难题。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