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如果爆发瘟疫,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防治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8浏览:40分类:历史

  你们知道在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古人们是如何控制疫情的?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

  根据《周礼》、《吕氏春秋》和《黄帝内经》等资料记载,古人从先秦时期开始便已经对瘟疫和疫病有了较深的认识,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事实上,古人由于医疗水平有限,对于治疗各种疫病能力虽然有限,但历经长期的经验积累,其实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古人控制疫情的手段,防止扩散是关键

  不论是瘟疫还是疫病,其最大的显著特点便是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大。因此,在医疗手段相对落后的古代,防止疫情扩散成为了古人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

  1、隔离。这种方式古已有之,通常做法是将病人集中安置到空置房屋,然后由官府提供医药服务。例如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载,秦国时期便已经有了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而《汉书·平帝纪》也有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后汉书·皇甫规传》则记载,汉军西征讨伐羌人时,“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于是便将感染官兵统一安置到了“庵庐”中。而到了南北朝之后,隔离已经成为了官府应对疫情的重要手段,例如南朝齐的“六疾馆”、北魏的“别坊”、唐朝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和“安乐坊”、明清时期的“养济院”,都是在出现公共疫情后建立起来的。

  2、掩埋尸体。由于古代医疗受限,疫情往往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因此及时处理尸体,便也成为了官府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通常做法是由朝廷或出钱、或出人负责埋葬尸体。例如《全唐文·文宗》中“拯恤疾疫诏”条有载,大和六年(832年)剑南至浙西发生大疫情,唐文宗李昂便曾下令,“有一门尽殁者,官给凶具,随事瘗藏。”又如《宋史·食货志上六·振恤》有载,宋仁宗赵祯在京中出现疫情后立即下诏,掩无主尸,赐给棺材,“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再如《明宪宗实录》中有载,成化七年瘟疫爆发,宪宗皇帝下令,“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瘗遗尸”。与国外大量实行火葬不同的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古代通常采用收敛掩埋的方式予以处理。

  3、组织官方治疗。古人虽然由于医疗手段有限,对于疫情的治疗能力不强,但官府对此也并非无动于衷,不过明朝以前大多由官府组织民间郎中进行医治,直到明朝时期才开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医疗体系。尤其是嘉靖年间以后,一旦疫情爆发,皇帝都会命令太医院的太医深入民间问诊、施药(明朝太医院医官一般有300多人),而地方上设立的惠民药局之类的官府医疗机构,也会对百姓进行救治,例如《世宗实录》有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京城暴发“疾疠”,明世宗朱厚熜亲自检验、制成《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民”,还命令礼部向民间散发药方。嘉靖二十四年更是直接“于朝天宫门外施药”。

  4、病人衣物处理。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古人对于病人所穿过的衣物,也会进行“消毒”处理,例如明代李时珍生前便提到了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代贾山亭在《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则提到,“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当然,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们对于疫病的根源认识有偏差,导致了一些无用功的出现。例如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因此瘟疫发生时,朝廷往往会向上天进行祷告,皇帝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当然,这种做法虽然对于治疗疫病没有什么用,但对于安抚民心的作用却极大。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古人防疫手段的进步

  现存最早、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便有“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记载,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不会等到疾病爆发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便已经开始预防,可见古人对于疾病的预防,还是相当重视的。

  1、中医的发展。古代虽然医疗、医学水平无法与现代相提并论,但中医也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古代医药学家同样在不断研究开创治疗各种疫病的药方,更有不少中医著作对这些药方进行了记载,以便于后人对症下药。例如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便收录了不少防治疫病的药方,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呼吸道感染及大叶性肺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治乙型脑炎和流脑;“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急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菌陈蒿汤”,治黄疸及传染性肝炎;“白头翁汤”,治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等。

  2、防疫习惯养成。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已经意识到了家禽、牲畜和传染病的关系,因此开始实行人畜分离,为牲畜设立单独的“圈”。此外,古人对于饮用水源的保护也极为重视,例如为井加栏、上盖,以防止虫、鼠、人掉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有载“幂(盖)防耗损,亦防不洁”说的便是这个意思,而在疫病爆发时,也会将药物直接撒入井中用来防疫。同时,到东汉时,人们便已经养成了不食病死牲畜的习惯,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二十四》中便有“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的记载。

  3、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是防止疫病的重要手段,而古人对此也深以为然,因此古人对于环境卫生的改善极为重视,例如城市下水道建设、城市垃圾的处理、居民排泄物的清理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均在进步。而且,很多卫生习惯都被保留在了传统节日当中,例如腊月祭灶时家家户户都会进行“除尘”,来一个彻底大扫除;又如疫病多发集结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饮洒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雄黄、艾叶、菖蒲、苍术这些矿物、植物,用来杀菌等等。

  在疫病的预防这块,我国古人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即使到了中世纪,欧洲人的卫生习惯仍然极为糟糕,尤其是在处理城市垃圾这方面,欧洲的起步可谓相当晚。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