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充满传奇,他到底有哪些转折点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8浏览:42分类:历史
武则天的一生堪称传奇,她早年作为才人进入后宫,经过一系列的手段做到皇后,然后是太后,然后废掉皇帝自己称帝,其中曲折危险应该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武则天像
武则天是她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她一辈子当中嫁了两个皇帝,那是一对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她生了两个皇帝,那是一对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她本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颠覆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和制度设计。
后世对武则天的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她篡权、杀人如麻、残忍成性。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当中,由李唐改为武周,可能是死的人最少的一次革命。有人说她把社会秩序都搞乱了,实际上,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武则天的前面是一个“贞观之治”,武则天刚退位没几年,就迎来了一个“开元盛世”。固然,武则天时代有其非常黑暗的一面,比如“任威刑以禁异议”、“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酷吏当道等,但她同时也重用一批正直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
武则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最高统治位置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应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邀请,讲述了武则天的传奇一生。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四个片断。
唐高宗李治即位一年以后,来到了长安城中的感业寺,将一个非常美艳的已经蓄长了头发的尼姑接回到长安的宫中。高宗的王皇后非但没有吃醋,反而是异常地高兴。可是,王皇后万万没有想到,没几年,她的身家性命就葬送在了这个女子手里。可以说,从这个女人踏进宫门的那一刻起,宫廷里就硝烟四起,暗藏杀机,大唐江山从此不得安宁,但她也同样用激情和梦想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在中国的历史上放射着无比辉煌的光芒。
重返皇宫
武则天碰到太子李治,是她政治生涯的真正开始。可是这一碰,它不是一般的男女接触。这一亮相本身在历史上就是一记轰雷。
那个时候,武则天的身份是皇帝唐太宗的才人,就是说她是唐太宗的女人,对于李治来说,她是庶母。当时唐太宗正病得厉害,就让太子李治到床前来陪他,就在这个时候,李治与武才人一见倾心。这个出场,在历史上是很震动的一个场面。
有一种观点认为,武则天是有心机的人,因为她一直在寻找机会,这个今后的皇帝太子李治是一个机会,所以她会主动暗送秋波,以一种长姐似的关怀,把年轻的太子给俘虏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治因为从小就死了妈,太宗这些年来治理国家也很忙,这个年轻的庶母居然那么地温柔,使李治又有一种主动的行动。还有一点咱们也不能忽略,武则天长得还是很漂亮,是那个时代标准的美人。历史记载,她的相貌是叫“宽额广颐”。额头比较宽,下巴也稍微比较长,人比较丰满。对于性格懦弱的李治来说,吸引力还是很强的。从郭沫若到胡戟这一些人都认为,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就是武则天的一个写真,就是按照她的那个模样做出来的。
武则天做过唐太宗的才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后来在唐高宗立武则天做皇后的诏书中,就直面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承认这个武皇后是先帝的才人,但是,是先帝赐给我的,并不是有什么“秽乱春宫”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吧,这两个人在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就埋下了感情的种子。
唐太宗去世之后,按照唐朝的规定,武则天被派到了感业寺做尼姑。对于一般的宫廷女性来说,如果到了尼姑庵里面做尼姑,有可能就是青灯梵钟,一辈子了此余生。武则天能这么甘心吗?她肯定不。那一年在佛寺当中的生活武则天是怎么度过的,我想那个煎熬是双重的:一方面自己那种政治野心,希望得到重用、希望出头露面的这个野心受挫了,同时在情感上也是被浇灭了。她知道,高宗在太宗去世满周年的时候,一定会来行香。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才能够坚持下来。她在尼姑庵里写诗,其中有一首收录在《全唐诗》当中,名字叫做《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就是说,这一年,我天天在哭,我在想高宗,你不相信我怎么想你吗?我整个裙子是湿了又湿,湿了又湿,我都舍不得洗掉;为你流的眼泪,至今还锁在我的箱子里啊。
永徽元年5月26号这一天,是唐太宗的周年忌日,按照唐朝的礼仪制度的规定,当老皇帝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新皇帝要带领群臣和后宫的嫔妃,一起去皇家的寺庙里面,给皇帝来行香祭祀。
有人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不假,要换其他的皇帝,一年多了,估计早就把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可是李治这个人就是那么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多情之人,所以才导致了这次见面。
在贞观末年,武则天对李治的这种吸引,不是一般的吸引,否则身为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他怎么可能想起一个关系不大的人,一年以后还想起她来呢?我想是武则天已经对他吸引得太深了。
所以才会有《唐会要》上面的一段记载,说“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两个人是面对面潸然泪下,那叫一个情意绵绵。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是唯一的一次机会了。武则天采取的措施是哭,一见面不说别的,我上来先把你的心给你哭碎了。
武则天太了解李治了,李治是历史上著名的会哭的皇帝。所以这一哭,就会勾起他这一年多来,压在心里的很多的情感,所以他再也逃不脱武则天布下的这种感情之网。武则天已经是二十五六的年龄,已经很成熟了,她对李治的把握是非常有信心的。
经过这么一番激情的表演之后,李治没有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给带走。
在李治的心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武则天也有担心。可是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因为很快就有人从宫中给她送来一个消息,说皇后王氏让你偷偷地把头发先蓄起来。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不是李治下圣旨让武则天开始蓄发,而是王皇后找人送信让她蓄发呢?高宗从感业寺回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表现得闷闷不乐,整天若有所思,失魂落魄的样子,高宗在皇后的追问下就说,还记得我们去感业寺,我们在那里碰到了武才人,我心里现在惦记着她,可是很难想办法,要她回来,应该怎么办呢?可是他没有想到皇后那么痛快,皇后说这个事儿你不要担心了,我来给你办理,我肯定把她给你接回来。
王皇后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把皇帝身边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所谓情人,接到自己身边来,成为将来和自己争宠的一个人?
王皇后有她现实的目的,当时在宫中有一个萧淑妃,明显地比皇后更得高宗的宠,更根本的一个原因,王皇后这些年以来没有为李治生下个一男半女,而萧淑妃为高宗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李素节。这就不一样了。素节生下来不久,高宗就立他为雍王。按照惯例雍王这个封号,一般是不封给嫔妃所生的儿子的,除了太子之外,雍王是诸王当中地位最高的。所以那个时候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有些威胁了,正好又碰上高宗这一段时间闷闷不乐,所以皇后就想到了一招她自认为的妙棋,就是想办法让高宗把武则天接进宫来,这样就能够让高宗的心思转移到这个成天日思夜想的女人身上来,把萧淑妃忘到一边去。
对李治来说当然是喜出望外,正中下怀。在王皇后的安排下,大概在永徽元年的年底,或者永徽二年年初的时候,武则天就秘密回到了宫中,而且就在前后,武则天已经为李治怀上了身孕。这一年武则天刚好28岁,她的人生被分成两个十四年,第一个十四年她终于是进到了唐太宗的后宫,后又用了十四年的时间,等待着再次回到皇宫啊。
王皇后和武则天真的叫各怀心事,结果是阴差阳错,一拍即合。这样说来,王皇后也算得上武则天的恩人。
武则天刚进宫的这段时间,看史书上记载,经常说她“卑辞屈体”,见到皇后一定会打招呼,一定是特别地客气,非常地恭敬。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她很快就赢得了皇后,也赢得了皇帝对她的欢心,很快武则天就有了自己的合法的身份了,被唐高宗封为昭仪。而且武则天为高宗怀了身孕,这个事情对武则天的命运来说,是更加地关键。
对于高宗李治来说,那一段在太宗病榻前面的私情非常深,跟太宗给他赐的婚,娶的萧淑妃是不太一样的,更重要的,武则天的经历那是历尽沧桑,而且在尼姑庵里面呆了一年多,那也不是白呆,修炼气质,那种丰富的情感阅历会很快地战胜萧淑妃,捕捉住高宗的。
这也再次证明高宗有恋母情结,武则天看来是后宫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嫔妃,可是恰恰因为武则天成熟,萧淑妃青涩,所以萧淑妃败下阵来。萧淑妃还败在一个问题上,皇后是支持武则天的。
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基本上已经傲视群芳了,在后宫当中,她是王皇后之下,所有人之上。但是对于武则天来说,我想她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做高宗一般的嫔妃。而王皇后仅仅是把武则天当成她和萧淑妃之间争宠的一个棋子,可见王皇后不仅是社会阅历不够,连宫廷斗争的经验也严重不足。
王皇后这个人恐怕不太聪明。但是也不能说王皇后一点没有考虑,她应该说分析过武则天的背景和可能带来的危险。但是她认为武则天不太可能。在当时那个政治环境下,能够取代皇后的这些人,都是出自贵族家庭,武则天的门第不够。再说,武则天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你曾经是先皇的才人,你有一个历史的包袱在那里,高宗能够把这个改变吗?所以王皇后不太担心武则天会继续往前走,威胁到自己。
但是王皇后也不想想,武则天是在李治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在勾引李治了,这么样一个人,她怎么就不警惕一点呢,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你如果是按照常理来替武则天安排她今后的道路,那一定是大错特错了。
王皇后没有警惕,其他人也同样没有警惕吗?不,当时的辅佐班子,包括长孙无忌、褚遂良,包括皇后的舅舅柳氏,还有宰相韩瑗、来际这一批人都是站在皇后这一边的,是维护皇后所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利益的这么一个政权班底,这个班底当得知武则天怀有身孕的时候,这些人开始警惕起来了。永徽三年的七月份,也就是武则天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就要出生的时候,他们就把高宗的长子陈王李忠匆匆忙忙地立为太子,防止将来武则天或者萧淑妃争夺皇后的位置。
因为外朝大臣的拦截,不可能深入到皇帝的内宫去,所以武则天在这一段时间里面,在感情上,把高宗拉得越来越近。那段时间连连地为高宗在生孩子,永徽三年的十月,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了长子李弘。实际上自从武则天入宫以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她为唐高宗生下四男二女,占唐高宗所有十二个子女当中的一半,而且自从武则天入宫以后,唐高宗没有再和任何嫔妃有过生育的记录,可见武则天在后宫的专宠到了垄断的地步。
狄仁杰像
女皇之治
公元688年,垂拱四年。武则天六十五岁了,她加快了称帝的步伐。一方面,告密运动和酷吏政治发展到了高潮,人心惶惶,无人敢言。另一方面,她大造祥瑞吉兆,使百姓相信改朝换代乃是天意。就这样双管齐下,武则天将忠于李唐帝国的臣民,逐渐改造成未来的武家王朝的支持者。这一年,李唐宗室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做些什么,不仅李唐王朝将被取代,连他们自己身家性命也会不保。一场风波已经在所难免……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为此深深哀痛,怪苍天过早夺走了她的国老。而此后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着狄仁杰生前所设计的那样,又回复到了李唐天下。
调查民意,制造瑞祥
对于武则天来说,刚过去的公元684年可谓是惊心动魄的一年,短短几个月内,她安葬了唐高宗,撤换了新皇帝,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又诛杀了首席宰相裴炎。政局如此动荡不安,或许让一向精力充沛的武则天都有些身心疲惫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武则天宣布改元“垂拱”,取的是“垂衣拱手,天下自治”的古训。
改元垂拱的第二年,武则天表示愿意还政于睿宗李旦,李旦早就吓破了胆,坚决推辞。武则天也明白,有时候政治上的姿态,并非没有意义,它让天下人,甚至让朝廷当中的百官,了解武则天有一种动向,想缓和下来,大家先心闲气定一点,这个信号是放出来了。睿宗不敢接这个事儿,但是有人要出来说话。这就是武则天的心腹之臣,宰相刘祎之。
他们这些人,在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他们可以支持她。甚至立了中宗,包括立了睿宗之初,他们也还是支持的,但是现在,刘祎之觉得超出他们的底线了。
刘祎之说,“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武则天听到这个话以后,说这个人不能留了,所以就下令把刘祎之给处死了。
刘祎之的这个信息,让她有一个更大的担心,我能够清理朝堂,但是全社会人心怎么样呢,我要再走出一步的话,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
要了解全社会的动向,怎么办呢,她要搞民意调查。垂拱二年,在朝堂上设置铜匦。铜匦类似我们现在的意见箱,也是一个方形的东西,它有四面,每一面以不同的颜色来标识,就是青、丹、素、玄四色,接受的投诉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投进去以后,每天下班时候,专人拿钥匙去开开,直接送给武则天看。
我觉得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也算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在皇帝和民间和社会的信息沟通渠道当中是一次创举。
当然了,也许武则天一开始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民生问题,以及民意问题。可是后来这铜匦的设置,竟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告密运动。
中国帝制时代的传统里面,当政治有重大变革的时候,有祥瑞可以拿过来利用。当时社会上有一些人捕抓到了这个风向。不断地有地方报告到中央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只母鸡变成公鸡了,当时的话叫“雌鸡变雄”。
中国传统当中最大的祥瑞叫做河出图,洛出书。垂拱四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在一块白石头上刻上两句话,“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派人去到洛河里面把它挖出来。武则天得到这块石头以后,假装非常高兴,给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给自己加了一个头衔“圣母神皇”。
为称帝,武则天还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能够正面支持她称帝,这就是明堂。垂拱三年的冬天,就在东都推平了乾元殿,建起了一座别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建筑,明堂。明堂的圆顶上雕了一个大的凤凰,凤凰下面的衬托是九条龙。
太子李弘暴薨
太子李弘是在武则天入宫两年以后在昭仪位置上生的。他是武则天坐稳位置的重要的一个砝码。武则天对他寄予厚望。后来李弘成为太子,武则天又成为天后,这母子两个人,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相保障的,大权不可能旁落。为什么武则天这个时候会转过头来对付她的亲生儿子呢?
因为有一件事发生了,致使母子之间产生了裂痕。武则天帮助唐高宗打理朝政,那个时候宫中称为二圣,和高宗比肩而立,很多国家政事是武则天来处理的。武则天希望这个儿子成为她的助手,但李弘却开始有一些和母后不和谐的行为。
咸亨二年,高宗带着天后武氏,他们一班君臣到洛阳去了,李弘就以太子的身份进行监国,代理朝政。
有一天李弘走到了掖庭宫。在那里,李弘见到了他的两个姐姐,萧淑妃为唐高宗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宣城公主。这两位公主被幽闭在宫中十几年之久,不让见人,后来连话都不会说了。李弘看到她们,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了。李弘给唐高宗打了一份报告,希望能够可怜这两位姐姐,把她们放出来许配给人家。武则天是气不打一处来。本来这个事情,十几年过去了,可能人们都已经忘掉了这件事,现在太子弘又把这个事情给提出来,而且把我武则天作恶人的一面也给放大了。所以这对武则天的心里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导火线。
上元二年,高宗和武则天带着太子一起去洛州巡幸,突然太子暴薨于宫中的绮云殿。
关于李弘之死,《新唐书·武则天皇后传》中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庭,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鸩杀弘”。《新唐书·高宗本纪》也是非常明确记载,武则天杀了太子弘,一点都不含糊。
在674年前后,高宗身体情况更加糟糕,动过念头,要把皇位禅让给这个太子李弘。而恰恰在高宗有了这个念头的时候,李弘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暴薨,所以给后人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
但我认为,李弘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手这结论有问题。不,他是病死的。首先我们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弘的身体一直就不好,他得了一种病,当时就叫做“痨瘵”,用今天的话就是肺结核病,那在当时是很难治疗的。其次太子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并不足以让武则天要下决心把儿子给杀了。说武则天想当皇帝,急急忙忙把太子李弘给害死了,这是宋朝人的思维,《旧唐书》和《新唐书》上面的记载不太一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采取的说法比较笼统,“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也就是说,司马光没有自己做结论,我想这是比较慎重的说法。一千多年后,我们在敦煌的残卷中,发现了武则天为孝敬皇帝写的七万多卷的《一切道经》。所以史学家们认为武则天的这种悲痛是真实的。
永徽三年十月,武则天生下了自己的长子,她给儿子取名李弘,显然她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可以当上皇帝,开创太平盛世。如果儿子当上皇帝,母亲又是什么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宫中站稳脚跟了,她的眼睛已经开始瞄向皇后的位子了。为了彻底将王皇后打倒,她不仅将自己的姐姐和外甥女引进后宫与王皇后争宠,还掐死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武则天真的这么心狠手辣吗?
李勣回答了高宗非常巧妙的一句话,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改立皇后,是陛下您个人的事情,是你家里的事情,你问那些外人,有什么好商量的呢?高宗和武则天一下子清醒过来,放下包袱,反戈一击。
“小公主死亡事件”
如果说武则天重返皇宫是她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在皇宫里站稳脚跟应该是她的第二步;她如果仅仅是为了巩固自己在皇宫里面的位置,她满足于当一个昭仪的话,那么她只要和皇后继续搞好关系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武则天这样性格的人来说,她不会安心与平静地在皇宫里面做一辈子的昭仪,而她如果不继续往前走,不把王皇后绊倒的话,某一天这些顾命大臣们也不会放过武则天,她现有的位置也是保不住的,所以武则天要先下手为强。
这个时候,王皇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真是引狼入室了。当年的盟友,现在已经变成了头号敌人了。尤其是李弘出生以后,后宫争宠的这个三角关系就完全变了,皇后和萧淑妃联手,频频向唐高宗来告武则天的状。
高宗在这几个女人之间,其实是有点和稀泥。武则天这边吧,情感上确实这些年跟她很好,但是毕竟她的历史摆在那里;皇后和萧淑妃尽管有一些失宠了,她们也没有大的过错。所以后宫斗争陷入了某种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对武则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如何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恐怕是她处心积虑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机会来了,就是让武则天背上了千古骂名,成就了她后来走向皇帝宝座上一个非常重要台阶的所谓“小公主死亡事件”。永徽五年的春天,武则天生下了可爱的长女,王皇后前来看望,可是离奇的一幕发生了,小公主竟然突然死亡。武则天一口咬定是王皇后谋害了我这个女儿,而高宗得知这个消息也非常地难过,因此就产生了要废掉王皇后的这个想法。
其实这件事情当中,最大的谜团就在于这个小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武则天身上的千古骂名就是: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小女儿。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至少在宋朝我们已经看到它进入到官方的记载当中。《新唐书》的《武则天传》里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武则天生下这个女儿以后,皇后就来看望。皇后离去以后,武则天就偷偷地在被子里面把这个女儿给扼杀死了。过一会儿,高宗来了,武则天装作很高兴,说皇上你来看看我们这个宝贝女儿,揭开被子一看,原来是一个死婴。武则天这个时候,又惊问左右,大家都说,皇后刚刚来过,唐高宗不了解实情,武则天又哭得个一塌糊涂,所以高宗很生气地说了一句“后杀吾女”。因此高宗决心要废掉王皇后。
所以在这个版本当中,武则天就像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样,能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手。但是我觉得,这个有一点夸张,实际上是宋以后的人对武则天的一种“栽赃”。在我看来,这个女婴死亡,很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景:生下来不久,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武则天强忍着悲痛,带着满脸的欢笑,来迎接皇后看我这个宝贝女儿。皇后走了以后,她才真的难过出来,《唐会要》的记载,是比较客观的。武则天在永徽五年生了一个女儿,这是事实,这个女儿生下来不久死掉了,也是一个事实,而王皇后因为这件事情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这也是一个事实。《唐会要》并没有说这个小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那看起来有点像自然死亡。
武则天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武则天不会让这个女儿白白地死,她要把女儿死亡这个代价挽回,把它嫁祸于王皇后。
那么究竟有没有可能是王皇后所杀呢?我想王皇后也不会笨到这个程度,皇后是在明处,她的地位相对是稳固的;如果杀死这个小孩对她根本带不来任何好处,反而使自己面临灭顶之灾。
但是有一点要命,就连高宗李治都相信是王皇后杀了这个小女孩。李治在情感上本来就偏向于武则天。现在后宫众口一词说,是皇后来过就死掉了,高宗在很激动的情绪下,作出一个不理智的决定,产生了废皇后的念头,也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这么一件大事儿不是李治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外廷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这批人,是不会答应的。所以李治就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里去探探口风。当唐高宗听到长孙无忌还有三个小妾所生的儿子没有官职的时候,高宗就表态了,马上都把他们提拔为五品的朝散大夫。
他说:你看,舅舅,你的这些儿子都很优秀;可是呢,你看,王皇后没有为我生儿子,倒是武昭仪跟我生下了一个宝贝儿子。这就等于把话有点挑明了。
李治说完以后,长孙无忌没有接他的茬儿,只是“哈哈哈”了一通,说,啊,真是可喜可贺啊,可喜可贺啊。
这第一块石头扔出去,看来是石沉大海了。可是李治就此能甘心吗?武则天又给高宗使了个眼色。所以高宗又喊,来人啊,上礼物。这个时候,从皇宫里面运出来的四车的金银宝器给长孙无忌献上来了。糖衣炮弹打出来了,这次李治说,我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是王皇后没有给我生儿子,倒是武昭仪给我生了儿子啊。
把这同样的一句话,语气加强,又说了一遍,够强调了吧。长孙无忌还是那么地矜持地说:感谢皇恩浩荡,又给我儿子赐官,又给我赏赐那么多的财物。但是始终没有说出来,你还是换个皇后吧。
其实长孙无忌已经回答了,那就是他不支持废立皇后。那么这次试探是以李治和武则天的失败而告终了。
后来武则天干脆想出一招,就派自己的母亲杨氏,亲自到长孙无忌的府上去,明明白白地给他点明:我的女儿武则天想要做皇后,高宗也有这个意思,您老就支持支持吧。可是结果呢,长孙无忌那就很明确地说“不可能”,让杨氏碰了一鼻子灰就回去了。
经过这次试探,武则天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收获,那就是:她发现,李治是坚持支持她的。
皇帝带着武则天到他舅舅长孙无忌家里去求情,碰了一鼻子灰。这对皇帝的自尊心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使唐高宗更加坚定地要站在武则天这一边。
从这一刻开始起,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还是武则天一心想要当皇后;现在事情演变成了唐高宗李治和他那些元老大臣之间的政治对立了。高宗和武则天原本只是单纯的恩爱夫妻,现在在政治上他们也开始结成为盟友。
对于武则天来说,只要找到一个借口,给高宗一个台阶,那王皇后就一定能够废掉。
武则天指使左右向唐高宗告状,说王皇后和她的母亲在后宫里面秘密地做厌胜。所谓的厌胜,是过去诅咒别人的一种巫术,弄个小布人,或者是小木人,然后上面刻上字或者是写上谁的名字,然后去诅咒他,在过去这是重罪。
高宗也知道,这是武则天给他找的一个台阶。他没有按照一般的刑事案件来处理皇后,只是下令禁止皇后的母亲入宫。高宗的这个举措其实就会影响到外朝这些人的态度,他们敏感地捕抓到了,高宗的主意已经决定了。宰相柳奭、王皇后的舅舅就内心不安,上表请求辞去相位。
在这种情况下,外廷那些大臣反对武则天做皇后的态度更加明确了,实际上,武则天遇到了更强大、更明确的阻力。
武则天懂得以退为进、懂得步步为营,在这种强大的阻力的面前,她暂时放弃了做皇后的想法,她给皇帝上表,请求皇帝加封她做“宸妃”。
根据唐代后宫的制度,妃当中有名号的只有四个,那就是贵妃、淑妃、贤妃和德妃,从来没有宸妃,这是武则天最先为自己创造的一个名号。我们一直都说武则天这个人不缺乏创造力。这个“宸妃”有非常深刻的政治上的寓意,“宸”就是北极星,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天上最亮的众星拱位的北极星。
武则天之前那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此时是戛然而止,武则天一筹莫展了,在外廷原来我也需要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呼应才行。当时有一中书省的官员叫李义府,他站出来说话了。
李义府这个人,长得是一表人才,但是最擅长的就是暗箭伤人。长孙无忌发现这个中书舍人李义府暗中好像是要支持武则天的,就要把李义府贬到益州去做地方官。李义府去找他同事,一起担任中书舍人的王德俭,王德俭说,现在只有皇上能救你,只要你公开表态,支持皇帝改立皇后,你肯定就得救了。就是要由你来把这件事给挑破了。
李义府就公开地站出来说,我要支持皇帝改立皇后。李义府这一表态,唐高宗自然非常高兴,一下子从五品的中书舍人,提拔到四品的中书侍郎,这是唐高宗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号。
众人发现,经过这个通道我可以迅速上升,于是纷纷站出来表示,要支持武昭仪升皇后,就形成了一个叫挺武派。
因为李义府、王德俭这批人,级别都还比较低,支持武则天的力量应该都是比较弱的,最后有一个人出来了,许敬忠,太宗朝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当时担任九卿当中的卫尉卿,三品高官。
高宗有一次上朝,召集大臣们来讨论改立皇后的事情的时候,等待的间隙,大臣们就在那里窃窃私语:皇上再提改立皇后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支持太尉,要反对这个决定。听到那些议论,许敬忠高声地说了一段话,意思是说,这年头只要年成好了,乡下的老百姓也想换个老婆,皇帝人家自己想改立一个皇后,关你们这些人屁事,在那里有什么好啰嗦的。你看这个话很粗啊。
对于武则天来说,信心倍增,终于在外朝也听到有人敢公开站出来说支持我做皇后。这一来武则天等于间接地在外廷也形成了自己的支持势力,这个时候,挺武派和反武之间就要正面交锋了。
反武派态度非常坚决,一点都不松口,几次在朝廷开会讨论这个问题,长孙无忌、褚遂良首先是说坚决不能换皇后,因为这是先皇交给我的。这个理由高宗也不接受了,我就是要换。上朝结束以后,皇帝把这几个主要的宰相留下来,召集到内殿继续商议这件事情。反对派又说了,你就是真的想换的话,我们拦不住你,但是你一定不能找武氏这样的人,为什么呢,武则天这个身份不行啊,先皇身边的人,你怎么能把她娶过来做自己的皇后呢?
这个话说得很苛刻,很尖酸,褚遂良那个时候是以头抢地,满头是血,除非当场把我打死,否则我就是不同意,把唐高宗给噎住了。可是谁也没有会想到,这个时候从高宗的背后传来一声呵斥:“何不扑杀此獠!”干嘛不杀了这个狗东西!
这是武则天,那一声吆喝也是流氓似的语言。历朝历代,敢上朝堂,并且还敢在朝堂之上说出这样充满杀机的话,我看就只有武则天一人了。
当时双方就僵在这个地方。在场的人被吓蒙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关键是看谁来打破僵局。徐懋功徐世绩,现在叫做李勣,四个顾命大臣当中,三个反对,还留一个没有吱声的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隋唐演义》当中的那个军师徐懋功。前面几次宰相开会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不表态,但是现在双方的斗争白热化程度,剑拔弩张,李勣不表态也不行了,所以散朝以后,他装着脚有点不舒服,故意磨磨蹭蹭最后留下来,皇帝就问他这个事到底怎么办,李勣回答了皇帝非常巧妙的一句话,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改立皇后,是陛下您个人的事情,是你家里的事情,你问那些外人,跟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有什么好商量的呢?
当唐高宗、武则天陷入了僵局,不知道哪里找突破口的时候,这么一个身份,顾命大臣之一的李勣能够说出这句话来,这个给高宗和武则天的鼓励是非常大的,一下子清醒过来,彻底放下包袱,反戈一击。很快唐高宗就下令,把反对立武则天最强硬的人褚遂良贬到潭州。永徽六年的十月,唐高宗下了一道诏令,把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家人,全部贬为庶人,流放到岭南去。
武则天被正式册立为唐高宗的皇后了。从贞观十一年入宫到永徽六年,整整十八年,当年那个怀有“见天子庸知非福”的那种期待的女子,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三十二岁的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马上就对敌人进行一系列血腥清洗。她咬牙切齿地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打入冷宫,这还不算,还砍下她们的手足,把她们的躯干扔到一个酒瓮里面去说,让你们两个人骨醉。就是让你们的骨头都给你醉酥了。所以人们老说,武则天比起汉朝的那个吕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猜你还喜欢
- 11-30 上官婉儿与武则天到底是什么关系?让武则天如此重用她
- 11-30 上官婉儿究竟有什么才能?竟能被武则天提拔为宫中女官
- 11-30 武则天明明杀掉了上官仪,上官婉儿为何还对她如此忠心?
- 11-30 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嫁人了吗?而这又与武则天有何关系?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尽管唐中宗长期受到压迫,但他如何对待退位后的武则天?
- 11-30 姜嗣宗虽然官位不高,但他为何被武则天派去试探刘仁轨?
- 11-30 武则天在广开选官途径的同时,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整肃?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武则天为了到达当上皇帝的目的,她如何扩展在朝中影响力?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