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唐朝二号开国功臣,最后结局如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7浏览:47分类:历史
封建王朝,权力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从秦始皇建立秦帝国,到清朝灭亡,权力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封建王朝的权力斗争,往往是皇族内部的事情,然而,皇帝家的事情,往往又是国家大事,所以一些臣子难免陷入其中。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我们今天说的唐朝第二号开国功臣刘文静,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死,很多人说是由于他和大臣的矛盾造成的,其实他的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李氏父子权力斗争的结果。
李渊在杀死刘文静的过程中充当何种角色?
刘文静被杀的原因和经过,在《唐书》中有记载,《旧唐书·刘文静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文静自以为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
“……文静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裴寂)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宦官尝不异众人,东征西讨,家口无托,实有不安之心,因醉酒或有怨言,不能自保。’”
对文静这样的话,李渊说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对此,裴寂直接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恶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遗后患。”
李渊听了裴寂的话之后,于是将刘文静杀死,而且刘文静的全家也统统被杀死了。刘文静在临刑之前说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以上就是刘文静被杀的全过程,从史书中的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刘文静的死,和裴寂和李渊是密不可分的。
裴寂确实和刘文静有嫌隙,所以,在李渊面前,裴寂进献谗言,借机陷害。而李渊呢,他对刘文静也是素来嫉恨,最终李渊听了裴寂的话,将他杀死。
以上这些记载,我们都可以看出,文静的死是由于裴寂造成的,而李渊在文静被杀的过程中,充当的是主谋和决策者的角色。
那么,疑问来了,李渊作为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他不是不知道刘文静对唐朝开国的贡献,那么,为什么李渊还要杀死这位开国功臣呢?这背后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李氏父子的权力争斗
公元617年至626年,李氏父子集团内部有着非常激烈的权力争斗。当时因为外敌强大,所以李氏集团内部需要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夺嫡斗争呈现明争暗斗的局面。
而当时的矛盾也主要存在于李渊和李世民之间。也就是这时候,刘文静成为了李世民的亲密伙伴和坚定的拥护者。
最能体现刘文静拥护李世民的事件就是晋阳起兵。在晋阳起兵的时间上,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出现了不同。
李世民出于自己的考量,希望李渊能够快速起兵,其目的就是赶在李建成达到晋阳前起兵,这样隋朝官员就有罪名逮捕李建成了。
一旦李建成被逮捕,隋朝就会以李渊造反的名义,将李建成杀死。如果李建成被隋朝杀死,李世民就能够顺利成为太子。
即便隋朝不杀李建成,李世民占尽了起兵的先机,这对他日后夺嫡也是有很大用途的。
然而,李渊对晋阳起兵,显得并不那么着急,李渊迟迟不起兵,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时机不成熟,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等家人还没有到达晋阳,如果起兵,两个儿子随时有危险,作为一家之长的李渊,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儿子们。
而这时候,李渊对李世民急着起兵的意图也有察觉,但是面对李世民的催促,李渊也只能说:“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也”这样的话。
即便如此,李世民依旧没有放弃努力,他除了多次直接或间接劝李渊起兵外,还“阴养士马”“私下部署宾客”“潜结死士,与文静等协议,克日举兵”。
因为李世民的原因,公元617年5月4日李渊诛杀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在李建成未到太原之时,就发动了起义,这一点是违背李渊初衷的。而刘文静在这当中,站在李世民这一面,这也注定了他后续的悲剧。
义宁元年十二月,唐朝攻占长安,李渊进封唐王。之后,李氏集团内部有过一场确立王位继承人的问题。
根据史书记载:“高祖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世民,固辞而止。”
这句话中,李渊要立李世民为世子,而李世民拒绝了,李世民既然拒绝了,李渊也没有多说什么。
当时,李渊、裴寂和大部分功臣是支持李建成当世子的,而刘文静等人支持李世民。
因为李渊掌握话语权,所以,他依照封建王朝的制度,让李建成成为了世子,李世民成为了秦王。
在这一问题上,刘文静再次站在李世民这一边,李渊当然不满意,这造成李渊对刘文静进一步不满,除掉刘文静成为李渊必定会做的一件事。
刘文静被杀
刘文静成为李渊的肉中刺、眼中钉,距离死也就不远了。之后,李渊找到各种办法打击报复他。
李渊竟然将谋反的罪名安在了刘文静的头上。很显然,李渊这一招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毕竟人家刘文静是开国功臣,开国之初,就以这样的罪名来杀刘文静,很难服人心。再加上李世民处处帮助刘文静,这样的罪名根本动不了刘文静。
然而,李渊毕竟手握大权,他在武德二年九月的时候,还是匆匆将刘文静杀死了。在杀死刘文静的过程中,李渊再次受到了裴寂一句话的提醒:
“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恶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遗后患。”
最要命的就是“外有劲敌”这四个字,这里的劲敌指的就是突厥。
当时,刘武周勾结突厥进犯,齐王李元吉放弃太原向南逃窜,河东地区几乎全部沦陷。李渊在慌乱中下旨:“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李渊非常警醒,他最担心的就是集团内部再次出现问题,李世民和刘文静是和突厥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人,他必定会非常小心。
所以,在前线危机的情况下,李渊决定不让李世民前去和突厥作战,而是派出不善作战的裴寂开赴前线。
同样,除了对李世民有所提防外,他对关在监狱中的刘文静也是“厚爱有加”,为了防止后患出现,直接下诏将刘文静的全家杀了。
不过,对于刘文静,唐王朝是知道他的功劳的,于是在贞观三年的时候,李世民为其平反,并以唐帝国一等功臣的殊荣将其图像挂于凌烟阁之中。
总之,刘文静的悲剧,绝不仅仅因为他和裴寂之间有嫌隙。他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李氏父子矛盾冲突的一种结果。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