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秦国的强势崛起,其余六国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7浏览:35分类:历史
前言:战国时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就日渐强盛。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然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强大, 但是距离统一六国还十分遥远。
另外,随着秦国的崛起,山东六国都不约而同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以图遏制秦国的发展。因此,此时的秦国看似风光,实际上面临的处境却十分凶险。
就在秦国陷入进退两难之际,一个好机会悄然到来。
当时,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分别到秦国告急,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天赐的良机。因为入蜀的道路太过艰难,没有当地人引路,想要消灭蜀国是十分困难的事。恰巧在此时,韩国也来进犯。
张仪和司马错就此事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最后秦惠文王选择了攻打巴蜀。而后来的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秦惠文王的这个选择有多么的正确。
秦灭巴蜀之前的尴尬境地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纷纷开始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也最为惊人。因此,到了秦国秦惠文王这一代,秦国已经成为了当时十分强大的国家。然而,此时的秦国看似强大,但是却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秦国的疆域狭小
战国时期,要看一个国家是否强大,通常是看这个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少。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越大,这个国家能够产出的人口也就越多,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就越多,能够抽调的兵源也就越多。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除了双方硬实力的差距外,比拼的无非就是一个粮食供应,和一个士兵人数。长平之战中,廉颇明明打不过秦军为何还要死死防守,就是因为赵国是本土作战,粮食供应压力小,而秦国的战线绵长,粮食的供应压力很大。廉颇想要通过比拼粮食供应拖垮秦国。
而秦国在攻灭巴蜀前的疆域,实际上是十分狭小的。因此,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看似强大,但是如果不能想办法开拓疆域,那么秦国迟早还是会沦落成一个二流小国。
二、合纵联盟声势浩大,秦国处境十分危险
秦惠文王时期,山东六国为了抵抗日益强大的秦国,已经组成了合纵联盟,意图讨伐秦国,让秦国无力东出。《资治通鉴》记载: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义渠)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史记·张仪列传》
这一次合纵伐秦运动,表面上看是以秦国的获胜而告终,实际上秦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为就在秦国击退五国伐秦联军的同时,秦国就被大后方的义渠偷袭,大败而归。
除此之外,山东六国在经历过这一次的失败以后,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是越挫越勇,先后组织了第二次合纵伐秦和第三次合纵伐秦运动。而这两次合纵伐秦运动,秦国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由此可见,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固然强大,但是秦国的敌人也随之增多。秦国想要依靠一国之力,抵抗山东六国的侵害,唯一的办法就是开疆扩土,富国强兵。而那个最好的选择,就是巴蜀之地。
三、秦军功爵制急需秦国开拓战场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商鞅的变法。而商鞅的变法之所以强大, 则是因为军功爵制。
在周王室权威尚存的时候,贵族是贵族,平民是平民,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不可逾越。但是商鞅的军功爵制则是完全摒弃了这种做法。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商君书·境内》
军功爵制规定,只要士兵在战场上斩首一人,就可以赏爵一级,赏田一顷,宅地九亩,还一律赐庶子一名,并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而这些奖励,不分贵族和平民,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只要你获得军功。
军功爵制丰厚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作战积极性,为秦国的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仗可打的基础上。
秦国军功爵制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地杀戮,不断地占领敌人的土地,使得秦国的士兵永远处于亢奋的状态,从而提高秦军的作战能力。但是如今的秦国后方有义渠虎视,东出之路又被六国阻断,仅凭秦国如今的力量根本无力开疆扩土。
一旦无法通过战争获得爵位,秦国的士兵的作战热情就会迅速消退,甚至消退地十分严重。秦朝二世而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国灭六国以后,无仗可打,秦军的作战热情消退严重。
此时的秦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好在,巴蜀之地的内乱给了秦国一剂兴奋剂。
秦灭巴蜀,使得秦国有了强大的资本
秦灭巴蜀,对于秦国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主要体现在:
一、巴蜀之地富饶,为秦国的统一天下提供了战备基础
上文已经提到过了,战国时期两国之间战争的比拼,除了拼人,就是拼粮了。《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曾经说过:“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中于军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一共二十份的粮食,每过一千里的路程,最后能够送到前线的粮食就只能剩下一份。
战争之中粮食损耗之大,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之战中廉颇明明打不过秦军,却还是想通过秦军战线过长的问题耗死秦国的原因。
而巴蜀之地,恰恰就是一个产粮之地。《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蜀地土地肥沃,当地的居民即使不耕种,仅仅依靠野生果实,也能自给自足。巴蜀之肥沃,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巴蜀之地还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虽说巴蜀之地在此之前经常闹水灾,这算是个缺点,但是在李冰建造都江堰以后,这就完全成为了一个优点。
正如司马错在力荐伐蜀之时所提到的:“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这绝非虚言。
二、秦灭巴蜀,在地理位置上对楚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
战国中期,如果说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和秦国比肩,那么无疑是楚国。苏秦在游说楚王之时曾经提到:
楚,天下之彊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彊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的这番话,固然有着夸大的行为,但是这也足以说明了楚国的强大。事实上,就算秦国在日后吞并了巴蜀,消灭了义渠,楚国仍然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国家。因此,苏秦的言论,几乎就是事实。“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就是衬托楚国强大最好的证明。
在没有攻灭巴蜀之前,秦国想要对楚国造成打击,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面战场和楚国作战,且不说楚国是山东六国的合纵长,光是楚国强大的国力也能让秦国占不到什么便宜。
但是秦攻灭巴蜀以后就不同了,秦国能够直接通过巴蜀顺着长江顺流而下,绕到楚国的大后方,给予楚国沉重的打击。正如张仪说服楚王之时说的那样: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史记·张仪列传》
事实也的确如此,秦国依靠着巴蜀之地的便利,一次又一次地对楚国造成打击。秦惠文王七年,司马错以巴蜀之地为根据地,通过长江顺流来到楚国,取楚国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再次伐楚,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秦本纪》)。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攻占了巴蜀以后,通过巴蜀对楚国的地理优势,频频出击,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在削弱着楚国的国力。
结束语
秦惠文王选择攻取巴蜀之地的决策,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重要一步。秦国拥有了巴蜀以后,不仅令秦国的疆域扩大了很多,还获得了巴蜀大粮仓。
不仅如此,通过巴蜀之地的地理优势,秦国在严重打击了楚国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瓦解着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这些都对秦国日后的统一战争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猜你还喜欢
- 11-29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说法与战国名将廉颇有何关系?
- 11-2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那么他的医术究竟学自何人?
- 11-29 扁鹊是怎么死的?他这位“草莽游医”被哪位战国御医所妒?
- 11-29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又是如何救活死太子的?
- 11-29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雏形为何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
- 11-29 除了知名的战国七雄之外,战国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国家?
- 11-29 蔺相如作为战国著名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业绩是什么?
- 11-29 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却是由秦国最终胜出?
- 11-29 楚国在战国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最后为何却没有一统七国?
- 11-28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的是什么?
- 11-28 郭开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害死哪两位名将的幕后真凶?
- 11-27 东周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在历史上完全地重合了吗?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