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唐德宗为什么要削藩?削藩为何失败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7浏览:49分类:历史

  下面由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唐德宗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内忧外患

  安史之乱后,但藩镇力量非但没有根除,反而保存了下来,唐王朝中央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河朔藩镇,嚣张跋扈,不听朝廷命令,修城营垒,并相互联姻,结成同盟,共辱朝廷。同时,边境民族借口助国平乱,多次入侵唐朝边境掠夺财物,唐王朝也渐渐失去对周边民族强有力的控制。吐蕃多次联合南诏侵扰西南边界,自己更是攻陷河陇地区;回纥也不像以往恭顺,变得傲慢无礼,甚至骚扰周边地区,抢掠财物,唐朝边境岌岌可危。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局面,肃宗、代宗只能采取能抵御就抵御,不能抵御就求和安抚的政策。

  削藩原因

  唐德宗即位初期,确定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是因为:

  一、唐与吐蕃兵力差距之大,唐廷的边备尚虚,不宜作战。安史之乱之后,吐蕃趁唐朝边防空虚,占领河陇地区,使吐蕃与唐的边界线渐近长安。唐廷北方边境强盛的五个藩镇,范阳、河北已成叛镇,吐蕃尽占河西、陇右两地,只剩朔方军一支,而朔方军因仆固怀恩的反叛损失惨重。

  二、藩镇受挫,是朝廷平藩的大好时机。代宗时期,朝廷利用河朔藩镇间的矛盾,挫败田承嗣的锐气,并镇压李灵耀的反叛,扫除财政运输上的障碍,为平定藩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当时并没有在这种有利条件下继续削弱藩镇,反而一味“姑息”。藩镇不仅没有收敛,而且互相联合,各筑堡垒,扩充实力,气焰愈发嚣张。

  三、藩镇叛乱使德宗安逸的少年时期蒙上了阴影。德宗李适身为代宗的长子,早年在宫中生活安逸富足。安史之乱爆发后,十四岁的李适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与他之前的安逸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德宗的母亲沈氏也在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代宗和德宗都长期寻找,也没有结果。

  四、德宗年轻有为,有恢复盛唐之心。代宗即位,封李适为太子,二十一岁的李适正值青年,代宗封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平定藩镇叛乱。李适亲临战场,对藩镇的危害认识深刻。德宗即位后,希望有一番作为,恢复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交好外族

  稳定内部藩镇的前提是需要安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唐德宗即位之初,就主动与外部民族建立起友好关系。

  首先,德宗与回纥修好。德宗在还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期,在陕州黄河北岸会见过前来助唐平叛的回纥登里可汗。登里可汗以他拒绝在其帐前跳舞为失礼行为,将他身边的亲信等人活活打死,并“以(雍)王少年未谙事,放归本营”。这就是著名的“陕州之辱”,德宗一直视此事为奇耻大辱。但继位之后,为了更利于削藩政策的施行,德宗暂时放下与回纥可汗间的恩怨。并且答应回纥可汗的要求“以帛十万匹、金银十万两偿其马直”,重修旧好。

  其次,主动遣使求和于吐蕃。唐德宗两次派遣韦伦出使吐蕃,双方互换俘虏。德宗又遣崔汉衡两次至吐蕃“定界盟”。。牺牲利益与吐蕃成功结盟,促成清水之盟。唐朝被迫放弃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正式承认吐蕃在河、陇地区事实上的统治权。

  最后,此时的南诏归附吐蕃,吐蕃与唐结盟,那么南诏与唐边境也保持相安无事。外部关系较为稳定的情势,为德宗集中力量削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削藩失败

  一、准备削藩

  唐德宗从即位初就开始为削藩作准备。首先,进行财政改革。积极推行杨炎的两税法,扩大中央的税源基础,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其次,将郭子仪的朔方军一分为三,将统治西川地区十四年的崔宁召回中央,增强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成功镇压刘文喜叛乱。最后,因吐蕃与唐清水会盟,唐德宗将防御吐蕃的西北兵力部署至东北,增强削藩的军事力量。但德宗强势出击,攻击面积过大,很快其雄心壮志就被淹没在战火之中。

  朱泚之乱

  二、战乱开始

  河北藩镇在唐德宗的坚决镇压下产生恐慌,他们为保护共同的利益选择联合在一起,并且勾结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对抗朝廷。承德李宝臣之子李惟岳上表,希望朝廷任命他接任节度使之职,德宗强烈反对,就此拉开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战争。

  三、一波三折

  最初,朝廷取得初步胜利。淮西李希烈击败梁崇义。随即,魏博田悦接连战败;成德重要将领之一张孝忠投奔幽州朱滔,李惟岳被手下王武俊刺杀,篡夺成德节度使,投降于朝廷;平卢李讷谋求朝廷和解。面对初步胜利,唐德宗并没有就此缓解与诸藩镇的矛盾,反而希望趁势出击,进一步削弱藩镇。

  帮助德宗取得胜利的藩镇不但没有得到犒赏,还要面临被削弱的威胁。李讷谋求和解失败;朱滔因分赃均很是不满;王武俊没有求得成德节度使的任命。因此,诸藩纷纷叛变解救魏博,并各自称王,战争再次掀起。随即淮西李希烈为达到自己的扩张目标也成为反叛力量,并完全切断了南方的供应线路。更让德宗没有想到的是,泾原兵的叛变。面对泾原兵的哗变,禁兵无力抵抗,德宗不得不连夜逃出京城。随即泾原兵拥立朱泚为首领,在京城建立新王朝,朱滔与之呼应,战火燃遍了整个中原大地。此时的唐德宗幡然醒悟,下发罪己诏检讨自己,一改强硬的态度转而采取对藩镇安抚之策,并调集朔方李怀光对付京畿叛乱者,不料,李怀光也因德宗猜忌在河中也发动叛乱。

  四、无疾而终

  最终,德宗不得不与藩镇妥协,提出完全既往不咎和承认政治现状的条件,希望尽快收复京城,平息战火。兴元元年(784),通过联合吐蕃,在李晟等大将的努力下,最终收复京城。随即朱滔投降于朝廷,王武俊、田绪、李讷与朝廷和解,朱泷战败,李怀光兵败自杀,李希烈被部将毒死。贞元三年(787),内部战乱基本平息。唐德宗发起的这次内战,虽然削弱了部分藩镇的势力,但朝廷的损失更为惨重。唐德宗此次的“以藩制藩”的武力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