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厥侵袭的时候,李世民为何拒绝加固长城?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6浏览:41分类:历史
纵观中国古代各个王朝,边境问题都是令历朝历代十分头疼的。面对着邻国的侵袭,中原王朝的君主或疲于应战,或割地求和,或和亲通婚,始终很难找到好的办法。初唐时期,李世民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但他面对突厥侵袭,却拒绝了群臣加固长城的建议,这是为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修筑长城之弊端
由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自身的特点,中原王朝的步兵在开阔地形中是无法抗衡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的。从战国时期开始,在北方的秦、赵、燕三国因为和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就开始修建长城了。秦始皇扫灭六合之后,将三国的长城连了起来,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形。
因为周边游牧民族大多善骑善射,骑兵战斗力超强,适合野外作战,而攻城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修筑长城确实可以很好地抵御外敌的入侵。有长城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无法发挥优势,只能和中原军队打阵地战。然而,结合当时大唐的实际情况,修筑长城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隋朝刚刚统一天下便大兴土木修建京杭大运河,民力已经接近枯竭,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而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国内也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等到李世民即位之初,唐朝百废待兴,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而修筑长城需要征集民夫,耗费很大的民力,如果李世民选择在此时修筑长城,很有可能再次激起民变,一旦中原地区大乱,邻国再乘势举兵入侵,恐怕唐朝很可能短命而亡,步入隋朝的后尘。
积极的防御措施
隋末唐初,正是北方游牧民族突厥最为强大的时期,史书称其“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武德九年,李世民刚刚继位,突厥听闻中原有变,于是颉利可汗亲率20万大军直逼长安,到达渭水河畔。
李世民只带六人,孤身上前质问颉利可汗为何背弃盟约,旧曲翻唱空城计,争取了时间。很快,各路勤王兵马赶到,颉利可汗自知已无胜算,双方遂杀白马为誓,突厥退兵,史称“渭水之盟”。
这次被人打到家门口,对百战百胜的李世民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故而李世民的志向也不仅仅是被动防御,却突厥于国门之外。他要实现自己当初的诺言,他要一雪渭水之盟的耻辱,他的目的是彻底消灭突厥。
贞观三年,李世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派李靖为大将,率10万精兵深入草原,攻打东突厥,在定襄出奇制胜。次年,夜袭阴山,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当颉利可汗被押送回长安的时候,举国上下欢腾庆贺。
兼容并包的自信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不仅体现在能打,还体现在怀柔。
他在对付突厥的政策上主张刚柔并济,分而治之。对于比较友好的势力,李世民给予很大程度上的政策红利,将突厥人与汉族人一视同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通婚,致力于民族融合。同时,他还在经济上对突厥进行援助,将和平共处的思想深入到突厥人心中。
此外,在刚柔并济政策的基础上,李世民还在边境设置了都护府。都护府在军事上统揽全局,坐镇边疆,在经济上也能够充当保障各族人民正常贸易的需求,对于维护大唐和突厥的关系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来李世民被称作“天可汗”,就是这一政策效果的最佳体现。由此可见,李世民拒绝加固长城是十分有道理的。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与李世民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或许修筑长城能够起到抵御外族侵略的作用,但过度使用民力很可能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正是有了李世民的正确选择,才成就了大唐的贞观之治,进而造福于民,迅速恢复民力,开启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唐盛世!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