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伐楚的表面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6浏览:48分类:历史
齐国伐楚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齐国攻蔡伐楚的表面原因
公元前656年,春秋霸主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联军,出兵讨伐楚国的附庸蔡国,此举的目的意在敲山震虎,出兵伐蔡的理由是蔡国君主蔡穆侯把他的妹妹蔡姬重新嫁给别人了。
这位蔡穆侯的妹妹蔡姬本来是齐桓公的夫人,齐桓公好色,夫人、如夫人众多,蔡姬有一次和齐桓公湖上荡舟,她玩性大发,没轻没重地打起了水仗,又是向老公泼水又是摇晃船吓唬老公,把不谙水性的齐桓公吓得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把她送回娘家,相当于休了。
蔡侯也一怒之下把妹妹另嫁楚成王。
这是上不了台面的事,算私事,再说春秋那个时期,把人家妹妹打发回去就相当于休了,那时的社会风气应当是允许再嫁的。
齐桓公之所以纠集诸侯攻打蔡国,一是泄私愤,二是给楚国颜色看看。
齐国联合中原诸侯攻打楚国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当上齐国国君,姜小白正式成为齐桓公,把国事都交给管仲,30年改革变法,励精图治,齐国一跃成为强国,齐桓公频频主持国际事务,替周天子出面料理天下大事,也就是史书中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俨然天子代言人。
齐桓公每每在中原诸侯国有难时仗义出手,帮燕国击败山戎,帮宋国处理内政,帮周天子树立威信,举着“尊王攘夷”的大旗,齐桓公成为诸侯国心目中的带头大哥。
齐国在北方这边树立威信呢,楚国悄没声儿地在南方发大财,楚国仗着国力渐渐强盛以后收拾了好几个姬姓小国,姓姬的那可是王室宗亲啊,被封的国一般地位挺高,大多都是侯爵国,楚国地盘虽大,西周也就给封个子爵国,历代楚王心里憋着老大的不服气。
西周东迁之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率先对周天子大不敬的还是周朝分封的地位较高的国家呢。渐渐地,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力,“礼乐出天子”已经变成了“礼乐出诸侯”,也就是说国际大事,那些诸侯国谁强了谁就有话语权,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
早就不服周王朝、一直就不太尊崇中原繁文缛节的楚国当然更不把周王朝和它分封的那些小国放在眼里了,那些靠近楚国、又小又穷、地位还远在自己之上的姓姬的国家,都被楚国兼并了,有些一口没有吞下的,也变成了楚国的附庸,蔡国就是楚国的附庸,周天子看着也没办法,周王室已经没有能力惩戒楚国,其他诸侯国也不听调遣,各自忙着内斗或争霸。
楚国觊觎中原的心越来越明显,引起中原诸侯的不安,当霸主齐桓公组织联军攻打蔡国时,真可谓一呼百应。
蔡国被联军压境,吓得马上向楚国求救,小弟被欺负,大哥当然要撑腰,但在强大的联军面前,弱小的蔡国一触即溃,因为楚国对抗联军,齐桓公随即移师伐楚,双方于楚地陉(今河南偃城境内)形成对峙局面。一个齐国都让楚国对付不了,何况现在是齐国率领的联军?楚国一看打不过,便开展外交斡旋,派出一位外交官去联军大营谈判,这位大臣叫屈完。
下面来复盘一下屈完是怎么完成这次外交的。
2677年前的一场外交发言,完美展现大国发言人水平
两军阵前,刀枪剑戟,但有使者议和就必须按照礼仪接见,虽然那是个“礼乐出诸侯”的时代,毕竟大家还以尊崇礼仪为荣,外交方面就更是如此了。
屈完神态从容地步入联军大营,见到齐桓公,施礼之后,面带微笑,不疾不徐地说:“君王您远居北海,我们楚王自居南海,天远地隔,简直是牛马怀春各不相干。想不到您不远千里兴师动众地来我们这地儿,到底为了什么啊?”
这话说得幽默之极,现在我们说“八竿子打不着”很通俗直白,但是没啥文化内涵。说“井水不犯河水”稍微高级一点,但也挺好理解。说“风马牛不相及”,也是一个意思,就是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但明显地,这个“风马牛不相及”好像更文绉绉,其出处就来源于屈完的这番话。
有人说“风”是走丢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就是你们齐国和我们楚国差那么远,就是牛马走丢了,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如果这样解释就太一般了。
另一种解释,“风”是指牛马发情,“风马牛不相及”意思是马就是发情了也不会找牛,同样牛发情了也不会找马,你们齐国和我们楚国各干各的事,你在北方称霸,我们在南方称雄,有啥相干呢?
诸位您仔细品品这几句话,是不是在插科打诨之间又义正辞严?其态度不卑不亢,亦庄亦谐,语调里透着轻松与自信,径直指齐桓公师出无名,拷问他挑起战争的合法性。
这是柔中带刚的“严正抗议”啊, 2677年的这位楚国发言人,当真让人感受到了发言人的水平。
想象一下当时齐军大营里的这场外交辞令,楚国发言人是说说笑笑间说出了这妙不可言的一段话,决不是面孔生冷、语调生硬、扎着架子吵架的模样。
管仲回击楚国发言人的精彩发问
面对这尴尬的场面,联军中其他国君和将领们面面相觑,人家楚国说得对啊,齐国联合大家出兵攻打这两个国家不合适啊,打仗要奉王命匡扶正义,否则就算师出无名。
随同齐桓公伐蔡攻楚的管仲可不是吃素的,马上回击。
在西周刚开始成立,分封诸侯时,开国功臣姜太公被封于齐国,就被授予了替周王室征伐诸侯的权力,所以齐国出兵打谁都算是替天子出面,这就是奉王命。
为了说明师出有名,管仲继续找借口,说楚国好多年都没有给天子进贡了。
楚国是子爵国,地位低进贡就少,也就是象征性地进贡些地方土特产,像什么橘子、柚子之类的,还有一种特殊的茅草,在周天子祭祀时要用那种茅草过滤酒。
楚国不进贡橘子、柚子是目无天子,不进贡香茅影响天子祭祀就是大罪,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管仲继续发挥自己的好口才,说当年楚国对周王室不尊重,还动不动欺负周边的诸侯国,周昭王御驾亲征来收拾这个蛮夷小国,最终被楚国人暗算,死在楚国,这次齐国率领诸国就是来讨伐叛逆的。
管仲这两条理由说出口,虽然翻的是陈年老账,但也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说得楚国理亏词穷。尽管那个时候很多诸侯国都不给周天子朝贡了,但楚国自己确实也做得不好。
屈完马上接受这一指责,说回头就恢复给周王室进贡,这个低姿态是好的,及时服软给对方面子,为谈判斡旋创造条件。
这场军事外交事件的启示
齐国出兵伐楚,本来也没想把楚国怎么样,本意只是让楚国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此前,在中原地区,齐桓公频频活跃在国际舞台,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俨然成为周天子的代言人,但是南方的楚国并没有表现出亲近和臣服,也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各过各的,齐国必须要让楚国服气,要说靠打仗,齐国灭不了已经相当强大的楚国,杀敌一千子孙八百,弄不好会危及齐国。
现在看楚国态度变好了,双方都急于找个台阶就坡下驴,楚国答应以后按时进贡些茅草,这根本就不算个事嘛!
齐国就再没有必要开战了,再打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见好就收,齐桓公率军退驻召陵,一面给楚国台阶下,一面继续保持对楚国的军事压力。
最终,楚国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屈服,屈完与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在召陵举行会盟,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国对楚国的这次胜利,保障了中原诸侯国的安全,把齐桓公的霸业推向了顶峰。
这场军事外交事件,表明春秋时期的政治规则已不由周王室主宰,周天子这位“天下共主”只是个政治符号而已,天下在混乱、无序中渐渐出现了霸主,楚国兼并南方小国,称霸中原之态初步显现,齐国在管仲几十年精心治理下,积累了财富兵力,国富民强,齐桓公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匡扶天下的角色。
这场事件还表明,春秋时的战争并不像战国时期是毁人灭国之战,战争的目的只是称霸,相比较而言,那还是个温文尔雅、有礼有节的时代。
屈完一席话,表明齐楚争霸已是当时天下大势,这是长期割据之后的局部统一,北南双方各自以齐、楚为政治联盟中心,屈完的态度,是想要齐、楚互不干涉,形成瓜分天下势力范围之格局,但楚国实力暂时还不足以与齐国分庭抗礼,齐国也不足以削弱楚国。
这样的局势,对峙各方洞若观火,于是管仲就敢于义正辞严地反驳屈完,于是屈完就表示了适当的让步与妥协,看似齐国赢了大头,其实楚国也没有吃亏。
齐楚两个大国,犹如跷跷板的两头,一开始齐国强势一点,但随着管仲、齐桓公相继去世,齐国霸业不复存在,日渐衰落,而楚成王之后,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猜你还喜欢
- 11-29 对于齐国来说,为何在消灭宋国后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进攻?
- 11-29 齐国称霸的时间最长,为何最后只能眼看着秦国一家独大?
- 11-29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为此制定了哪些安邦定国的政策?
- 11-29 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后,为何却不像赵国那样恢复元气?
- 11-29 齐国拥有孙膑与管仲这两位贤才,最后为何却没有统一天下?
- 11-29 秦灭六国之时,齐国对待其他五国又是怎样的态度?
- 11-29 其他五国都曾经向齐国求助,可齐国为何始终冷眼旁观?
- 11-27 大将田单复国后,为何齐国在五六十年内没有半点作为?
- 11-27 五国伐齐后,乐毅耗时五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齐国?
- 11-26 齐国东郭姜生平经历如何?东郭姜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
- 11-26 从已有的记载来看,秦灭六国之战为何把齐国放在最后?
- 11-26 齐桓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使得齐国最终走向衰弱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