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隋代员外郎的设置与发展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6浏览:45分类:历史
隋代有员外散骑侍郎和谒者台员外郎,三者品级、所处部门、产生方式皆有不同,又都有“员外”之意。最初是作为尚书省各司侍郎正员之外的一个官职而存在的。
隋唐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就政治而言,隋唐的中央行政体系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分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为六部。六部之下又设二十四司,分管六部具体事宜。二十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以本司名称来命名。三省六部制历经两汉和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完善,至隋代正式确立,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隋代员外郎的设置
1、隋代尚书员外郎
隋朝创立之初,尚书省之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与左右仆射合称八座。到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将都官尚书改为刑部尚书,度支尚书改为民部尚书。至此,尚书六部二十四司名称与后世已经大致相同。
不过,隋代的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属于左司,刑部、民部、工部属于右司,与唐武则天之后吏户礼兵刑工的排序还有很大不同。隋朝创立之初,各部只有一到两名侍郎处理政务,难免显得有些人手不足。到开皇六年,为了应对更加繁忙的政务,隋文帝在尚书省各司又都增设一名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员外郎自此出现。隋代建立之初,所用官员很多都是北周官员,成立之初的尚书各司员外郎也不例外。
另外,隋代员外郎本作为各曹侍郎正员之外的官职,不会高于正六品的各曹侍郎。所以,据隋代各司员外郎升迁经历来看,其官品也应该在六品左右,吏部地位稍高。其次,唐建立之初继承隋朝的官制,将承务郎改为员外郎。唐代建国之初主要沿用了隋朝时期的制度,所以员外郎官品应该相同。隋炀帝即位,对隋文帝所定下的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首先是在尚书之外,增设一名侍郎,用来分割六尚书的权力。同时为了区别之前已有的各司侍郎,将之前的各司侍郎以郎称之。从各司侍郎之外增设的员外郎,到有正式名称的承务郎。应该来说,员外郎到承务郎,正是这个官职从“员外”官变成正式官职的表现。唐代建立之初,将承务郎重新改为员外郎,不过这时的员外郎和承务郎一样都是正式官职。
2、隋代谒者台散从员外郎
隋文帝建国之初,以散官掌出使。散骑诸官、奉朝请等散官常掌出使问劳。之后,开皇六年隋文帝新设八郎八尉等散官,同时废除门下省部分散官,建立新的散官制度,但依旧由散官掌出使。隋炀帝即位改革官制,设谒者台大夫、司朝谒者、通事谒者等官,专掌出使问劳之职。之后,又废议郎、通直、将事谒者,在谒者台专设员外郎八十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废除谒者台议郎等官职,改设谒者台员外郎八十人。这样就极大的简化了谒者台的官员结构,同时80人这样庞的队伍,也突显了国家对于外交的重视,以及政务需要。谒者台散从员外郎虽是部分世家子弟的起家官,但是官品在从九品,应该说官品很低。此时在隋代尚书省已经没有员外郎,隋炀帝在谒者台再设员外郎八十人,一方面简化了谒者台官员结构。另一方面,八十人的队伍在人数上有所增加,也能适应国家外交需要,这体现了官职设置与政务之间的关系。
3、隋唐员外郎与魏晋员外郎之差异
开皇六年作为尚书各司员外郎的开端,既有别于之前的尚书郎,也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员外郎,即员外散骑侍郎。开皇六年设置的各司员外郎,作为当时的侍郎正员之外官职,一般在员外郎之前加上曹名。大业三年谒者台所设的员外郎,也会在员外郎之前附上“谒者台”加以区别。
就谒者台员外郎而言,与员外散骑侍郎同为起家官,且同样掌出使问劳之职能。但是在品级、所处部门方面都存在差异。魏晋员外散骑侍郎,在某些地方隋唐尚书员外郎有相似之处。隋代处于长期分裂后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隋文帝设三省六部等官僚体系,以处理繁杂的国家事务。尚书员外郎设置之前,尚书省各司只有侍郎。
二、唐代员外郎的组织与职能
1、各司员外郎名称变化
进入唐代之后,各种官员名称、官品多次改复,员外郎的官职名称亦多次改变。武德三年,改各司承务郎为员外郎。在龙朔二年,唐代官员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变,各司员外郎名称均有所改变。到咸亨元年又下诏恢复之前变更官职名称。之后,光宅元年、神龙元年、天宝十一年,各司名称多有改革。至此,员外郎名称才稳定下来。
2、各司员外郎人员配置与分工职掌
左右司员外郎起源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左右司郎中开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的左右司郎。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作为左右丞之副,协助左右丞管理左右各十二司。左司缺,则右司代替左司,暂时处理左司事务,反之亦然。般而言,尚书省各司员外郎都在从六品上阶,唐高祖武德七年,颁布的“武德令”吏部员外郎属于正六品上阶,高于其他诸司员外郎。
“武德令,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贞观二年改。”从官品不同也可见吏部员外郎职权之重要。吏部员外郎一人与本司郎中分判本司大小事务,另一名吏部员外郎专判南曹。安史之乱以后,受战乱影响,户部像户籍造册、授田等事宜难以为继,户部变得不再繁忙。更加重要的是大量的军费开支,致使度支司地位突显。德宗建中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杜佑上书,请求从户部郎中、员外郎各抽调一人,分判度支。
代宗开始判度支、钱谷事宜往往由各司郎官兼任,户部、度支员外郎逐渐失去此职能。由于之后其他郎官分判谷钱,户部、度支员外郎失去此职能。到武宗时期才重新下令,由户部、度支郎中判钱谷。仓部主要掌管粮仓等事宜,包括灾荒救济、平衡谷价,同时按照官员品级发放粮食。礼部员外郎主要职能是协助礼部尚书,主要掌管有关礼仪的各个方面,礼部司主掌有关食物供应的相关事宜。膳部员外郎掌祭器和祭祀所用的食物,此外官员依据品级不同,膳部所供奉食物也有所不同。祠部员外郎主掌祭祀、天文、僧尼等事。
3、各司员外郎地位差异
六部二十四司员外郎品级相同,都在从六品下,属于尚书省的一员。但是各司员外郎的地位仍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与各司员外郎所掌职权是否重要,部门是否清闲有很大的关系。由刑部员外郎组成的三司使,一般处理地方悬而未决的案件,涉案官员品级也应该低于三司使。都官员外郎主要职能是管理官奴,记录在册囚犯,给予基本的医疗、食物,并沉冤昭雪。唐代赋税收入国库,由太府主掌,比部主要对财政收支进行审核。就官方而言,二十四司员外郎虽然品级相同,却有三个等级差。
第一等级为吏部和兵部,主要负责官吏选拔和军队相关事宜;第二等级为户部和刑部,主要掌管财政和诉讼;第三等级为礼部和工部,负责礼乐和工程营造。而且六部之内,以部命名的司为头司,地位较子司更为重要。前行兵部的驾部司和库部司不及中行的刑部司、户部司。驾部掌车马,而库部掌武器等库房存储。就职能重要性来说,都远不如刑部和户部。
4、唐代员外郎的兼任官与临时差遣
随着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唐代出现各种使职差遣。翰林学士和知制浩是唐代员外郎兼任较多的官职,其次是史馆修撰、节度使判官、侍御史知杂,以及各种考官和选人。此外,以员外郎入选各类学士之时,也会参考官员所处部门的繁忙程度。本司事务较少,也是入选学士的考虑因素。相对而言,后行闲司员外郎事务相对于前行各司事务较少。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中后期陷入地方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朝廷约束。另一方面,朝廷为了加强掌控,也令六部员外郎入地方任官。进入唐中期以后,以员外郎兼任节度使判官等官职的现象较唐前期明显增多。唐代员外郎兼任的官职都带有文官性质,这不仅包括翰林学士、知制诘等一系列常见兼任官职,也有太常博士、皇子侍读等官职。综上所述,唐代员外郎和郎中承担尚书省六部、左右司,共二十六司职能。
各司又根据所司事务繁忙与重要程度,分别设置一到两位员外郎。各员外郎官阶都在从六品上阶,但是本司内部却明确的存在等级差异。而随着唐代使职差遣制发展,各司员外郎在本职工作以外,还派生了许多其他职务,这些职务主要是带有文职性质的职务。
三、唐代员外郎的入仕途径与任用准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隋代以后,科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隋炀帝首创进士科,之后唐代沿用隋代制度,设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目,但是受到当时士人看重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代虽然设秀才科,不过秀才科难度较大,极少有人考中。以科举入仕的员外郎最多,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进士出身,明经科一直是唐代官方极为重视的科目,主要考察士人对于儒家经典的熟练运用能力。一直到哀帝时期,也依旧强调明经的重要性。唐代以明经入仕的人数较多,却鲜少能入朝成为尚书员外郎,唐代制举科目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官至宰相的。设制举诸科,主要是为了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过制举名目繁多,在名望上却不如以进士入仕的官员。唐代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同样在士族中推行门荫入仕的方式,不过即使以门荫入仕,如果没有过人的政治才能也很难进入尚书省,成为员外郎。
小结
尚书各司员外郎在隋文帝时期产生,唐代建立,恢复各司员外郎的称号,但是此时的员外郎在性质上已经是一个正式官职。这样一个庞大的官员群体,掌管二十四个司的具体事务,是尚书省实际事务的处理者,也是尚书、侍郎、郎中与主事、令史、掌固等低层官职的沟通者。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玄宗以后,各司员外郎也开始兼任一些官职,例如知制诘和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和侍御史知杂等中央官职,同时在唐中后期随着战乱增多,一些员外郎也出任节度使掌书记等军旅官职。总体而言,员外郎兼官主要以文职居多。
隋代有员外散骑侍郎和谒者台员外郎,三者品级、所处部门、产生方式皆有不同,又都有“员外”之意。最初是作为尚书省各司侍郎正员之外的一个官职而存在的。
隋唐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就政治而言,隋唐的中央行政体系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分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为六部。六部之下又设二十四司,分管六部具体事宜。二十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以本司名称来命名。三省六部制历经两汉和魏晋南北朝不断发展完善,至隋代正式确立,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隋代员外郎的设置
1、隋代尚书员外郎
隋朝创立之初,尚书省之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与左右仆射合称八座。到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将都官尚书改为刑部尚书,度支尚书改为民部尚书。至此,尚书六部二十四司名称与后世已经大致相同。
不过,隋代的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属于左司,刑部、民部、工部属于右司,与唐武则天之后吏户礼兵刑工的排序还有很大不同。隋朝创立之初,各部只有一到两名侍郎处理政务,难免显得有些人手不足。到开皇六年,为了应对更加繁忙的政务,隋文帝在尚书省各司又都增设一名员外郎,尚书省二十四司员外郎自此出现。隋代建立之初,所用官员很多都是北周官员,成立之初的尚书各司员外郎也不例外。
另外,隋代员外郎本作为各曹侍郎正员之外的官职,不会高于正六品的各曹侍郎。所以,据隋代各司员外郎升迁经历来看,其官品也应该在六品左右,吏部地位稍高。其次,唐建立之初继承隋朝的官制,将承务郎改为员外郎。唐代建国之初主要沿用了隋朝时期的制度,所以员外郎官品应该相同。隋炀帝即位,对隋文帝所定下的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首先是在尚书之外,增设一名侍郎,用来分割六尚书的权力。同时为了区别之前已有的各司侍郎,将之前的各司侍郎以郎称之。从各司侍郎之外增设的员外郎,到有正式名称的承务郎。应该来说,员外郎到承务郎,正是这个官职从“员外”官变成正式官职的表现。唐代建立之初,将承务郎重新改为员外郎,不过这时的员外郎和承务郎一样都是正式官职。
2、隋代谒者台散从员外郎
隋文帝建国之初,以散官掌出使。散骑诸官、奉朝请等散官常掌出使问劳。之后,开皇六年隋文帝新设八郎八尉等散官,同时废除门下省部分散官,建立新的散官制度,但依旧由散官掌出使。隋炀帝即位改革官制,设谒者台大夫、司朝谒者、通事谒者等官,专掌出使问劳之职。之后,又废议郎、通直、将事谒者,在谒者台专设员外郎八十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废除谒者台议郎等官职,改设谒者台员外郎八十人。这样就极大的简化了谒者台的官员结构,同时80人这样庞的队伍,也突显了国家对于外交的重视,以及政务需要。谒者台散从员外郎虽是部分世家子弟的起家官,但是官品在从九品,应该说官品很低。此时在隋代尚书省已经没有员外郎,隋炀帝在谒者台再设员外郎八十人,一方面简化了谒者台官员结构。另一方面,八十人的队伍在人数上有所增加,也能适应国家外交需要,这体现了官职设置与政务之间的关系。
3、隋唐员外郎与魏晋员外郎之差异
开皇六年作为尚书各司员外郎的开端,既有别于之前的尚书郎,也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员外郎,即员外散骑侍郎。开皇六年设置的各司员外郎,作为当时的侍郎正员之外官职,一般在员外郎之前加上曹名。大业三年谒者台所设的员外郎,也会在员外郎之前附上“谒者台”加以区别。
就谒者台员外郎而言,与员外散骑侍郎同为起家官,且同样掌出使问劳之职能。但是在品级、所处部门方面都存在差异。魏晋员外散骑侍郎,在某些地方隋唐尚书员外郎有相似之处。隋代处于长期分裂后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隋文帝设三省六部等官僚体系,以处理繁杂的国家事务。尚书员外郎设置之前,尚书省各司只有侍郎。
二、唐代员外郎的组织与职能
1、各司员外郎名称变化
进入唐代之后,各种官员名称、官品多次改复,员外郎的官职名称亦多次改变。武德三年,改各司承务郎为员外郎。在龙朔二年,唐代官员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变,各司员外郎名称均有所改变。到咸亨元年又下诏恢复之前变更官职名称。之后,光宅元年、神龙元年、天宝十一年,各司名称多有改革。至此,员外郎名称才稳定下来。
2、各司员外郎人员配置与分工职掌
左右司员外郎起源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左右司郎中开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的左右司郎。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作为左右丞之副,协助左右丞管理左右各十二司。左司缺,则右司代替左司,暂时处理左司事务,反之亦然。般而言,尚书省各司员外郎都在从六品上阶,唐高祖武德七年,颁布的“武德令”吏部员外郎属于正六品上阶,高于其他诸司员外郎。
“武德令,吏部员外郎正六品上,诸司员外郎正六品下。贞观二年改。”从官品不同也可见吏部员外郎职权之重要。吏部员外郎一人与本司郎中分判本司大小事务,另一名吏部员外郎专判南曹。安史之乱以后,受战乱影响,户部像户籍造册、授田等事宜难以为继,户部变得不再繁忙。更加重要的是大量的军费开支,致使度支司地位突显。德宗建中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杜佑上书,请求从户部郎中、员外郎各抽调一人,分判度支。
代宗开始判度支、钱谷事宜往往由各司郎官兼任,户部、度支员外郎逐渐失去此职能。由于之后其他郎官分判谷钱,户部、度支员外郎失去此职能。到武宗时期才重新下令,由户部、度支郎中判钱谷。仓部主要掌管粮仓等事宜,包括灾荒救济、平衡谷价,同时按照官员品级发放粮食。礼部员外郎主要职能是协助礼部尚书,主要掌管有关礼仪的各个方面,礼部司主掌有关食物供应的相关事宜。膳部员外郎掌祭器和祭祀所用的食物,此外官员依据品级不同,膳部所供奉食物也有所不同。祠部员外郎主掌祭祀、天文、僧尼等事。
3、各司员外郎地位差异
六部二十四司员外郎品级相同,都在从六品下,属于尚书省的一员。但是各司员外郎的地位仍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与各司员外郎所掌职权是否重要,部门是否清闲有很大的关系。由刑部员外郎组成的三司使,一般处理地方悬而未决的案件,涉案官员品级也应该低于三司使。都官员外郎主要职能是管理官奴,记录在册囚犯,给予基本的医疗、食物,并沉冤昭雪。唐代赋税收入国库,由太府主掌,比部主要对财政收支进行审核。就官方而言,二十四司员外郎虽然品级相同,却有三个等级差。
第一等级为吏部和兵部,主要负责官吏选拔和军队相关事宜;第二等级为户部和刑部,主要掌管财政和诉讼;第三等级为礼部和工部,负责礼乐和工程营造。而且六部之内,以部命名的司为头司,地位较子司更为重要。前行兵部的驾部司和库部司不及中行的刑部司、户部司。驾部掌车马,而库部掌武器等库房存储。就职能重要性来说,都远不如刑部和户部。
4、唐代员外郎的兼任官与临时差遣
随着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唐代出现各种使职差遣。翰林学士和知制浩是唐代员外郎兼任较多的官职,其次是史馆修撰、节度使判官、侍御史知杂,以及各种考官和选人。此外,以员外郎入选各类学士之时,也会参考官员所处部门的繁忙程度。本司事务较少,也是入选学士的考虑因素。相对而言,后行闲司员外郎事务相对于前行各司事务较少。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中后期陷入地方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朝廷约束。另一方面,朝廷为了加强掌控,也令六部员外郎入地方任官。进入唐中期以后,以员外郎兼任节度使判官等官职的现象较唐前期明显增多。唐代员外郎兼任的官职都带有文官性质,这不仅包括翰林学士、知制诘等一系列常见兼任官职,也有太常博士、皇子侍读等官职。综上所述,唐代员外郎和郎中承担尚书省六部、左右司,共二十六司职能。
各司又根据所司事务繁忙与重要程度,分别设置一到两位员外郎。各员外郎官阶都在从六品上阶,但是本司内部却明确的存在等级差异。而随着唐代使职差遣制发展,各司员外郎在本职工作以外,还派生了许多其他职务,这些职务主要是带有文职性质的职务。
三、唐代员外郎的入仕途径与任用准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隋代以后,科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隋炀帝首创进士科,之后唐代沿用隋代制度,设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科目,但是受到当时士人看重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代虽然设秀才科,不过秀才科难度较大,极少有人考中。以科举入仕的员外郎最多,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进士出身,明经科一直是唐代官方极为重视的科目,主要考察士人对于儒家经典的熟练运用能力。一直到哀帝时期,也依旧强调明经的重要性。唐代以明经入仕的人数较多,却鲜少能入朝成为尚书员外郎,唐代制举科目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官至宰相的。设制举诸科,主要是为了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过制举名目繁多,在名望上却不如以进士入仕的官员。唐代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同样在士族中推行门荫入仕的方式,不过即使以门荫入仕,如果没有过人的政治才能也很难进入尚书省,成为员外郎。
小结
尚书各司员外郎在隋文帝时期产生,唐代建立,恢复各司员外郎的称号,但是此时的员外郎在性质上已经是一个正式官职。这样一个庞大的官员群体,掌管二十四个司的具体事务,是尚书省实际事务的处理者,也是尚书、侍郎、郎中与主事、令史、掌固等低层官职的沟通者。
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玄宗以后,各司员外郎也开始兼任一些官职,例如知制诘和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和侍御史知杂等中央官职,同时在唐中后期随着战乱增多,一些员外郎也出任节度使掌书记等军旅官职。总体而言,员外郎兼官主要以文职居多。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在后世看来为何绝非空穴来风?
- 11-30 杨广三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叛乱为何成了压死隋朝的稻草?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古代的战争中,有些士兵为什么被射一箭基本就死了?
- 11-30 在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出门远游都靠走路吗?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