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夷陵之战前,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劝阻刘备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6浏览:34分类:历史

  三国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津津乐道的一个乱世了,里面很多人和事情都经常被人挂在嘴边。这自然要拜《三国演义》所赐,不过小说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也出现了扭曲事实的情况,例如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可能大家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的。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颇有脾气的枭雄,早年鞭打督邮的是他,阴阳怪气劝曹操杀吕布的也是他,背叛曹操后,狠心杀徐州刺史车胄的也是他。历史上的刘备可不是一个凡事都要靠别人操持的人,他虽然表示诸葛亮对他来说是如鱼得水,但是也没做到言听计从。

  刘备统治益州后,正史中记载,刘备准备拼死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就没听诸葛亮的建议。“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认为不值,刘备就派杨洪回去劝说。后来事实证明刘备的主张是正确的,诸葛亮还是偏保守了。

  刘备称帝之后,准备集结大军去打东吴,夺回荆州,很多人也认为诸葛亮也是冒死劝谏,其实并没有。当时倒是有两个人劝刘备了,分别是是赵云和秦宓。当然诸葛亮肯定是不赞成的,但他忍住了没开口。正史中也就没有相关记载。《三国志·秦宓传》记载:“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云别传》说:“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诸葛亮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诸葛亮对打东吴不满意,为什么在出兵这么大的事情上一言不发呢?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诸葛亮没出面劝刘备,主要原因是他要避嫌。

  诸葛亮在刘备麾下除了负责居中调度外,他还负责“孙刘联盟”项目。东吴方面也很“巧”,负责“孙刘联盟”项目的负责人原是鲁肃,但鲁肃病死了,于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接手,成为负责人。

  孙权可能也是知道诸葛兄弟的关系,所以长期以来,他便一直在刻意利用诸葛瑾,令他负责与刘备交涉。比如,关羽、张飞死后,写信给刘备,劝刘备不要兴兵的人就是诸葛瑾。“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自己的亲哥哥写信给自己主上,如果这个时候诸葛亮还敢说话,劝刘备罢兵,那他会使自己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你居然帮你哥哥说话,你居心何在?是不是奸细?

  刘备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刘备兴兵前,秦宓敢劝诫刘备,赵云敢劝诫刘备,而诸葛亮自己却不劝的原因。因为赵云、秦宓不需要避嫌。

  另外诸葛亮曾哀叹“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其缘由除了法正是谋臣,刘备比较倚重他外,法正与东吴没有利益瓜葛,不需要避嫌也是原因之一。

  诸葛瑾在东吴其实也很尴尬。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刘关系破裂,诸葛瑾去荆州谈判,诸葛亮负责接待,兄弟两人在公馆会谈公事,从头到尾都没敢谈私事。

  诸葛亮与诸葛瑾关系不差,但时势逼得他们形同陌路,也是造化弄人。

  后来,诸葛瑾写信劝刘备不要东征,被刘备束之高阁后,迅速就有流言蜚语传出,说诸葛瑾派亲信与刘备私会,有造反嫌疑。这一消息传到孙权耳中,孙权为了避免内乱,信誓旦旦地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诸葛瑾

  其实孙权如果真是绝对信任诸葛瑾,当时就不会流言蜚语了。而从流言蜚语中就能看出,诸葛瑾在东吴的处境也是极为尴尬。他必须要比任何人都敌视刘备,不能流露出一点同情刘备,同情自己弟弟的意思。如不然,他就会被别人视为是东吴的奸细。

  刘备对诸葛亮很器重,他出征不带诸葛亮,不让诸葛亮掺和与东吴有关的事,对此时立场尴尬的诸葛亮是一种精心保护。此举可谓是体贴备至,彰显了君臣二人的“鱼水情深”。这可能就是诸葛亮感激涕零,终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耗尽毕生光热的原因。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