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孝公后秦国都没有出现昏君 秦国统一天下为何还如此漫长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6浏览:40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国统一天下,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后面的君王确实都非常有作为,至于统一天下为何花了那么长时间,说起来既简单也繁杂。

  简单地说,秦国起步晚,基础弱,而其他诸侯起步早,底子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我们大多只看到秦国兼并六国时有多强悍,却很少了解秦孝公之前秦国多次被其他诸侯如何吊打的历史。

  繁杂地说,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已经衰落

  从秦穆公至秦孝公之间,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秦国曾几次险此灭国,多次被各诸侯国吊打,而当时其他诸侯国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搞得当时的秦国都没脸参加中原诸侯国举行的会盟。

  比如:秦桓公时,晋国曾发动诸侯联军一直打到咸阳,杀到泾水边上,秦桓公不得不与晋国签订盟约,被迫割让土地;秦景公时,作为诸侯盟主的晋国又多次攻打秦国,兼并秦国许多土地和城池;秦躁公时,西北的戎狄义渠率军几乎横扫整个秦国全境,掠夺大量财富后才收兵。

  因此,在许多诸侯国的眼里,当时的秦国如同偏远的夷狄部落一样,谁都可以踹上一脚。正因为受够了中原诸侯的欺负,秦孝公继位后发奋图强,决定励精图治而重用商鞅,秦国才逐渐走上发展之路。

  秦国实施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秦孝公在位期间,曾多次对其他诸侯发动战争,秦国如愿以偿,终于坐上了霸主之位。

  但是或许是秦国底子薄,也或许是当时思想观念的局限性,秦国在之后的东征之战中没有特别大的进展。

  秦昭襄王时期的东征之战频繁而又随意,没有明确的战略方案

  在秦国历代君王中,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英明的雄主,他在位56年,这一时期,秦国已经有了吞并六国的雄心,并且为此付诸了实际行动。

  秦昭襄王一生共发动了近二十次东征之战,但由于战略目标不明确、战略方案执行不好,昭襄王的数次东征成效不高,使秦国国力损耗过大。

  纵观秦昭襄王所发动的东征之战,有以下两点缺陷:

  一是缺乏整体战略规划。

  秦昭襄王虽然已经有了吞并六国的雄心,但思想上仍然受分封制的影响,东征之战没有一个系统的战略规划,与其他诸侯之间,有矛盾即开战攻取对方城池,有利益则马上修好归还对方城池。既想兼并天下,又安于各诸侯各自为政。

  在这种矛盾思想的引领之下,一统天下的雄心便变成了只顾眼前的既得利益,没有一个长远的、整体的战略规划。

  二是缺乏步步为营、巩固胜利果实的决心和策略

  由于没有整体的战略规划,武将们攻城略地似乎变得非常随意,甚至往往是率性而起,只管攻占城池,不管后期如何坚守。

  由此一来,统一战争变成了反反复复的争夺战,各自互损国力。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起初的战略部署是攻打韩国的上党,上党守军投降赵国后,秦军转而又攻打赵地长平,虽然大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等到来年秦军再想攻打韩国时却已力不从心。

  因为这两点原因,从一统天下的角度来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发动的近二十次东征之战没有消灭一个诸侯国,甚至在他死后,黄河以东曾经占领的地区大部分都已经丢失。

  秦王赢政的统一之战打得异常艰辛

  在很多人的眼里,秦王赢政“奋六世之余烈”,坐在祖辈的功劳薄上收获胜利果实,其实不然。真正具备雄霸天下之心并制定正确战略目标的人是赢政。

  但是赢政继位时,秦国并没有强大到视诸侯如郡县的地步,而其他几国也并没有弱小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甚至对于赵国、楚国、齐国来说,其国力并不比秦国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东征之战并最终兼并天下需要实力,也需要时间。而事实也证明,赢政在整个兼并之战中,确实耗费了很多时间。

  比如攻打赵国时,秦军围守邯郸七年之久不敢轻举妄动,最后采取的战略是不强攻,而是不断蚕食赵国,步步为营,温水煮青蛙,做了七、八年的准备工作之后,使邯郸近似一座孤城,这时秦军才采取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攻克了赵国。

  如果赵国很弱,秦军如史书中写的那么强大,何至于死守邯郸七年而不战?

  综上所述,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之所以如此漫长,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一是秦国的实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强;

  二是其他六国的实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弱;

  三是赢政之前的历代秦王对秦国虽有建树,但对统一大业的直接贡献(攻占城池)并不是很大,可以说真正的统一之战是从赢政开始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