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冬天时又是如何取暖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4浏览:38分类:历史
对清帝避暑取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赤日炎炎,酷暑难熬。清朝的皇帝们和后宫妃子们便移居塞外,以避暑气。虽然承德避暑山庄的“塞湖”(湖区有如意湖、澄湖、上湖、下湖、银湖、镜湖等八个水面,总称“塞湖”。)自有爽气,但帝后们龙袍锦衣,哪敢像农夫般赤膊短衫,凉凉爽爽地在湖畔纳凉。于是乎,行不露足,服之究礼的帝后们想出了避暑气的办法。
那么清帝们在山庄是怎么样避暑的呢?
一、建筑设计上
帝王从建筑的设置上就考虑到了“风力”。像避暑山庄内的帝后寝宫、办公的宫殿和书房都建筑在湖畔的高阜之上,目的在于通风凉爽,如烟波致爽寝宫,万壑松风殿堂等。
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前出廊后出厦,而且砖木加厚,以避暑气。从窗子的设置来看,均是立式大窗,可高高支起以便通风,下面的窗子还可完全摘掉。盛夏时节在廊下高挂竹帘,把走廊居室全部纳入荫凉之中。
此外,在帝后时常出入的地方,高搭凉棚,把整个院子遮蔽起来,以避烈日。晚间,竹帘高卷,在院内“苇席匀铺荫满地,绳牵舒卷晚纳凉。”
二、避暑措施上
为了避暑,宫中最重要的措施是用水吸热,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还常以冰镇水果、冷饮食等配合祛暑。
我国用冰降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载,避暑山庄和口外行宫都设有冰窖,每到严冬季节,凿冰贮于窖中,夏日取出分送各宫。太监们把冰打碎,置于盘中放在寝宫和书房内。乾隆诗云:“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说的就是这种降温方法。
另外,宫中膳房还常备冰镇水果和冰块,抽屉底部有孔和木塞,待水果用尽,冰块消融时可放水,再重新置冰块,贮放水果或河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大盆内放入冰块,放入水果,冰化后沉瓜浮李,任其选用。
盛夏,帝后常食的冰镇水果有:西瓜,哈密瓜,香瓜、桃子、李子,杏,苹果、梨子、樱桃,鲜藕、莲子,菱角等等。还有冰镇绿豆汤、酸梅汤,果汁等。
清代皇帝不仅每年夏秋两季来承德避暑,有几位皇帝还在避暑山庄度过了严冬,那时候塞外人烟稀少,风沙弥漫,大雪茫茫。
那么皇帝和后妃们在阴森的宫殿里怎样过冬取暖呢?
原来,宫殿里的寝宫和书斋等处理政务的地方都是“暖阁”。暖阁的地面以下都设有火道。火门设在殿外,火道一直通往暖阁和暖坑,烧火时,使地面方砖生热上达,举座皆通。还有的殿堂地下置汤槽,灌注热水后,使方砖生热,达到取暖的目的。这种水暖和现在使用暖气的原理基本相同。
此外,屋里还要设置火炉和熏笼,皇帝脚下设脚炉。熏笼、脚炉有铜质鎏金的和用掐丝珐琅制造的,顶部透雕云龙等花纹。避暑山庄内最大的熏笼高一米多,重达数百斤,造型精美,富丽堂皇,既是生活用品,也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取暖的炉,笼,主要是烧红罗炭。烧制这种炭需要精选佳木,细心烧制,以无烟、无味、火旺、耐烧为上品。这些御用炭多产自古涿州、通州和蓟州。
宫廷内用炭还设有专门机构,并有用炭数量规定:皇太后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管理炭火的机构叫惜薪司(后来改名叫营造司),下设热火处,柴炭处,烧坑处。全部人员由太监组成,各司其职。夜间专设看火太监,负责调温、火种及防火工作。宫里对火种管理十分严格,一旦失火,责任者都要处以极刑。
所以,尽管塞外冰冻三尺,风雪弥漫,避暑山庄内的宫殿中仍是温暖如春。
综上,大家觉得清代帝王的生活如何?
猜你还喜欢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在后世的诸多争议当中,朱元璋凭借怎样的能力成了皇帝?
- 11-30 说起历史上最无耻的皇帝,为何却是灭了唐朝的朱温?
- 11-30 朱温也算是一位开国皇帝了,但为何却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