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国和燕国相比 廉颇对待两国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24浏览:41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秦国燕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华上千年的历史中,有两类人最为常见,遗臭万年的罪人和流芳百世的英雄。可也有一种人,明明犯错却因此成就美谈,明明同样的对外战争,却因对手的不同,时而软弱,时而强硬。这种充满矛盾的人物代表之一,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将廉颇。

  一、千古佳话“主人公”

  廉颇是一位被广泛熟知的战国名将,但是他被人熟知可不只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是因为他与蔺相如的一段佳话——将相和,而他也正因“负荆请罪”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作为战国鼎鼎有名的四大名将之一,却作为教育后人的榜样广为流传,不可不谓之独特。

  但在真正的历史中,看到廉颇一生参加的那几场残酷战争,也许廉颇并不只是“负荆请罪”的妙人。在长平之战和鄗代之战接连发生,在当时也几乎是关乎赵国存亡的两场战争,但在这中间,对于不同的国家,廉大将军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唯唯诺诺”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无疑是我国千年历史上经典战役之一,赵国的战败直接导致其再无力与秦国争雄,而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它的后半段,纸上谈兵的赵括和过于暴虐的白起(坑杀十四万赵军战俘)等等,可这被人不重视的前半段——赵国名将廉颇和秦国大将王龁对峙,也同样精彩。

  公元前二六零年,秦王派大将王龁出兵韩国上党。上党太守直接献上党与赵,上党百姓也大都逃往赵国。因为接手上党,加上与秦国的新仇旧恨,赵国在秦大军压境时,举全国之力出兵,随即在长平展开激战,史称长平之战。

  刚开始,作为主将的廉颇当时手下只有十万人马,这还是临时赶来的。相比势如破竹,士气高涨的秦军,赵军免不了且战且退,连作为前线据点的二樟城和光狼城也被秦军攻陷。

  但是这几个月的失败不是没有意义,廉颇在对战当中逐步摸清了秦军的真实实力与状况。秦强赵弱实力不对等是事实,为了更有效的对抗秦军,廉颇用休整军队“以逸待劳”代替赵王要他尽快出兵的命令。赵王对于廉颇的做法很是恼火,原本就不清楚战场真实情况的他,还有奸臣进献谗言,以为廉颇这是惧怕秦军故而不出兵。

  后来又听信谗言将他换成了没有丝毫实战经验的赵括。赵括与经验丰富的王龁对阵,后果可想而知,赵国战败,但是秦国也只是惨胜,如若不是真的没有粮食了,白起也不能就地坑杀那被俘的四十万赵军,可见秦国当时也是强弩之末。

  长平之战后,秦国也元气大伤,由此看,廉颇的“闭门不出”政策是对的,对秦国只能拖垮他,后来也是秦国实在拖不起了,秦国才不得不让人贿赂赵王宠臣进谗言,将廉颇换成赵括。如若廉颇在前期听从赵王命令直接草率出兵,那能也就没有后来以少胜多的鄗代之战了。

  三、以少胜多的经典——鄗代之战

  公元前二五一年,赵燕之间的鄗代之战爆发。也可以说,是燕国看赵国战败国力大伤,当时的燕国丞相栗腹向燕王提议出兵赵国,想趁火打劫“捞些好处”。

  虽然长平之战战败,赵国也元气大伤,但幸而廉颇尚未失去赵王的信任,面对这场敌众我寡,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廉颇临危受命,赵王将赵国仅存的二十几万兵力全部委托给了廉颇。但是,这次的廉颇却一改对秦国的“软弱”,上来就主动出击。

  首先,廉颇令大将乐乘率兵五万,于代地牵制南下燕军。他自己则率其余主力人马,在鄗地与燕军主力展开激战。此时燕军远远多于赵军,可是长途跋涉和骄傲轻敌的燕军又怎能打得过背水一战、退无可退的赵军呢。

  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虽然,鄗代之战时廉颇已年过古稀,却丝毫不见老态,也没有了先前对阵秦军时的“软弱”,以少胜多,大胜来犯燕军,并乘胜追击连下燕国五座城池。

  因鄗代之战的胜利令廉颇封相,从长平之战到鄗代之战,都是以弱对强,虽然对待方式颇为矛盾,对秦“软弱”,对燕“强硬”,可这也是廉颇充分分析彼此优劣势,审时度势后有针对性的作战策略,正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也许就是一代名将交给我们的又一个道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