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家 古人退休后到底靠什么生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2浏览:52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告老还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员退休的常态,而实际上在古代,官员退休都被称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龄大多是70岁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则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

  而古代也不是致仕后什么都不管了,根据致仕前的官职,功绩以及皇帝对官员的印象不同,致仕后的待遇也不同。而事实上官员致仕后的待遇,以宋朝为例。在《宋会要辑稿·职官》中记录了太宗淳化元年(990年)的一条有关致仕官员待遇的诏书:

  “应曾任文武职事恩许致仕者,并给半奉(„俸‟)”

  不仅如此,一些有重功之臣子还是给全俸的。并且朝廷还会定期给一些致仕官吏们以实物,作为待遇的补充。也就是说官员致仕之后,除了没权,实际上和任上都差不多。但若是以另一种方式离开官场的,情况就与致仕截然相反了。

  这种情况就是辞官,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辞职一般。不会再像致仕一样有什么退休基金之类的东西了,而且若是在朝中的位置较高。再辞官就相当于是和皇帝撕破脸了,那为何还会有官员选择辞官呢?且其辞官后要怎么生活呢?

  实际上古人也和我们现代的人没有什么不同,皇帝性格软和,是个明君的话。辞官的情况反而比较多,或是因为政见不合,或是因为与皇帝的理念不统一。一言不合就罢官回家了,因为心中有底气皇帝是个明君,不会拿他怎么样。

  而若是皇帝是个性格古怪的,那辞官就相当于是以命相搏了。所以这种情况下很少会有官员辞官的,而是会默默的不出挑。但也不要因此就觉得这种官员们都是欺软怕硬之人,毕竟生死之事很少有人会看的透。但是这种敢于放权的特质,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因为敢于与皇帝因政见不合就辞官的人反而是可以做实事的人,因为他们心中有想法,为天下百姓做点什么事。先不论他们的想法正确与否,至少敢于放弃到手的权利就证明了他们不是那种鱼肉百姓的官员。当然,那种倚老卖老威胁的或者是拉帮结派的不在其中。

  但辞官之后实际上是任何补贴都没有的,他们靠什么生活呢?这实际上就和古人的思想有关系了,中国古代的国情是一个农业社会。大多数的百姓都是围绕土地定居生活的,而这样的好处就是,只要有了土地,兜里没一分钱都可以活下去。

  因为衣食住行,土地就给你解决了后三个。农耕文明的社会流动性较差,出行不便也就不用多出行了。住的话在应有的土地上盖个房子,不出战乱灾害的话可以代代都传下去。而食就不用说了,土地里长什么人就吃什么。多余的就可卖钱换衣穿。

  而这样给百姓们带来一个观念就是土地就是一切,中国自古以来也就是这个观念。而官员们也不会例外,他们在任的时候就基本上会将自己的俸禄寄回老家,拖老家的人购置土地。这也是为何官员们都会自称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原因。

  土地的价格也是跟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丰年的价格自然是比灾年的价格贵上许多。但事实即使是官员待遇最差的明朝,一年的俸禄加上养廉银之类的补贴也够买上几亩地的。辞官之后,即使兜里没一分钱,靠着这些土地也不至于饿死。

  所以土地事实上就是官员们辞官的底气,也是他们在辞官之后生活的本钱。就不像是工业文明的现代,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但是生活的成本也在在增加,每天一睁眼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哪样不要钱。所以现代的人,特别是中年人。就连想辞职都要掂量掂量家中,更别说辞官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