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权重一时的宦官程元振是怎么被扳倒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2浏览:43分类:历史
历史屋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程元振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程元振是唐代宗时期的宦官,权重一时。
按传统史书的说法,程元振一再倒行逆施,让皇帝对军队的指挥权失灵,并弄得皇帝丢失帝国都城,还差点因此丢失皇位。
但是皇帝渡过这个坎后,依然把程元振当成最亲近的人看。
事实上,类似关系的皇帝、奸臣,在历史书上实在太多了。
总而言之,某个奸臣一味胡折腾,把国家折腾的一塌糊涂,甚至把皇帝都弄得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最后差点都死在这上面,但是皇帝依然无怨无悔的信任这个奸臣。
最经典的就是明英宗,因为经过大太监王振的胡折腾,明英宗让蒙古人给俘虏了,后来九死一生回到中原,明英宗阴差阳错的夺回皇位,竟然还是念念不忘大太监王振的好。
于是,英宗复辟后,给大太监王振建祠堂,祠堂名曰精忠!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除了说明英宗脑袋进过水,还能说什么呢?因为正常人怎么可能这样呢?
再经典的就是经过杨国忠的胡折腾,把安禄山逼反了,让潼关也沦陷了,让唐玄宗逃出了长安城,但是唐玄宗还是继续信任杨国忠,如果不是爱国将士发动兵谏,唐玄宗恐怕会继续让杨国忠领着摔一路跟头。
其实,类似的故事,都是政治宣传的内容,因为按这种内容,相关的皇帝除了脑袋让驴踢过外,还能怎么说呢?因为我敢说,就是一个小学生看到这些皇帝的表现,也会觉得,太幼稚了、太愚蠢了;总而言之,如果让我坐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其实看着程元振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皇帝与大奸臣的关系。
按传统史书所说,因为程元振倒行逆施,所以各大军区都都看皇帝笑话,于是皇帝面对吐蕃人的威胁,吓得逃出长安城。
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致上狼狈出幸。上发诏征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中外咸切齿而莫敢发言。
如果不是郭子关键时候继续支持皇帝,皇帝恐怕就会提前退休了,甚至因此死了,也不新鲜。
但是皇帝依然认为程元振是一个大忠臣!
面对皇帝这种执迷不悟的表现,人们都抓狂了,因为这叫什么事呢?
第一、程元振这个大奸臣,把皇帝害得摔了一路跟头,甚至差点因此摔死,皇帝竟然还信任他?皇帝脑袋让驴踢过吗?
第二、各大军区都对程元振咬牙切齿,都希望程元振死,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继续信任程元振,是不是因为前面的跟头摔得不够爽,还想再摔上几个大跟头,直到摔死才算完呢?
要知道,当时皇帝还流亡在外,还没有返回帝国都城呢?这样玩下去,皇帝是想干什么呢?人家爱美女不爱江,虽然狗血,但也不离奇,您老家爱太监不爱江山,这得多少吨狗血才能渲染出来呢?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有人给皇帝分析这种利害关系,并劝皇帝杀了程元振。
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为:“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闱,焚陵寝,武士无一人力战者,此将帅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群臣在廷,无一人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日,无只轮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内外离叛,陛下以今日之势为安邪,危邪?若以为危,岂得高枕,不为天下讨罪人乎!臣闻良医疗疾,当病饮药,药不当病,犹无益也。陛下视令日之病,何繇至此乎?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隶诸州,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曰:‘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宜即募士西赴朝廷;若以朕恶未悛,则帝王大器,敢妨圣贤,其听天下所往。’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请阖门寸斩以谢陛下。”
但是皇帝说死说活,就是不想杀死程元振,只是让程元振回老家当富贵翁。
上以元振尝有保护功,十一月,辛丑,削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更神的还在于,程元振在离开中央政府后,竟然又秘密潜回京城,于是被官员揭发拘捕。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程元振秘密潜回京城,有没有得到皇帝的秘旨?应该是得到了。所以当有关部门揭发、拘捕程元振后,皇帝再一次力保程元振,总而言之,念在他当年帮助我的份上,千万不要对他斩尽杀绝。
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要求流放程元振,皇帝却一心要找个好地方继续安置程元振。春,正月,壬寅,敕称程元振变服潜行,将图不轨,长流溱州。上念元振之功,寻复令于江陵安置
其实,我们只要知道程元振相关历史,大约就可以知道,奸臣在许多时候都是被皇帝推在前排干脏活的人。
所以,奸臣许多时候把事干得一塌糊涂,把皇帝也弄得一路跟头,但是皇帝并不会因此否定他们。
当然了,史书通常总会隐没这种事实,所以我们看史书时,常常只能觉得众多皇帝都脑袋让驴踢过了。
一切是显然的,谁也知道那是个奸臣,就皇帝认为那是个忠臣;更神的还在于,奸臣把国家折腾的越来越糟糕,但是皇帝依然信任这个奸臣;最神的事还在于,因为这个奸臣胡折腾,把皇帝弄得一溜跟头、差点因此死了,皇帝依然还信任这个奸臣。
面对这种历史,我们除了一再说,这些皇帝的脑袋都让驴踢过,还能说什么呢?
就我感觉,如果我们总是这样看历史,那看历史恐怕也就是能满足廉价的优越感。因为看这种历史,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因为看这种历史,我们难免会觉得,当一个成功的皇帝,自己上幼儿园学的知识就够了,上小学都是多余的!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从某种意义上,程元振所干的事,就是皇帝要干的事,程元振只是皇帝推在前排的执行者。
所以,不论程元振把事干得多么糟糕,皇帝也会继续信任他。
人们逼皇帝杀程元振,就是为了削弱皇帝的杀气。
皇帝一心削藩,而程元振还跳在最前面帮助皇帝,人们自然希望程元振死了。程元振死了,虽然不会彻底打消皇帝削藩的决心,却显然会让那些一心给皇帝当狗的人害怕。总而言之,你千万不要以为皇帝多了不起,只要我们形成默契,皇帝也会分分钟钟翻船,就算皇帝能爬上岸,你们这些一心给皇帝当狗的人,也会淹死的。所以,你们决定给皇帝当狗时,请考虑好后果!
当然了,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那是顶着铺天盖地的压力,一个劲的死保程元振不死。
总而言之,天下人都说程元振该死,并且都希望程元振死,皇帝就是以各种理由,让程元振躲过一死。
但是程元振终于还是无法善终,毕竟一个臭名昭著的死太监,远离皇帝的保护,突然死了也就死了。
帝还,元振自三原衣妇衣私入京师,舍司农卿陈景诠家,图不轨。御史劾按,长流氵奏州,景诠贬新兴尉。元振行至江陵死。
当年晁错帮汉景帝削藩,于是大家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在这种背景下,汉景帝就把晁错杀了。
现在程元振帮唐代宗削藩,捅出的篓子比当年更大。要知道,大唐帝国因此把帝国都城都丢了,自己都流亡在外,能不能回去都是个未知数。但是即使如此,大唐皇帝也没有下令杀程元振!
因为宦官无法控制话语权,所以宦官政治在历史上永远是以臭名昭著的形象出现。所以皇帝这样一心保护程元振,也不能给程元振的行为,洗白一丁点,相反只会让皇帝顶着一顶昏庸无道的帽子。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程元振有机会写历史,肯定会把自己塑造成了为大唐帝国根本利益,而不顾自己生死的忠臣形象。总而言之,程元振所做的事,就是帮助皇帝削藩,只是手段用的有点急了、而且弄出了可怕的后果。
当然了,如果皇帝关起门来,肯定也会认为程元振之所以会惹得天下人皆曰可杀,就是因为他毫无保留的执行自己的命令。换而言之,这件事干糟糕,皇帝并不认为是程元振的操作有什么问题,而是自己的战略有些失之过急了。
在权力的控制方面,有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桌面上的内容,在这个层面上,控制人很简单,总而言之,以德服人。
另一个层面是桌面下的内容,在这个层面,控制人也很简单,总而言之,构建各种让人们不得不服从自己的利害格局。
哪种观点正确呢?这个很难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权力者迷信哪个层面都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权力者身边通常都是忠臣、奸臣并立。
忠臣永远给皇帝讲桌面上的内容,告诉皇帝如何以德服人;而奸臣则永远给皇帝讲桌面下的内容,告诉皇帝如何防范、控制别人。
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更多的相信、亲近忠臣,还是奸臣?
说得简单点,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在考虑公司管理时,会更多的思考哪个层面?
我相信,谁当公司老板,也会更多的思考桌面下的内容。一个人如果真相信什么以德服人、或是把社会单纯的分为好人、坏人,很难称之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但是,一个公司老板如果过多的迷信桌面下的内容,又会失之偏颇。因为以德服人虽然未必有多大的价值,但是你真的抛开这种内容,估计也难管理好公司。
有时候,我们觉得皇帝非常愚蠢,无非是因为我们真相信什么以德服人、仁者无敌,或是真把人简单的分为好人、坏人两种。
当我们把社会看得这样简单,看皇帝的所作所为时,自然会觉得他们非常愚蠢。因为你只要亲近好人、远离坏人;你只要信任别人、理解别人、关心别人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问题是,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混上一段时间,而且愿意睁着眼睛看着社会,谁会相信社会就这样简单呢?
猜你还喜欢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11-30 与周代不同的是,唐朝的鹿鸣宴具备了儒家哪些功能?
- 11-30 有汉朝宦官干政的教训在前,唐朝为何还这么宠信宦官?
- 11-29 在唐朝时期,哪八位诗人被时人称之为“酒中八仙”?
- 11-29 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 11-29 对于古代的军事制度,在唐朝以后逐渐暴露出哪些弊端?
- 11-29 按照唐朝政府的官方规定,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多少里?
- 11-29 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骑兵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 11-29 对于阿拉伯帝国的名称,中国的唐朝为何称呼他为“大食”?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