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古人晚上一般有什么娱乐项目?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2浏览:34分类:历史
古代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历史屋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起“没有电”的古代岁月,虽说那些记录于典籍里的“历代夜生活”,常叫多少“穿越迷们”心驰神往。但实事求是的说,对于大多数的古人来讲,“夜生活”真是个奢侈事儿。正如近代德国《格林童话》里的那句名言:“吃完饭后,也就到上床睡觉的时间了。”
所以说,在漫长的古代史里,“吃完晚饭就上床睡觉”才是基本生活。为何“过夜生活”如此难?放在中国古代史上,除了历代的“宵禁”政策外,一个直接的困难是:“没有电”的古代岁月里,晚上“点个亮照个明”不止困难,还相当费钱。
比如在秦汉至隋唐年间,中国古代的照明灯具,还是以铜灯瓷灯为主。诸如“长信宫灯”等知名文物,至今惊艳无数后人。烧的“灯油”也一度是动物脂肪燃料。好看是好看,但价格也是相当不菲,长期以来都是贵族富豪们的专享。所以那时贵族高官们的“夜生活”,那“东山夜宴酒成河,银烛荧煌照绮罗”的华丽场面,别说其他开支,单是“点个亮”,烧的就是钱。
就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夜晚点灯”这事儿上,都曾尝到深深的挫败感。有一年除夕节上,这位“铁腕帝王”在整个皇宫里,都点上明灯火烛,另外大殿上也点了堆大篝火,打算好好炫个富。没想到“列席活动”的原隋朝萧皇后,却淡淡吐了个槽:我那死鬼老公隋炀帝,当年都在宫里点沉香木,一点就是几十座篝火,一晚上烧二百多车沉香木。您真是“奢俭之事,固不同年”——太勤俭持家了啊!
晚上多“点个亮”,就能有炫富的既视感。那时的“夜生活”,可不就每分每秒在烧钱?
也正是随着中国古代灯具技术的进步,“夜生活”的成本,也渐渐低了下来:唐宋年间起,中国瓷器手工业大踏步前进。“瓷灯”等灯具不但工艺精进,成本也大幅降低。比如在陕西安仁的宋代瓷灯古窑址,一次就出土了68种“瓷灯”。甚至还出现了价格“亲民”且性价比高的“省油灯”,也就是夹瓷灯。明清年间时,各种类型价位的“金属灯”“玻璃灯”琳琅满目。“点个亮”已不再是难事。
所以,也正是从唐代中期起,中国古代城市的夜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唐代的广州扬州的夜晚,都渐渐变得热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成了许多大城市的夜晚常态。到了宋代的汴京临安等“超级城市”里,“晚上喝个酒”更不算是个事儿。《东京梦华录》形容说,每到黄昏时,汴京城的大小店铺就开始“上下相照”,甚至街面上“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座”。里里外外都叫城市“亮起来”。
这样“亮起来”的宋代城市,“夜生活”也就有了载入史册的热闹:“瓦舍”里的“话本”“相扑”等娱乐活动彻夜不休,连宋仁宗都跑来做“热心观众”。州桥夜市上的各类小吃,一直营业到三更时,马行街夜市“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酒楼里的歌舞表演美轮美奂,“夜深灯火上樊楼”成了汴京青年的最爱。这样“虽风雨暑雪不少减”的“大都市夜生活”,直到今天,依然是大宋王朝吸引多少爱好者眼球的“历史名片”。
当然,大宋这“耍闹去处,通宵不绝”的繁华也生活,其实也只局限在汴京临安大名等“超级城市”里,普通的城市还是冷清得很。到了明清年间时,别说是“大城市”,就是许多经济发达的普通市镇,夜生活也都变得丰富无比。比如明代浙江桐乡县的青镇,从明代中期起,“夜必饮酒”的夜生活就相当热闹。放在大城市里,明清年间的杭州西湖、苏州虎丘、南京秦淮、山东临清,都是茶楼酒馆遍布,早比宋代热闹百倍。
比如康熙年间出使中国的荷兰使团,就清楚记录了当时山东临清的“夜生活”。作为当时运河沿线的重镇,临清以富庶繁华著称。每天晚上,当地所有的客栈茶馆都通宵营业,戏曲弹唱演出热热闹闹,甚至客人们“只需要付六七文日本钱”就可以愉快享受这里的“夜生活”。此情此景,也叫这些荷兰人感慨“真是不可思议”。
而且这一类丰富“夜生活”,早在明朝中期起,就不止局限在一线城市。比如明朝边境的蓟镇宣府等要地,明初时都还是经济冷清的军事要塞,但从明朝中期起,“夜生活”竟也向江南大地看齐。当时蓟镇就有“赛西湖”之类的娱乐场所,“认真”跟杭州学夜生活。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缩影,也全在这类热闹中。
但话说回来,虽然从唐宋至明清,“夜生活”越发普遍,但对于人数占历代王朝大多数的农民们来说,“夜生活”却依然更难得。哪怕放在明朝中期时,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一户普通的自耕农家庭,也依然难得有休闲的时候。明代《嘉兴府部》记载的“弘治中兴”年间的浙江嘉兴农民,每年从正月开始忙碌,松土追肥打谷等劳作每个月都极重,每天早晚两顿都是米粥,中午才吃得上米饭,年尾交了租,才有可能“嘻嘻如也”……
这样的一年,日子苦活重,除了端阳前后的“赛乐会”上可以喝酒做乐一晚,全年都要为温饱忙碌,又哪有什么“夜生活”?哪怕是同时期“城里人”的热闹,对于农民们来说,也是距离好远。
不过明清年间,也同样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井喷”时期,明清时期小麦水稻等主粮的亩产量,比宋代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多,田亩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外加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叫农民们也能有更多“余粮”。所以比起之前的朝代里,明清年间的农民,只要是在太平年月,“夜生活”也总算丰富一些,最出名的“夜生活”,就是社戏。
社戏,又称赛社,是古代农民民间每年的祭祀活动,发展到明清年间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了更丰富的花样。比如明代南方的“迎神赛社”,老老少少都要动员,扮成戏台上的各种人物“妆神像”“扮杂技”,昼夜十分热闹。山东临清的“迎春社火”,除了请来戏班子外,男女老幼也要出来表演,扮演“童子扮观音”等民间故事,从白天到晚上“满街人山人海”。绍兴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夜,就要请戏班来演剧,通常要演三天三夜,每天都要花费数万钱……
这些狂欢热闹,浓缩了古代多少民俗,也记录了古代农民的艰辛——辛劳一年,等的就是这一刻的欢乐。
如果说这些“夜生活”,让我们看到的是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夜生活”,却有着超越历史的反思意义。
比如明末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笔下的,明朝士大夫们的夜生活。这位常年混迹晚明“精英圈”的外国人,在他的札记里告诉我们,明末的士大夫们,几乎每天都有宴会,每一场宴会要么在华丽的宅院里,要么就是在“宫殿般的船舶”上,宴会上的每一件金银酒器都很名贵,食物更是可口丰富,除了豪饮还有“泛舟取乐”。这一类的宴会,通常都要一个通宵,吃不完的食物都赏赐给了仆人。最重要的一条:“开支全部由公家支付”。
看过这一幕,再参考利玛窦同时期,明王朝各地持续不断的灾荒,越发深重的危机,甚至边地士兵们因为饥饿“僵而仆者且纷纷见告”的惨状,再脑补不久之后,那场席卷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繁华明朝的衰败过程,这“火热”的夜生活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多少叹息,,都在这群“精英”的杯中酒里。
如果要问“古代没有电,人们都干什么?”值得警钟长鸣的,确是利玛窦笔下的这桩事儿。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宋朝为何会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形态呢?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 11-30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宋朝有怎样的老规矩?
- 11-30 古代没有电灯,古人夜读会不会导致近视呢?
- 11-30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对于古代的纳妾制度,即使是宋朝时期为何也觉得贵?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