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张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彻底结束?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1浏览:49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煌言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清朝康熙三年,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活捉南明遗臣张煌言,康熙帝听闻后,惊喜万分,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康熙下令立即处死张煌言。当年九月七日,张煌言全家被杀。
张煌言死后,有书生为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张公传》,文中写道:
“自丙戌至甲辰,盖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张煌言从清军入关时开始抗清,在艰难困苦中和清廷斗争了19年,张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彻底结束了。
这是把张煌言的死当作明朝灭亡的标志。
一、南京城破,书生从戎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北京城破,崇祯帝自缢而死。随后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统一全国的主导权被清朝掌握。这时,虽然南方的大片土地名义上还属于明朝,但已经群龙无首。
次年,多尔衮派大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帝兵败被擒,南京的失陷对南明来说打击非常大。明末遗臣有的选择投降清朝,有的则愤然起兵。以明朝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为首的抗清义士们在宁波扛起了反清大旗。
要反清复明,必须要有明朝皇室的招牌,钱肃乐等人通过商议,决定迎接鲁王朱以海为监国。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孙,有了朱以海的支持,江浙一带的抗清义士纷纷前来投奔。
崇祯帝死后,南明王朝陆续出现了“四帝一监国”的局面,其中,弘光帝、隆武帝、建武帝、永历帝成为“四帝”,“一监国”指的就是鲁王朱以海。
但是,由于南明“四帝一监国”由不同的大臣拥立,所以各股势力之间为了争夺正统位置,思想并不统一,甚至相互攻打。在鲁王朱以海的麾下,有一位核心成员,此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张煌言。
张煌言,号苍水,他是明朝前刑部员外郎张圭的儿子,他母亲早逝,自幼被父亲严格管教,熟读经史。22岁那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并且迎娶妻子董氏。这一年已经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大军已经遍地开花,大明王朝摇摇欲坠。张煌言满腔抱负,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帮大明朝平定叛乱。
三年后,北京城破,崇祯帝身死,接下来,南京失陷,江南大部已经沦为清朝的领土。张煌言的许多同科举人都劝他去参加清朝的进士考试,张煌言拒绝了。他回家辞别妻子怀孕的董氏,告诉妻子自己打算驱除鞑虏,弃笔从戎。就这样,张煌言离开家,参加了钱肃乐的义军,后来共同拥立朱以海为监国。
二、四入长江,满清震动
当时朱以海为了防御清军,构筑了“钱塘江防线”,但由于力量悬殊,杭州失陷已经不可避免。这时,离家一年的张煌言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乡。恰巧,他的儿子刚出生不久,妻子看到张煌言归家,压抑不住内心的欣喜,甚至流出泪来。接下来,张煌言的话让妻子无语凝噎。因为,张煌言是来向妻子辞行的。因为当时“钱塘江防线”告急,他打算追随鲁王到舟山一带继续抗清。
妻子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丈夫的想法,只能一直哭着为他收拾衣服。当日,张煌言辞别妻子,离开了家乡。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从此之后夫妻二人再未见过面。直到十多年后,他们夫妻先后在不同的地方被清廷所杀。
张煌言护送鲁王朱以海到达舟山后,被鲁王任命为右佥都御史,负责招兵买马。张煌言军纪严明,对百姓犹如亲人,百姓们纷纷加入反清大军,张煌言的兵马战舰增多,有了和清朝一拼的资本。清军多次围攻舟山,都被张煌言等人击退。在此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他得到消息后没有回家奔丧。在忠孝不能两全时,他选择了前者。
接下来的几年,张煌言创造了“四入长江”的战绩,震惊了整个清朝。顺治十年(永历九年、1655年),张煌言和另一位名将张明振率领600多艘战船从崇明岛沿江而上,在江面上,他们攻破清军的层层封锁,直接杀到南京燕子矶。然后趁清军主力到来之前,扬帆而去。把清军气得直跺脚。
同年,张煌言再次由海入江,他们一路烧毁清军的粮草辎重,速战速决,给清军南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到了年底,张煌言第三次入长江,他们这一次比前两次更加深入,不仅在南京郊外遥祭明太祖,还夺走了清军大量的火药和大炮。
接下来,张明振战死,张煌言为了创造更大的战果,主动联合郑成功一同入长江。这是张煌言第四次入长江。这一次,清军的封锁尤为严密,为了出其不意,由张煌言带领一万兵马虚张声势攻打南京,在吸引清军主力之后,郑成功率军直捣镇江,一举攻破镇江,取得一次大胜。
镇江城破,清廷震动,急调各路大军驰援。而沿江的百姓看到明朝的战旗,纷纷躁动起来。很多已经投降清朝的明朝旧臣也看到了明朝复国的希望,纷纷重新反叛清朝。一时间,沿江有24个县重回南明势力范围。
其实,这种战果是张煌言冒着被歼灭的危险佯攻南京,拖住了清军的主力才促成的。张煌言得知郑成功攻破镇江后,连忙写信告诉郑成功,让他趁清军援兵没来之前,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是,接下来,情况变了。
三、九死一生,不忘初心
郑成功错判形势,认为清军没有这么快到来,他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而是选择了在原地休养。两天之后,清军援兵赶来,郑成功苦战,最终败退。因为情况紧急,郑成功直接带着大军沿江逃走,来不及接应在南京的张煌言。张煌言被清军四下包围,成了“瓮中之鳖”。
由于郑成功的失误,让张煌言创造的大好形势犹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
张煌言得知郑成功撤军,非常生气,急忙整合舰队,打算沿江冲出包围,无奈清军已经合围,张煌言于是下令众人弃船登岸,分头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张煌言的一万多部下大多数被杀或被捕,残余的一千多人也因为找不到张煌言而放弃了抗清事业选择隐居。接下来的几个月,张煌言没有了消息,很多人认为他可能被清军所杀。
实际上,张煌言登岸之后,被清军作为头号目标一路追杀,他每走一个地方,就分散一部分兵力逃走,直到后来,他乔装打扮,隐匿于乱山之间,忍饥挨饿,整日和鸟兽为伍,终于摆脱了清军,逃出生天。等他逃回浙江沿海,很多先他而到的部下喜极而泣,很多打算隐居的旧部听闻张煌言还活着,又重新走向战场。张煌言重拾旧部,继续着他的反清事业。然而,这时大好局势已经不再。
1662年(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底,郑成功东渡台湾,赶走荷兰人,选择固守台湾岛。而永历帝也在缅甸被吴三桂活捉,最要命的是,鲁王朱以海在这一年病逝了。这样一来,在东南地区,坚持抗清的队伍,仅有张煌言一支了。而且,没有了皇室的大旗,光复明朝的前景一片昏暗。
清朝为了彻底肃清张煌言,几次派兵围剿,张煌言多次和清军苦战,有时候为了避其锋芒,不得不逃到海上,如此下去,形势每况愈下。
四、铁石心肠、以死报国
清朝浙江总督赵廷臣很佩服张煌言的忠义,他多次写信劝降张煌言,都被张煌言果断拒绝。而在宁波,清军抓获了张煌言的妻子董氏和独子张万祺,想用妻子和儿子的性命逼张煌言投降。张煌言离家十多年,本来就对妻儿有些亏欠,面对威胁,张煌言沉默良久,最后回答:
“亲人可以怀念,但不能成为谈判的筹码。”
然后,不管清廷如何威胁,他都不为所动,他用自己的铁石心肠,来继续自己的使命。得知张煌言的妻子被抓,考虑到张煌言身边没有能照顾的人,他的部下张罗着为他纳妾,张煌言拒绝说:“妻子深陷大牢,我绝不负她!”
张煌言,他抛妻弃子十余年,这不算负她,因为他是为了民族大义。但若停妻另娶,就枉为男子了。所以,张煌言是个爷们。
公元1644年(康熙三年),当所有的抗清大旗纷纷倒下时,张煌言还在苦苦支撑。他身边从几万人缩减到了几千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伤兵。而清军已经越来越近,张煌言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到了,他解散了部队,把从清廷那里缴获的财物都分给大家,然后带着几个死忠隐居在海岛上。不曾想,他被人出卖,最终被浙江总督赵廷臣活捉。活捉那天,赵廷臣为了防止张煌言自杀,不得不用软绳捆住他的手脚。赵廷臣为了劝降张煌言,先后派了20多个他的旧部来劝说,可是,张煌言说:“国亡不能报、父丧不能葬,妻陷不能救,近日之事,求速死尔。”
这种决绝的气魄,让很多满清大臣佩服,也让吴三桂、洪承畴等降清大臣羞愧。
张煌言被押送到宁波的时候,因为宁波是他的家乡,当地百姓并不因他是囚犯就看不起他,反而以他为荣,争先恐后托关系到大牢里去看望他。没几日,张煌言被朝廷下令处死。康熙三年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送到杭州处死,而在三天前,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宁波被杀。
行刑前,张煌言穿着明朝的衣服,拒绝下跪,赵廷臣敬他忠义,允许他坐着受刑。
张煌言死后,一位佚名的书生在给张煌言立传时写道“煌言死而明亡”,这六个字是何等悲怆!何等壮烈!
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民族大团结的背景下,张煌言只能算是抗清英雄,而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此,很多人认为称赞张煌言已经不合时宜。
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了解张煌言,歌颂张煌言,并不是在评价他选择抗清是否最正确,而是在歌颂他的忠贞的气节和浩然的正气,这种气节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后辈的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
猜你还喜欢
- 11-30 南明当时拥有很多政权,弘光政权为何一年时间都撑不了?
- 11-27 南宋与南明同样是南渡的政权,两者为什么会差别这么大?
- 11-27 东晋与南宋都能延续百余年国祚,而南明为何却扛不住?
- 11-27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为何会认为崇祯时期太子是假的?
- 11-26 南明王朝在南京存在了20年,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稀烂的?
- 11-02 宣华夫人是谁?独孤皇后为何会容忍她呢?
- 11-02 独孤伽罗的身世如何?他是如何成为杨坚的皇后的?
- 11-02 高颖是什么人?为何能被称为“隋朝第一功臣”呢?
- 11-02 蜀汉灭亡到东吴灭亡,这期间三国的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1-02 赤壁之战曹操有没有出尽全力 曹操为什么会溃败
- 11-02 杨坚为何会推崇一夫一妻制?他的目的是什么?
- 11-02 姜维掌管蜀汉军事大权后做了什么?他的北伐是如何进行的?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