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同样都是面对合纵攻战 秦国和齐国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1浏览:36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国齐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再次,东方齐国惹了众怒,宋国是战国七雄都想得到的土地,那是中原的中心。谁得到了谁占得先机,但是大家都看着宋国,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出手,没想到齐国出手了,还独占了,齐国一下子比其余各国强悍那么多,这对三晋、燕国和楚国等的威胁是相当大的。

  战国自公元前318年开始曾有过五次大型的合纵攻秦之战,但是这六次大战中,仅孟尝君为帅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和信陵君魏为帅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攻秦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胜利仅仅是打败了秦军,却并没有对秦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与之对比的,乐毅为帅率领赵、楚(秦)、韩、魏、燕五国联军攻齐的时候却将齐国打趴下了,齐国几近覆灭。

  齐、秦两国在战国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争霸,实力相当,为什么在合纵大战中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五次合纵攻秦对秦国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但是一个合纵攻齐就差点灭了齐国,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战国时期的战争升级,早已不是春秋时期那种谦谦君子式的贵族战争,取而代之的是纵横家和职业将领组成的兼并战争。他们为了取胜而无所不用其极,其中纵横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战国的局势,纵横即南北合纵和东西连横。

  其中,合纵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而合纵的中坚力量就是三晋(韩、赵、魏)以及楚国、燕国等。而连横多是依附于秦国或者齐国所发生的大战。战国时期合纵攻秦的大战有五次,而合纵攻齐的大战只有一次,但造成的影响确实很不一样的。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说动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起来攻秦,主要就是为了抑制秦国的东进,当时的纵长是楚怀王,虽然公孙衍做了很多努力,甚至还说服了秦国西北部的义渠攻打秦国,但是真正开战的时候,五国联军却只有三晋出兵了,合纵攻秦还是失败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合纵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尝君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打秦国,这一次的合纵攻秦倒是赢了,孟尝君的领兵打仗的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虽然合纵胜利了,但三国并没有为难秦国,仅仅要求秦国将武遂还给韩国,将封陵还给魏国。

  其余的三次失败的合纵攻秦就不用提了,仅仅这三次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合纵攻齐时的境况,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而攻打齐国的原因是:

  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

  这让各国对齐国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合纵自然很容易达成,尤其是齐国独自攻灭了宋国。攻灭宋国成为各国攻打齐国的导火索,要知道宋国地处中原的中心,皆为膏腴之地,是战国七雄都想得到的一个地方,但谁也不敢独吞,所以最开始是齐、楚、魏三国想瓜分宋国,只是齐湣王后来却想独吞了宋国,独自将宋国给灭了,一下子得到了宋国的全部土地,这让本就强悍的齐国更加强悍,而齐国施加给别国的压力就更大了。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合纵攻秦和合纵攻齐的结局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函谷关易守难攻只是很小的一个原因,以下才是主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看,即便合纵攻秦有胜利的时候,但是他们也没有乘胜追击,孟尝君那一仗仅仅让秦国归还了部分本就属于韩、魏的土地,而信陵君的那一仗则仅仅是攻至函谷关,只要秦军不出函谷关,就不会被攻击。

  而且,燕国此番攻齐并不仅仅是想攻打齐国,而是想占有齐国的土地,其目的性是相当强的,因此,四国联军离开之后,燕国继续攻打已经败退的齐湣王,能占有多少就占有多少。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合纵攻秦只是给秦国一个教训,让秦国不敢轻易东进,但合纵攻齐则是为了削弱齐国的实力,而燕国更是存了夺取齐国土地的目的,所以两者之间才会出现如此大的不同,数次合纵没影响到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