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南明国祚比东晋和南宋还短,有哪些原因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0浏览:41分类:历史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述南明的故事。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国家答大事主要就两个,一个是祭祀,一个是军事,这里的“戎”指的就是军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里的“兵者”指的就是战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

  古人早就意识到军事战争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利用实战经验,得出战争指导原则、战法战术、军队管理、军事训练等一系列事宜。有士兵就会有兵制,也就是军事管理,以前叫“兵制”,如今叫“军制”,包括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武装力量体制。

  兵制是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的,兵制有很多种,有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募兵制、府兵制、民兵制、军户制、八旗绿营制等,当然,中国历史悠久,因为篇幅问题,大致先了解下东晋时期、南宋以及南明时期的兵制,从这三个时期的兵制看南明为何会比东晋、南宋存在的时间要短。

  东晋时期兵制——世兵制

  世兵制是从两汉时期的征兵制演变而成,征兵制的士兵服役期限是两年,而之后的世兵制则是终身制,世兵制的全盛时期是在西晋,当时只要是当兵的人都要入兵籍,单独立户,不与百姓相同,而且是父死子继,世世代代都是兵。

  世兵制的特点有四点:

  一是士兵终身当兵;

  二是兵与民要分离;

  三是士兵家属要集中管理(当做人质);

  四是内部婚配,也就是不能与平民结婚;

  士兵种类有步兵、骑兵以及水军,而武器都是由政府统一发放,国家建立武库用来储备兵器,同时还有专门负责兵器铸造的人,军队的粮食和布帛也都是由政府统一供给。

  东晋也都沿袭了西晋时期的兵制,但是后期由于皇权衰微,导致中军实力薄弱,卫军都是有名无实,相反统率外军的都督和刺史却实力雄厚,占据一方,很多州镇的兵力已经超过中央兵力,以至于后期常以募兵制补充兵力。

  南宋时期兵制——募兵制

  募兵制取代征兵制,可以说是封建时期兵制的重大变革,募兵制的选兵标准特别高,必须穿上三层衣甲,戴上青铜头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奔跑,由拂晓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应征人伍。

  但是一旦被选入,待遇还是不错的,他们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编排,配置不同的武器,他们都是经过训练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鼓励士兵立功,立功可以有赏赐和田地。

  到了南宋时期,募兵制的招兵标准主要看身材,同时还要训练奔跑的速度以及弹跳,就连视力也要最佳,被选入的士兵会在其胳膊上刺字,主要就是防止逃跑。对于招兵的对象也非常严格,统治者认为招兵就要招那些身强体壮的年轻人,留下那些老弱病残在家,即使他们要反抗朝廷也没有实力。

  制度是好的,然而到了后期的募兵制,因为招兵的过程挑选不实,训练不一,军队素质越来越差,军费开支庞大,费用高达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大半,百姓赋税加重,大量军士有脱离农业生产,以至于粮食短缺。

  南明时期兵制——卫所制

  卫所制是明朝时期的兵制,公元1368年,朱元璋采取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了卫所制,卫所制主要来源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公元1384年,统治者在全国各地设立重要军事基地,设立卫所,卫所遍布于京城和地方,5600人为一卫,一卫有五个所,一所有1120人,一所有十个百户所,大约在112人左右。卫所大部分军队都在屯田耕种,少部分进行训练,当然会定期轮换。

  卫所制属于皇帝独揽军事大权,有京军和地方军之分,京军是全国卫军的精锐,更是战争时期的主要兵力;地方军分为卫军、边兵以及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

  到了后期,卫所制弊端显现,军士占役,大量逃亡,军屯被破坏,卫所制接近于崩溃,又逐渐被募兵制取代,然而募兵越来越多,军费不足,只能向百姓征税,阶级矛盾激化,后期士兵训练废弛,战斗力急剧下降,士兵逃亡数不胜数。

  其实后世文人常以东晋、南宋、南明作对比,为何南明存在的时间如此之短?

  我们先来看看弘光政权的军队情况,美国史学家魏斐德在他的专著中有过一个统计,1644年冬季,名义上属于南明的军超过100万,是其兵力最盛之时。

  将领或驻地 兵力

  高杰 4万

  黄得功 3万

  刘泽清 3万

  左良玉 80万

  安庆驻军 (归凤阳指挥)1万

  凤阳驻军 1万

  淮安驻军 1.5万

  黄斌卿 1.8万

  李成栋 (史可法指挥) 4000

  吴材驻军(水陆部队) 1万

  安庆驻军 5000

  总计 100.2万

  上述统计中没有计算刘良佐的军队,刘的军队与黄得功军队相当 ,应该也在3万人左右,明朝开国以来,一开始以武将功高权重,及至承平,中央多派文臣节制武将,使武将地位明显降 低。崇祯亡国前后依然如此,南明弘光皇帝之即位靠武将而起,又使武将地位迅速提高,成 为骄兵悍将 。

  驻扎在江淮间,并对南京起主要保护作用的四支军队是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四部,这四位将领本就桀骜不驯,待拥立新君后,更加居功自傲 。

  史可法因时势所逼,也不得不重视并笼络这四位将帅,他率先为四位将帅请功封赏,如此 ,四将帅可谓功成名就。但他们并不因此满足,肆无忌惮地藐视文臣,形成无法化解的矛盾 。刘泽清残忍好杀,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以致对文臣心怀偏见。

  新朝建立,刘泽清自恃功高,在弘光皇帝面前狂妄地说:“东林奸党冤诬先皇帝久,近日图 立潞王。”

  他对姜广日也怀有敌意 ,指桑骂槐地对姜说要杀尽东林党人,黄得功也是如此,不服礼制,甚至对皇帝的诏书也不存敬意。有一次,圣旨下到,黄得功听着不合己意,不待对方宣读完便起来翻倒桌案,骂道:“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诏也!”

  其他两位也是大同小异 ,朝中文臣见武将如此不知礼仪,从内心深处看不起这些武人。黄得功首次上朝时 ,弘光皇帝以“先生”相称 ,姜日广心中不悦,散朝后对韩赞周说“得功,将官也,奈何起而先生之,彼武人何知焉,既悻悻有骄主色,上又损威重以长其跋扈,真所谓 臣主俱失也!”这些话传到黄得功耳中,自然对文臣多一份嫉恨。

  四镇互相间也有矛盾,并演变为武装冲突,而作为首辅的马士英,则对四镇一味地忍让,而 且不仅不以此为虑,反而视其为自己得势的后盾,除四镇外,另一位高级将领路振飞曾是淮安巡抚,此人很有远见,但与马士英有私怨,所以很快被解职。

  拥有80万军兵的左良玉,也与马士英有着很深的矛盾,因重兵在握,马士英不敢有所动作。弘光皇帝有意拉拢左良玉,授予其显赫的名誉。左良玉接受了,但他与马士英之间的矛盾并不因此有丝毫减弱,等其他外在因素一刺激。这种矛盾势必激化,成为对弘光政权致命的打击。

  总结语

  通过上述对南明初期的分析,那时候的兵制早就漏洞百出,即使是后期的隆武政权、鲁王政权、绍武政权以及永历政权,都是如出一辙,在总体方向就出现问题,无论是军队内部还是朝廷内部都出现争斗,反观清朝采取的八旗兵制,最大规模的集中兵力资源,发展迅速。

  当时的兵员又是军户制度,地位低下,没有一点自豪感,他们平时以种地为生,又缺乏训练,战斗力自然不如东晋以及南宋时期,即使武器更为先进,但是士兵经常不训练,对这些武器更本不了解。

  当然,这也只是从兵制上分析南明比东晋和南宋存在时间短的原因,这也并非主要原因。南明沿袭的卫所制早已出现问题,国家军队废弛,士兵纪律散漫,逃亡的逃亡,军官之间互相猜忌,尔虞我诈,加上清兵凶悍,南明很快就被灭亡。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