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郭子仪为什么不肯要“尚书令”这个称号?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10浏览:33分类:历史

  你真的了解郭子仪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自古以来,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封建时代的文臣武将,看似玉堂金马,锦衣玉食,小日子却并不好过。如果无所作为,会被视为平庸之辈,尸位素餐。而如果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则很可能会招致皇帝的猜疑防范,因此历史上功臣宿将被冤杀的悲剧,哪个朝代也没有停止过,比如韩信、岳飞、袁崇焕等功臣,为国家立过大功,结局却无比凄凉。

  君臣关系虽然很难处理好,但也并非无人能做到。唐朝有两个人,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堪称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开国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功臣,绝大多数都得到唐太宗的善待,平安终老,实属难能可贵。唐太宗之后,又出了一个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即将把唐朝推向覆灭深渊的危急关头,郭子仪以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一柱擎天力挽狂澜,击灭安史叛军,使得大唐转危为安。

  因此,在唐朝功臣宿将中,郭子仪的功劳可谓无人可比,他对唐朝有回天再造之功,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又给唐朝续命近两百年。然而郭子仪功劳如此之大,能力如此之强,却始终未引起皇帝的疑忌。他一生先后历经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三个皇帝无一例外都对他信任有加,荣宠不衰,郭子仪因此成为历史上功臣以富贵善终的典范人物。

  郭子仪为何能处理好君臣关系?难道他有什么“秘诀”?他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外不居功自傲,内存谦恭之心。大臣仅仅满腹忠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适当方式表露出来,才会让皇帝获得安全感,从而免遭皇帝以忌防范。郭子仪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拒绝接受唐德宗的封号一事,就能鲜明体现出他的这个特点。

  话说大唐朝立国之初,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秦王李世民功勋卓著,能力超群,威望日隆。李渊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曾经授予他“尚书令”之职位。“尚书令”,实质上相当于文武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世民就是从尚书令岗位上登基称帝,使得这三个字在唐朝更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后来唐德宗登基前,也曾兼任过一段尚书令,此外一直空缺。

  唐代宗在位时,为表彰郭子仪的大功,传下圣旨,要把“尚书令”称号授予郭子仪。但郭子仪何等聪明,岂会做这等务虚名而受实祸的傻事,上表谦让不敢接受,皇帝不答应,非让他接受。《旧唐书》记载,郭子仪两次上表,申明“太宗尝践此官,故累圣旷不置员”,死活不敢接受,皇帝无奈只得放弃这个打算。

  郭子仪不敢要,有两个猛人敢要。五代十国时期,大军阀刘守光拥兵自重,占据幽州一带,称雄一方,屡克强敌。《新五代史》记载,后唐为了拉拢他,封他为尚书令。刘守光是个愣头青,不但敢于欣然接受,在举行册封大礼时,他还嫌仪式太不隆重,狂妄声称:“我以二千里之燕,独不能帝一方乎!”认为自己就是当个皇帝也不多。结果在军阀混战中,他被后唐俘获,当场斩杀。

  后唐大将李存勖,在击灭刘守光后,觉得刘守光这样的匹夫之辈都能当尚书令,我又有何不可。于是授意部下“一致拥戴”他为尚书令。结果李存勖也当了尚书令。不过他的下场同样很糟糕。李存勖打起仗来威猛无敌,后来当上后唐皇帝后,表现却很是差劲。他贤愚莫辨,宠信伶人和奸佞小人,最终激起兵变,他在病变中被乱箭射死。从此之后,尚书令的地位日益不被人看重,宋朝时退化为纯荣誉性的官职,元朝时,尚书令彻底消失。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