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战国时期的秦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当时的人才为何大部分都去秦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8浏览:43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战国秦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其实是人才比拼的战场,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能够登上超级大国的地位,靠的是“李悝”在经济方面进行的改革,靠的是吴起在军事变法中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后来,秦国完成了由衰转盛的转折点,靠的也是商鞅在秦国的改革。

  赵国能够成为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摆脱不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的功劳;燕国能够发动乐毅伐齐,也是燕昭王变法改革的效果;齐国之所以一直能够以大国自居,其中是田忌、邹忌、孙膑等人的支持,所以,整个战国时代其实就是人才比拼的战场。

  但是,在战国时代的人才圈子里却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大部分的人才,都有一个比较相似的经历——在游历一个国家而没有找到入仕机会时,几乎都选择了进入秦国。

  比如说,商鞅,商鞅在最开始时选择的是进入魏国,并且,他也得到了当时魏国丞相公叔痤的赏识,只不过公叔痤在当时已经年老,失去了在魏国朝堂上的话语权,魏惠王对于他推荐的人没有任何兴趣。后来,商鞅在公叔痤去世之后,选择了跟随景监进入秦国,随后,用惊世变法改写了战国时代的格局。

  又比如说,张仪和范雎,张仪在真正成名之前去过魏国,也去过楚国,但是,最终让他成名的还是秦国,范雎在魏国曾经遭受过非人的待遇,后来,也是因为秦昭襄王的赏识才名动天下。

  再比如说,战国末年的尉缭子,尉缭子也是魏国人,但后来也选择了进入秦国,并且在大秦帝国横空出世之后,尉缭子被评为秦国朝堂上的文臣之首,这些人的经历都比较相似,在他国而无法功成名就时,他们几乎都选择了进入秦国。

  战国时代,秦国吸引天下人才

  那么,秦国对于这些人才到底有着哪些吸引力呢?为什么他们在后续的选择过程中都选择了秦国呢?或许张仪范雎等人还好理解,毕竟他们那个时代,秦国已经有了强大起来的迹象,可是,商鞅的时代秦国却是整个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国家,那么商鞅又是为何而选择了秦国呢?本篇文章重大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秦国在吸引人才方面到底有着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战国七雄,秦国历史底蕴最差

  其实秦国的历史底蕴,是让商鞅做出最终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通过对比战国时代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秦国其实是历史底蕴最差的国家,除了秦国之外,齐国虽然经过了权力更迭,不再是最初的姜氏家族掌权,但是它的行政、经济、军事等各项国家体系和系统都是沿用的姜氏齐国时候的方针,国内的环境没有大的改变。

  韩、赵、魏三国虽然是新兴的诸侯国,但是,他们在建立诸侯国之前是老牌诸侯国晋国的家臣,并且在晋国国内掌权已久,也不算是真正的新兴国家,而燕国和楚国更不用说了,燕国是西周的开国诸侯,并且从未像齐国那样经历过权力更迭,一直都是一个家族在掌握着国家权力;可以说,燕国是整个战国时代历史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也是传承最为久远的国家。

  秦国是东周开国诸侯,经过打拼才站稳脚

  楚国则是在周成王时被分封为诸侯国的,后来因为发展方式比较叛逆,在春秋时代自立为王,它的历史同样深厚,而相对于这些国家,秦国早就显得年轻很多,它是东周的开国诸侯,是因为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分封的诸侯国。

  而且周平王在当初分封时,并没有给予秦国先祖实际的领土,而是给予了一个承诺,说只要秦国能够将西方的失地收复回来,那么,那些土地都将成为秦国的领地,所以,此后秦国又陷入了长期的南征北战当中,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站稳脚跟,因此,秦国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制度根基。

  这也是,为什么在秦孝公之前,很难找到秦国发展风格的原因,秦孝公之前的时段,秦国的制度或者是政治风格,是比较多变的,在秦穆公时比较类似于王道,学习的应该是周朝的传统,后来到了秦献公的时候,实施的是以战养战的政策,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比较强硬。

  秦国思想束缚比较浅,有利于变法

  所以说,它没有一个真正发展的核心根基,这也就说明,这个国家是比较容易进行改变的,它没有制度方面的思想束缚,也没有政策方面的行为束缚,在进行变法和改革时,人们是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措施的。

  尤其是像商鞅这一类人,他们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变法,既然是变法就会涉及到很多旧有制度的改变,这样的方式对于一些思想束缚比较深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就像是燕国,燕国因为历史底蕴太过深厚,他们对于周王朝的统治制度或者对于王道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崇拜,在这样的国家内部,想要改变王道政策几乎等同于痴人说梦。

  而对于秦国来讲,因为历史底蕴没有那么深厚,没有赖以生存的制度和政策,也就不存在着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改变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是商鞅会选择秦国的一个关键。

  商鞅之前,秦国并没有进行过变法

  没有进行过变法,就意味着秦国如同一张白纸,比较好描绘,也比较容易让国君接受真正的改变。其实进行过变法的国家,往往会被困在固定模式中,难以走出来,就比如说魏国,魏惠王时代为什么对商鞅没有丝毫兴趣呢?

  魏国经历过变法,再次推行新的变法,难上加难

  就是因为魏国被困在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当中,首先,魏惠王认为魏国已经进行过一场变法了,国家实力比较强,至少在当时那个时代里,魏国依旧拥有战国时代最大的话语权,也是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虽然不需要第二场变法,那么依靠变法来立足的商鞅,就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和支持。

  其次,因为魏国进行过变法,在魏国人民的印象当中,如同与“李悝”或者吴起那样的变法,才是比较容易让魏国强盛起来的,所以,在这个时段里,商鞅如果想要推行一种新的变法必定会受到魏国民众的抵制,推行起来的困难非常之大。

  所以,相比之下没有进行过任何一场变法的秦国,则更加容易接受新的变法措施,并且在此基础上秦国,还没有严重的思想束缚和历史束缚,商鞅的舞台就变得更加广阔了。

  秦国对人才需求量大

  秦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是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这与秦国的政治制度可能有直接关系,因为在秦国的制度里,君主的集权是一个关键,也就是说,君主在国家决策方面遇到的阻碍会很少,而且因为新制度、新政策在秦国的推行,秦国急需要真正具有才华的人出来主持局面。

  所以,当时的秦国非常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且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好几代人,在秦孝公时代里,秦国是最为弱小的国家,要想强盛起来,要想在那个弱肉强食时代里生存下来,秦国就必须开拓新的道路和途径。

  当此之时,对于人才的需求力度自然是最大的,而那些能人异士进入秦国的发展舞台自然比进入其他国家要大。后来,又因为秦国的强盛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尤其是在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之后,秦国所面对的外部压力比之之前更大。

  秦国的强大需要外来人才支撑

  这个时候更加需要外来人才的支撑,来让秦国打破这个僵局,所以,这个时候,张仪入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提出的连横政策从内部瓦解了合作,让秦国和齐国达成了同盟关系,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合纵的力量。

  后来,为了将这种优势发挥下去,秦国必然需要新政策的支持,当此之时,范雎的远交近攻政策恰恰是张仪连横政策的一种延伸,自然而然的,范雎在秦国也就有了一席之地。所以,其实秦国在各个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真正具有才华的人在秦国有着一定的发展机会。

  而其他国家就不同了,因为没有新政策的推行,没有国家体系的改变,它们能够提供的机会很少,现在也一样,一些企业如果一直按照旧有的模式推行,那么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其实是很少的,而一些要进行创新和改革的企业,因为新体系和新模式的推行必然会创造新一批的就业岗位。

  秦国的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

  秦国在进行商鞅变法之后,对于人才的政策是比较优惠的,也就是说,真正具有才华的人,在秦国的发展都比较能够得到利益,因为秦国其实没有了制度方面的阻拦,而像是楚国这样的国家,因为国内制度的问题,国家权力几乎掌握在贵族手里。

  实际上,在战国时代只有进行了彻底变化的秦国,在贵族问题上受害较小,而其他的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贵族的阻拦,而无法进行纯粹的君主决策,而既然贵族掌握着部分的国家权力,他们就必定占有着朝堂上的诸多职位,不然贵族的实力没有办法得到延续,家族的力量也没有办法得到保证。

  因此,整个朝堂上能够面向人才的职位并不多,而秦国则不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基本上隔除了贵族对于君主决策的影响,秦国能够提供的职位其实很多,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这就给外来人才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其实这就是一种实力上的吸引。

  就像战国初期的魏国一样,当时的魏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它的都城大梁就是一个天然的人才聚集地,因为强盛的国家自然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入强大国家的人才自然也就更多,后来进行了商鞅变法的秦国也是如此,因为国家实力的提升让一些能人异士更能够看到潜在价值,所以他们必然会选择进入秦国发展。

  结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很多人才在游历其他国家而没有寻找机会时,进入秦国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秦国的历史底蕴没有那么深厚,这对发展有弊端,但是也有好处,至少让秦国人没有很大的思想束缚,在接受新方法新政策的时候比较容易,变法推行起来也就比其它的国家更加简单一些。

  这或许也是秦国能够进行彻底变法的一个原因,其实,有时候思想上的束缚,比经济等方面的束缚要更加可怕,人们如果接受不了一种思想,就必定会产生压迫的感觉,而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秦王朝灭亡与其历史底蕴不深厚有关

  事实上,秦王朝建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亡,也有历史底蕴不深厚的原因,当秦国还是一个诸侯国时,面对的是没有太大思想束缚的秦国子民,而当它成为一个王朝之后,臣民就是来自天下各地的,在这些人当中有的人习惯了吏治,有的人习惯了王道。

  而秦王朝却没有经过一个喘息的机会,就一股脑地将法治政策进行推广,自然会让人们受到制度上的压迫,也就会导致不满,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这种不满就会爆发出来,也就导致了后来的起义。

  除此之外,随着秦国变法的推进,它的实力变得越来越强盛,能够提供的机会更多,吸引人才的能力自然也就变得更加强大了。这告诉我们,一个强盛的国家想要吸引来更多的人才必定要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基础,又有足够吸引人的地方,有足够精彩和新颖的发展方向,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新鲜血液,也是进行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关键。

  这其实就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国家的发展必然不能失去这种良性循环,不然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也导致发展的停滞,这也是那个时间段的历史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发之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