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周公都有哪些贡献?为何连孔子都自愧不如?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8浏览:39分类:历史

  周公(?-约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封地,胡称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殷周交替之际,周公辅助周武王伐纣灭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立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监国。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谣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当武王病重之时,周公尝祝祷祝,愿以身相代,祝文藏于金滕匮中。后成王因天灾震恐,发金滕之匮,发现祝文,乃大感悟,亲迎周公归。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武庚及东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师东征,“降辟三叔”,伐诛武庚,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作《大诰》,收殷遗民。在摄政期间,周公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较重要的如:广封诸侯,先后封了宋、卫、鲁、齐、燕等七十一个诸侯国,“封建诸侯”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制礼作乐,依据周朝的特点对殷礼进行损益,完善了各种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后来被称作“周礼”或“周公之典”,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公接受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张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复强调“惟命不于常”,不能听命是从;“敬德”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够贪图]享乐,“无康好逸豫”,要知“稼穑之艰难”;“保民”思想,认识到“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罚”,在提倡“敬德”的同时又主张“敬明乃罚”,要有一定的强硬手段人微言轻辅助,但用刑罚需谨慎。周公的思想言论,基本集中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多士》、《无逸》、《多方》诸篇中,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周公极为敬仰。孔子曾说: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于孔子的推崇,周公成为后来儒家学者最为尊崇的古圣人之一,有时与孔子合称为“周孔”。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于周邑。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元圣”。

  概述

  周公据说曾辅助武王克殷军事行动。武王克殷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鄘、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武王克殷三年后逝世,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辅佐其子周成王。

  文王三子管叔鲜乃周公旦之兄长,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武王逝世后则依次当由管叔继承王位或摄政,然而周公旦却把他与五弟蔡叔度派到商畿地区(一说七弟霍叔处亦被派到商地),于是管叔、蔡叔联合商族残余势力与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史记·管蔡世家》载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天降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周都镐京位于殷之西,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

  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平叛,正法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俗称“周公东征”。

  周公在战后,建造了成周雒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孔”。

  周公死后葬于毕。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周公摄政

  公元前1042年,周太子诵即位,即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汉代起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韩非、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

  《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

  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僭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氵木甘。png司土簋》铭文有,“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图于卫”。《蔡尊》铭文有,“王在鲁”等记载,顾颉刚认为这都是周公称王的直接证据。

  《尚书·周书》记述周公之事时使用“王”等言辞。《大诰》篇记述周公东征之事时称呼周公为“王”,如“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肆朕诞以尔东征’”。《多士》篇、《多方》篇记载周公东征取胜后自商都奄返镐京之事,亦使用“王”称呼。《康诰》篇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篇涉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卫地之事,康叔乃文王之子、周公之弟,故文中称“弟”。《酒诰》篇、《梓材》篇的性质与《康诰》篇相同,皆称呼周公为“王”。《洛诰》载,“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周公大力治理周廷文武受命称王七年。《韩非子·难二》载,“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礼记·明堂》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晁福林认为周公称王之事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是一种紧急措施。杨宽据此认为克殷未久,成王年幼,商族残余势力及方国与国遍布东方,因此周公才当政称王。《逸周书·度邑》载,“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记述武王决定“兄弟相后”传位于周公旦,并对此事进行过卜筮。

  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的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

  周公与梦

  “梦周公”一词出自于《论语·述而》篇的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孔子说︰“我衰老得很严重,我也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这里的“周公”,原本比喻孔子想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理想,后人则把“周公”和“梦”直接联系起来。由于孔子的一句“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后世多以“周公”形容人进入梦乡。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周公解梦》中,分梦为十五类: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一感梦、时梦、反梦、借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美梦。

  民间传说

  “梦见周公”民间传说,一个人将要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周公会来投梦。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后来周公被称为“梦神”。

  “梦周公”或“找周公”也用来戏称打瞌睡。台湾学生称之为“周公”或“周公线上”也是用来戏称打瞌睡的意思。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