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贤的生母到底是不是武则天?李贤真的谋反了还是被陷害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7浏览:38分类:历史

  李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李贤的出身及被废、被杀,一直是个谜。史书的记载,除了“官方说辞”外,又以曲笔的方式,暗示李贤很可能是武则天的姐姐武顺所生,李贤的被害,也极有可能是武则天暗中指使。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将相关事件整理,并作如下逻辑分析。

  李贤的出身及皇家混乱的私生活

  武则天与李治一共生有四男二女,李贤是不是武则天所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几个子女出生时间上,是否有冲突。

  长子李弘,出生于652年(《旧唐书》记载,651年五月李治守孝期满,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此时武则天已经怀孕);

  次子李贤,出生于654年十二月(《旧唐书》记载,654年十一月武则天封后,十二月李治与武则天祭拜昭陵,路途中生下李贤);

  长女安定公主,生于655年十一月;

  三子李显,出生于656年十一月(《旧唐书》记载);

  四子李旦,出生于662年六月;

  次女太平公主,约出生于665年。

  李贤与老大李弘出生时间,相隔了两年多,与妹妹安定公主出生时间相隔11个月。李贤、安定公主、李显三人出生时间太紧凑了点,可是并不违背生理特性。所以,从最可靠的鉴别手段,看不出疑点。

  我们再回到另一条线索,李贤的传说中的妈妈,韩国夫人武顺。

  武顺是武则天的姐姐,生卒年限不详,推测死于665年。武顺嫁于豫州参军贺兰越石,生有一儿一女,儿子贺兰敏之(642—671年),女儿贺兰氏(?—666年)。

  贺兰越石早亡,武则天入宫后(651年)受宠,武顺因此经常出入宫中。至于武顺有没有成为李治的“二奶”,史书没明确交代,只有暗示。但是武顺的女儿贺兰氏,被李治笑纳,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

  “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

  贺兰氏被李治册封为魏国夫人,比她母亲韩国夫人还要高贵。一个“皆”字,其实就是暗示武顺也被李治收纳了。

  李贤出生时,武则天30岁,李治26岁,武顺至少31岁,贺兰氏最多11岁(其兄长贺兰敏之时年12岁)。

  贺兰氏死于666年,那年李贤12岁,按正常逻辑,贺兰氏至少要比李贤大两三岁。也就是说,从生理规律,李贤不能排除是武顺所生的可能性。

  分析了半天,都是无用功,既不能确认武顺与李贤的母子关系,也不能排除他们的母子关系。那么这个传闻哪里来的?《新唐书》记载:

  “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而后撰《少阳政范》、《孝子传》赐贤,数以书让勒,愈不安。”

  也就是说,李贤是武顺所生,仅仅是一个流言,难辨真伪,搞得李贤将信将疑,心慌意乱。很可能李贤因此追迹,刺伤了武则天的心,武则天写了两篇文章教导李贤,并多次责备他。李贤却适得其反,心里更加惶恐不安。

  母子间的隔阂,为后来李贤谋反事件埋下伏笔。

  李贤谋反事件的真伪辨析

  679年,正谏大夫明崇俨被盗贼杀害,有关部门居然始终追查不到真凶。武则天把怀疑的目光,盯上了李贤,理由是明崇俨曾经对武则天说:太子不堪大任,李显貌类太宗,李旦面相最贵重。这件事传到李贤耳朵里,李贤一直对明崇俨怀恨在心。

  第二年,武则天指使下属告李贤谋反。朝廷组织了由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位宰相牵头的专案组,负责审理李贤谋反案。他们在太子府马房,搜出几百副铠甲,由此李贤的谋反罪成立。

  那么,李贤谋反是真的吗?史书为何影射武则天故意陷害?

  1.李贤谋反案“不冤”

  负责审案的三位官员,薛元超是武则天的政敌,当初上官仪因为起草废后诏书被杀,薛元超仅仅由于跟上官仪的私交,被武则天诬陷,流放雋州。十年后遇大赦,他才回到京城。

  裴炎在李显称帝后,投靠了武后。在此之前,他被高宗李治视作太子李显的辅佐之才,出任太子舍人,跟武则天没有政治上的媾和迹象。

  高智周这一年年近八旬,刚刚从宰相改任御史大夫的荣誉头衔。审理完李贤案,他就提出致仕,被赐以散骑常侍身份退休。

  假如武则天炮制冤案,主审官员一定要可控,这三个人都不是武则天集团的人,甚至是对头。另外,他们也没有因为审理李贤案得到奖赏。还有一点很重,冤枉李贤绝对过不了李治这一关。

  定案后,李治本来是想宽恕李贤的,在武则天的坚持下,才不得不舍弃李贤。请注意李贤是储君,是李治非常看好的储君,除非武则天有本事拿李治当傀儡耍,否则绝不可能过得了李治这一关。

  李贤身边有个叫赵道生的男宠,承认是他奉太子之命,暗杀了明崇俨。《旧唐书》还记载了有个叫韦承庆的官员,劝太子远离小人。还有个叫刘讷言的太子洗马,向李贤进献《俳谐集》(笑话集,当时是毁三观的禁书)。

  从这些细节可见,李贤除了才华之外,日常生活中不大注重小节,甚至可以说是放荡不羁,非常像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所以,搞出私藏铠甲之事也不意外。

  2.李贤谋反案“很冤”

  又为什么说李贤很冤呢?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古人所谓的谋反,花样太多。比如一句话没说好可能被戴上谋反大帽子;也可能使用的物品超标,相互的礼仪不当等,被说成僭越;甚至有人觉得你心里是如何如何想的,以此定你一个谋反罪。

  也就是说古代的谋反罪宽得没边,你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比如李贤谋反,仅凭几百副铠甲就能断定吗?谋反是一系列动作,应该有同伙吧,是谁?应该有具体事件吧,是什么?一概都没有,就定罪了,岂不是冤案?

  假如搜不出铠甲,也能定李贤谋反,比如他这样的公子哥,少不了养马,一旦碰到军马就是谋反罪。再比如李贤喜欢舞文弄墨,找几首反诗还不是小菜一碟。

  仔细想想,李贤凭什么谋反?深受父皇宠爱,三次监国,老皇帝病歪歪,他谋哪门子反?

  3.李贤谋反案真相

  李贤谋反案,大体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武则天炮制说

  《新唐书》就持这个观点,认为武则天就是替小情人明崇俨报仇。这个观点实在荒唐,明崇俨虽是美男子,但是李治对她的宠信远比武则天还要厉害。就算武则天有胆量,李治在世,武则天哪敢随心所欲?

  李治晚年其实跟武则天若即若离,如果不是政治需要,早就废了她,武则天可能不顾政治前途,作出这种作死的事吗?

  第二种:裴炎陷害说

  这个观点是“偏门”,是郭沫若先生提出来的假说,他认为裴炎与李贤在权力分配上形成了矛盾,企图干掉李贤,扶立李显。

  第三种:李贤行为过当说

  我个人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成立,李贤在历史上有被美化的倾向。李贤肯定不存在谋反的意图,但是存在行为失当,屡屡触及法律的边界。加之他与武则天,及朝中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导致他被孤立。

  当然,他这些“过当行为”,按当时的法律标准,就是谋反。

  李贤身份问题是简单的事件复杂化

  历史上除了李贤之死,还有安定公主之死,武顺之死,贺兰氏之死,甚至李弘之死,其实都经不住推敲。

  按照《新唐书》记载或暗示,这些人都是死于武则天之手,虽然他们都是武则天的至亲。可是《旧唐书》中就找不到相关记载,为何两本史书,出入那么大?

  因为《新唐书》贬抑武则天的政治立场所导致!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很显然,成书更早的《旧唐书》,其史料的可靠性,一定比《新唐书》强,《新唐书》从哪儿搞到《旧唐书》都没有的史料呢?

  北宋是文人士大夫集团最强盛的时期之一,也是儒家思想逐步僵化的开始,他们过度强调忠君,喜欢以道德审判对待时政。因此,武则天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个篡位的逆臣,还是个以女流凌驾于男权的巫婆。

  所以,《新唐书》里关于武则天的记载,很多都不可信,完全把历史当做了政治需要的工具。看清了这个本质,我们只需要对照《旧唐书》和《唐会要》等史料,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

  李贤的出身没有争议,他与母亲武则天的矛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不检点让武则天失望,二是权力分歧激化矛盾,无论于公于私,武则天都不会允许李贤即位。都拜《新唐书》所赐,把简单的事件复杂化了。

  至于丘神绩杀害李贤,真相永远不可知了,或许是李贤有所行动,引起武则天的不安。丘神绩应该被授予了临机决断的权力,觉得情况比较糟糕,于是采取了极端的做法,逼杀李贤以绝后患。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