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赵武灵王,晚年为何会活活饿死在沙丘?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7浏览:42分类:历史
对赵武灵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可谓把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旷日持久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众所周知的是,得益于商鞅变法,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吞并各诸侯国,一统天下。
然而,赵国有一位君主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商鞅之后最伟大的变法改革者,在他的改革之下,赵国也曾一度风光无限,他就是赵武灵王。中国近代的改革派对赵武灵王的评价很高,梁启超就一度称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可是他的下场凄凉,被活活饿死在沙丘。
赵武灵王本名叫赵雍,他有双谥:武灵。"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他的谥号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走进赵武灵王的故事,了解他如何克定祸乱,又如何再掀起惊涛骇浪。
少年即位,经受严峻考验
赵雍的即位和清朝康熙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年龄很小就即位,同样是即位时四面楚歌。当15岁的赵雍从父亲赵肃侯手中接过积贫积弱的赵国时,他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国。
魏、楚、秦、燕、齐五国,打着前来吊唁的旗号,实则意图屠赵。在老臣肥义的提点下,赵雍提前识别出了各诸侯国的计谋。重赂越王,联合韩、宋两国,使五国联盟分崩离析。又让赵国全国上下戒备森严,最终让屠赵的计划不了了之。
少年即位的赵武灵王也如康熙帝一样,经受住了保住王位的严峻考验。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改革,更是让赵国一改往日的颓废,逐渐强大。
青年大兴改革,一度让赵国风光无限
赵武灵王一生有很多功绩。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就是胡服骑射了。中原士兵从力量和体型上,都比胡人差了一截。胡人依水草而居,崇尚游牧生活,天生就擅长作战。他们的骑兵让许多中原士兵闻风丧胆。
而赵雍胡服骑射,直接学习借鉴骑兵的长处。他招募了很多胡人训练骑兵,从上到下依次整顿赵国的军事力量,推崇重义尚武的军事精神,让赵国的军队实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一度能与当时的军事强国秦国抗衡。
他的骑兵有多强大呢?仅凭少量骑兵就使中山国灭国了。不仅如此,还牢牢建立起了北方的军事力量。"胡服骑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就是对赵武灵王的这一颠覆性改革的称赞。
然而,赵武灵王最被众臣反对的政策,也是胡服骑射。
众臣的反对合情合理。因为少数民族,一贯不被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认同。"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少数民族,在当时中原人的眼中,是粗俗的,没有高贵血统的野蛮人。春秋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无论如何,就算没有敌意,中原各诸侯国也不待见周遭的少数民族。
赵国这位年轻的君主不仅大肆以胡人的方式练兵,还要求举国上下统一穿胡人的服装,这让中原正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许多重臣、老臣如何能接受?
其中,最大的反对声音就是赵雍的叔父公子成。为了让叔父等守旧势力相信这项政策的有效性,赵雍不仅兼并了中山国、多次在游牧民族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而且还从多个角度展现胡服骑射的好处,打消了反对势力的疑虑。
的确,在中原分裂的背景下,如何让军队能变得强大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像当时军力强大的骑兵学习,对于地靠北疆的赵国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赵武灵王勇于打破当时人们心中似乎无法撼动的"华夏贵、戎狄卑"观点,着实令人敬佩。体现出了这位君主年轻时期的远见和谋略。
正因如此,赵雍才成为了梁启超等诸多中国近代改革家的榜样。连旗号都是类似的"以夷制夷"。被中原各诸侯国所鄙夷的外夷也有值得学习的长处,不应该骄傲自满,蒙蔽了自我的眼光,而应该力所能及学习长处。这是赵武灵王从政习得的最深刻的道理,也是梁启超等人从赵武灵王身上挖掘的最有价值的观念。
赵国强盛,一度大朝信宫
在吞并中山国之后,赵武灵王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修筑了赵长城。赵长城所修筑的位置:阴山南麓,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在这一段修筑起铜墙铁壁,有效地阻挡了北部林胡和楼兰的铁骑,使赵国免于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之祸。
在赵国的鼎盛时期,是战国七雄中当之无愧的一大强国。然而,即使再强大,也不如西周王室当初一统天下那么强大。那时的周天子,是各诸侯国都需要定期朝拜、上供的。
赵武灵王明白赵国尚没有一统天下,号令诸侯的能力,但内心又十分渴望享受当周天子的感觉。于是,为了满足内心的虚荣心,也为了向各诸侯国证实自己的强大,他让各诸侯国定期到自己的信宫进行朝拜。此为"大朝信宫"。而这些诸侯国也的确十分配合,按时进行朝拜。这也暗示了赵国的强盛。
壮年退位,最终饿死沙丘
就在赵国强盛之时,赵武灵王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退居二线,让幼子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即位。
赵武灵王选择在壮年即位,是认为如果在自己死后,王室会因为争王位斗得你死我活,造成国家局势动荡,他认为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儿子把把关,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赵武灵王没能如他所愿,安安心心当几年主父即太上皇,就意外丢失了性命。事实上,赵武灵王的最终结果,是一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
首先,他弃长立幼。赵武灵王一心想要避免死后,王室纷争的动荡,却自己引发了一场动荡。他应该让位于太子公子章,然而却偏爱幼子公子何。这让公子章怎能咽下这一口气?于是他在父亲的沙丘宫发动了政变,又不忍亲手杀死父亲,只是紧关沙丘宫的大门,让父亲活活饿死。
其次,他没能很好的培养公子何。公子何尚且年幼,不懂得政坛的险恶与复杂,不知道如何应对父亲给自己留下来的烂摊子。他没能很好地拉拢大臣,也没能安抚哥哥公子章的心,即使当公子章紧闭沙丘宫大门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救父亲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赵武灵王死于自己引发的动荡之中,是不可改变的定局。只是死在沙丘宫,是惨死的方式之一。
赵武灵王的一生,的确十分可惜。如果他没有在壮年时期选择退位,或者在退位的时候能用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局势动荡,也许他还能有更大的成就和其他丰功伟绩。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后世向外部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他在位期间修筑的赵长城与秦长城一同构筑起了中国的长城,历来为防御外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赵长城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也算是一个泽被后世的工程。
而他被世人所诟病的壮年退位,是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对于王位继承如何避免动荡的一种摸索,只可惜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直至清朝都没能把这个问题探索得一清二楚。
猜你还喜欢
- 11-29 廉颇的晚年发生了什么?赵国为何要弃用他这样的大功臣?
- 11-29 廉颇对于赵国是无愧于心,但为何却客死在楚国寿春?
- 11-29 廉颇对赵国的忠心毋庸置疑,但晚年为何却逃往魏国?
- 11-29 廉颇在赵国未尝一败,但为何却没能在魏国建立功业?
- 11-29 如果赵国一直和秦国耗着,那么赵国最终是否能赢得胜利?
- 11-29 就算赵王没将廉颇换成了赵括,赵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
- 11-29 在魏国、齐国相继衰落之后,赵国如何单独抗衡秦国?
- 11-29 赵国陷入最为虚弱的状况中,为何还能击败来入侵的燕国?
- 11-29 当魏军攻打赵国时,身在齐国的孙膑有想过要救赵国吗?
- 11-29 齐国在五国伐齐之后,为何却不像赵国那样恢复元气?
- 11-29 李牧在哪场战争中解救赵国都城之危,而被封为了武安君?
- 11-29 《战国策》中对春平君有何记载?他在赵国的地位很高吗?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