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和丞相相比 两者是同一个级别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7浏览:4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宰相和丞相,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当官,最大的官是哪个?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宰相或者丞相,毕竟印象中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般的存在,是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巅峰。
那么宰相与丞相一样吗?当然不一样,而且宰相作为一个官职,其实根本不存在,而丞相,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厉害。
宰相一词怎么理解?“宰”是主宰,“相”的愿意是相礼之人,引申为辅佐,所以宰相是指辅佐君主、主宰大臣的官,是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或俗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细究的话,辽国有,此处不讨论)。也就是说,这个朝代哪个官最大,那它就是百官之长,就是这个朝代的宰相,在不同朝代,自然有不同的官职相对应。
宰相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执掌国政的太宰,后来演变出了数十种官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丞相。丞相一职虽然实打实存在,但很多时候它并不是宰相(百官之长),且权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与传统认知不同。丞相是宰相的一种,宰相不等于丞相。
丞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官职,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武王设立了左、右丞相二职,担任过此职位的有大名鼎鼎的少年天才甘罗。但同时期还有一个职位叫相国,由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担任过的著名人物有吕不韦。
两个职位的关系和高低,在一件出土的秦国器物上写得清清楚楚:“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足以证明相国和丞相是同时存在的,且相国高于丞相。此时的丞相还不是百官之长,只是相国的副手,相国才是宰相。
秦灭之后,汉朝继承了秦朝制度,萧何担任过丞相,后两次升为相国,在第二任相国任期内逝世后,由曹参继任,因曹参完全遵照萧何生前政策行事,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不过,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开了会倒车,又设立了一些封国,而封国也参照朝廷体制,设立了丞相,因此丞相一职极其泛滥。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使自己大权独揽,便想办法把行政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相国/丞相失去了宰相的殊荣。到了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丞相更是改名为大司徒,服役300多年后连名字都被剥夺了。相国的命好一点,在东汉末年由董卓担任后,威风过一阵子;而丞相,则要等到曹操掌权时才再次设立,而曹操自任丞相的举动,又使丞相鲤鱼跃龙门,一下子成为了宰相。
动荡的三国时期,丞相并不是一个常设的职位,比较稳定的丞相出现在蜀国,也因诸葛亮担任此职而广为人知。
西晋统一中国后,丞相很不幸地被遗忘了,权力掌握在尚书台手中,尚书台下属的吏部、三公、客曹等六部自不用说,九卿和地方官员也得听尚书台号令,因此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便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百官之长,即宰相。
丞相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在东晋初年和南北朝的北朝一小段时期“复活”过,不过影响力不大。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了又一个统一王朝——隋朝,伟大的隋文帝杨坚撇开了丞相,建立了非常巧妙而先进的三省制,即以尚书、门下、内史三个省(部门)为行政核心,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三省中,又以尚书省为核心中的核心(《隋书·百官志》记载有云:“尚书省,事无不总”),因此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名义上为尚书令,不过长期空缺)尚书左仆射,便成了宰相。
唐朝情况与隋朝类似,设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互相制衡,三省的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均为宰相,仍以尚书左仆射为首。房玄龄就担任过尚书左仆射二十余年,成为唐朝著名宰相。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朝政之清明,很大一个原因归功于权力的分散,从宰相之多就可以看出。而实际上,宰相还不止这三省长官,只要皇帝愿意,他可以让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也担任宰相,只要给后者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就可以。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听取大臣意见,坚决防止大臣专权,才开创了唐初一片盛世。
尚书省的仆射之下还设有左丞和右丞,看起来有点丞相的意思,但不是一个概念。丞相真正出现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改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于是丞相再次成为了宰相,统领百官。
经历乱世之后的宋朝,体制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很突出的一点是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专门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并配有副宰相“参知政事”,两者合称“宰执”。由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靠手中权力强行上台,特别担心宰相坐大、威胁自己,于是想方设法削弱宰相权力,比如设立副宰相用以制衡,又比如把宰相的军权分给枢密院、财政权分给三司等,使宰相地位大不如前,统领百官也成了空话。
丞相被北宋忘记,在南宋倒是体面地出现了——南宋第二任皇帝孝宗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丞相再次成为宰相。所以我们会看到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写道:“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他既是行政上的宰相,又是军事上的国防部长,如此反常的集权,自然是因为当时南宋正苦于抵抗蒙古人,国破家亡前夕,保命要紧,哪还顾得上那么多祖宗规矩。
元朝时,中书省是最核心的部门,连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也叫“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沿用至今。
明朝保留了中书省作为行政中枢,统领六部,左右丞相为最高长官,使丞相再次风光地成为了宰相。但是权力欲极强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拥有的巨大权力很不满,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由将其处死,并趁机废除了丞相一职,自己直接处理政务。自秦国开始存在了1600多年的丞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没有出现过。而皇帝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成功地把专制皇权推向了顶峰。
可是偌大的明王朝有数不尽的奏章和事务,朱元璋再勤政也忙不过来,于是他拉了几个官员协助自己,名为“四辅官”,这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
大名鼎鼎的明朝内阁,其实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建立起来的。内阁成员称为内阁大学士,起辅佐作用,所以又被称为辅臣,而排第一的,叫首辅,俨然有股宰相的意思。
可惜,老谋深算的朱棣不忘防着内阁,把过去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行政权放给六部,只有议政权给内阁。内阁和六部各司其职,所以内阁首辅,并不是真正的宰相。
但事情总是在变化的,内阁经过不断“耕耘”,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时期,夏言、严嵩等一帮内阁首辅地位之高,压得六部抬不起头来,总算是曲折地爬上了宰相的位置。
但是时代变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中闯入了一股新力量——太监,且凭借批红(代表皇帝同意,相当于决策权。不批,内阁的意见就是废纸)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使宰相黯然失色。所以明朝时,想要彻底把控朝政,需要宰相与太监合力,缺一不可。这样的默契组合有吗?有的,那便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清朝的官制非常复杂,权力大、地位高的机构陆续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责任内阁等,但由于皇权高度集中,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很难出现,所以也没必要细说了。
综上,丞相作为著名的最高行政长官,真正以“丞相”之名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与相国、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阁首辅等交替出现,成了宰相制度的具体载体。而宰相在与皇帝的合作和争斗中,起起伏伏,成了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猜你还喜欢
- 11-29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宰相一职,它与丞相究竟有何区别?
- 11-28 韩琦能官至宰相,为何说与他过人的见识是分不开的?
- 11-28 为何说韩琦是位老成持重的宰相?总能出来为皇帝分忧解难
- 11-28 韩琦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竟很好地诠释宰相肚里能撑船?
- 11-28 韩琦作为一名谏官,他凭什么能够一口气扳倒4位宰相?
- 11-28 原本博学多才的宰相丁谓,为什么被人斥为“奸邪之臣”?
- 11-27 朱元璋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对此如何改革?
- 11-26 伴食宰相顾名思义是指什么?《旧唐书·卢怀慎传》中如何记载?
- 11-26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有何区别?一个是官名,一个是制度
- 11-26 吕不韦是怎么死的?他怎么从一介商人成为了大秦丞相?
- 11-26 吕不韦:依靠他的智慧和眼光,最终爬上了丞相的位置
- 11-26 为何唐朝时期的宰相多达五百多位?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