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薄葬,背后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7浏览:39分类:历史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屋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魏晋南北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厚养薄葬的说法其实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在古代,特别是帝王之家,原先根本就不可能实行厚养薄葬,都是厚养厚葬,每位皇帝在死后也想风风光光的入土。但是在魏晋时期,薄葬的风气突然盛行,曹操就曾交代过自己死后葬礼一切从简,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曹操如此富有野心的人,竟然主动提出要薄葬。他的后代们也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定,而曹丕更是推动薄葬风气的第一位皇帝。其实厚养薄葬才是尽孝的最好方法,长辈活着的时候,能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比什么都来的实在。

  薄葬,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颇受推崇。战乱与动荡,别说遵循汉代丧葬之礼的隆重,很多时候人们甚至来不及为逝者准备丧服。但到了魏晋南北朝中晚期,厚葬的回潮之风又刮了回来。

  早期的薄葬之风盛行,还与人们追求死后永恒安宁有关。为避免丰厚陪葬品引来后人打扰,从曹操到晋初的帝王、官员士大夫们,都在积极提倡薄葬,引起社会响应。这里面要记住一个人,即开创魏晋南北朝薄葬先河之人——曹丕。

  选“瘠薄之地”,坟墓“不封不树”,也不随葬珍宝,是曹丕提倡的薄葬方式。曹丕不仅继承曹操薄葬思想,还在临死前颁布《遗令》《终令》。《遗令》《终令》奠定了皇室、上层社会薄葬与简葬之基石。

  与曹丕一样倡导薄葬,影响较大并身体力行的皇室中人,还有司马懿和司马师。此外,诸葛亮、王祥、杜预、皇甫谧、张融等大人物,也是积极倡导薄葬的代表人物。

  不过,“灵魂不死”的思想,终究将薄葬思想推离。社会短暂的安定,让当时相信“灵魂不死”的人们蠢蠢欲动。终于,在魏晋南北朝中晚期,他们在短暂的承平修整与财富积累后又掀起了厚葬浪潮。

  人们相信,不死的灵魂会进入“地下”另一个世界。那么多丰厚的陪葬品,会让官阶、地位、财富随之进入“地下世界”,能使逝者在“地下世界”继续享受荣耀与安乐。据《宋书》记载,魏晋南北朝中晚期各种形式的厚葬已成燎原态势。

  设灵座、供牌位,是人们祭祀亡灵必不可少的内容。祭祀时,人们在牌位前摆好饭,哀哀哭泣诚挚参拜。

  七天是祭奠仪式中的重要数字。这一时期的人相信,人有七魄,逝者每七天散一魄。到了七七四十九天,人的魂魄将散尽。由此,人们在逝者七天以后,会举行更为隆重的祭奠仪式。邀僧道,念经做道场,虔诚超度灵魂。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多种埋葬方式。有土葬、火葬,有树葬、水葬、崖葬,有岩洞葬、悬棺葬,彰显了这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特色。丧葬用棺通常选择木棺,石棺也有人使用,不过较为罕见。

  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发扬,影响着魏晋南北朝人的信仰。这种信仰也随之影响与之密切结合的丧葬文化。

  在社会动乱与文化交互的碰撞影响下,居丧违礼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丧违礼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一种出世行为。“居丧婚嫁、居丧仕宦、服制失当、奔丧与丧服变除”,此类居丧违礼现象时有出现。

  重内容强于重仪式,渐渐地,形成受人们认可并影响后人的新丧制度。可见,所谓“违礼”,并非真正违礼。居丧违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具一格的丧葬文化。在丧葬文化上,后世将之视为魏晋南北朝给予后世的重要贡献。

  特色与个性是魏晋南北朝挥之不去的烙印,这种烙印也深深镌刻进丧葬文化,镌刻进逝者葬礼。葬礼,诉说着魏晋南北朝人顺应时代又适应传统的个性生活。如今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葬礼,不只是道别,更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记录。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