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打关中为什么走函谷关潼关一道 通过河运不是更好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7浏览:48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攻打关中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与现代战争的高效快捷相比,古代战争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将军在规划行军路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大军行动的路线是否适合行军?是否方便后勤补给?部队在行军的时候是否容易遭到伏击或者是意外事件?能否保持阵型和队列?行军路线会不会太长?会对后勤造成多大的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古代战争中军事地理学的应用,无论是对于进攻方选择决战地点或行军还是对于防御方建设要塞堡垒,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古代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传递手段的情况下,兵贵神速就成了永不磨灭的真理,因为一支部队远离故土,进行作战的时候永远要比在国内接受训练以及负责边境安全的时候消耗的物资要多的多。只有一支部队迅速地向前推进,不予以敌人任何的反应时间,拿下战略目标并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就击溃敌军主力,才是军队最有效的使用方式。这样不仅减少了物资的消耗后勤压力,而且还能够以最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古代,尽管不同的部队行军速度不同,但是部队的行军速度普遍严重受到了落后的道路条件以及低效的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支吃不饱穿不暖的军队是不能有效向前推进的,只有保障了基本的后勤,军队才能向前。
我们在此以拜占庭帝国皇帝莫里斯的《战略》一书中的后勤补给速度为参考,根据估计如果地形平坦,一头骡子每小时可以行进5.2km,但是它仅仅能承担69公斤左右的负担,而一头牛则可以在理论上负担接近一吨重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军队中大量使用牛来承担运输任务可能是更为划算的。但是牛的行军速度较慢,每小时最多只有两公里左右,同时皇帝本人建议每天牛的行进距离不要超过32km,因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理论上会加速牛的死亡。同时更为崎岖的地形不仅会严重阻碍部队的行进,而且也会更容易导致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因此选择平坦的道路进行运输和行进是对于进攻方更为有利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古以来想要进入关中往往是走函谷关潼关一道,因为华北平原更容易运输。而即便是不走含谷关潼关也就是自东向西的路线,那也走的是以四川为根据地,依托汉中向北进攻关中平原,也就是说都是以平原向平原推进。那么在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为什么不通过河运来达到目的?我们都知道与陆地运输条件相比河运速度更快,运载量也更大。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河运本身是一个受到严重限制的运输方式。崎岖的河道、水深太浅、河流宽度不足等因素都会严重限制河流的运输能力,我们需要明确我国的地形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态势,也就是越往西海拔越高,而越往东则海拔越低。
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常识“水往低处流处”,水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动。因此我国的河流普遍流向是自西向东,最后汇入大海。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是无法彻底战胜自然的,仅凭人力纤夫的拉动和河流的自然力以及风力的情况下,船只是很难做到逆着河流的流向行动。因此在古代如果想要进攻关中凭借河流,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古代我们根本无法逆着黄河流向自下游向上游行动。同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得到了四川以后就可以顺流而下拿下荆州,但是从荆州却很难逆着河流向上拿下四川。
同时,自汉朝以来,关中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这就导致了黄河的河床抬高,严重影响了船只吃水,使得大型船只无法在黄河内行动,吃水过浅的船只很容易搁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体浑浊,越浑浊的水体就越不利于船只,尤其是木质船只的航行。
因此,如果使用水路进攻关中地区,那就是要求木质船只在失水很浅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这实际上是已经违反了自然科学的。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古代的战争中,有些士兵为什么被射一箭基本就死了?
- 11-30 在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出门远游都靠走路吗?
- 11-30 古代那些建大功立大业的名将,都是如何在军中立威的?
- 11-30 作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之一,女性与男性有怎样的区别?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