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大型战争都是百万规模 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还是假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6浏览:29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于中国古代战争规模,始终存在争论,有一些史书中记载的大型战争,很多人都认为是吹嘘,是不可能存在的。
比如说长平之战,根据史书记载,赵国应该发动兵力在45万人左右,而秦国发动的兵力不会低于50万,应该来说,这就是一场标准的百万规模级别的战争了。
但是大多数人都对这个数据产生质疑,尤其是秦军最后坑杀40万赵军,更是无法理解,怀疑的人大多表示,杀就杀了,还要“活埋”,不够费劲的。
实际上,这些人大多对文言文都读不懂,就敢质疑古代历史,也是没谁了。
其实,在《史记》中压根就不是“坑杀”。《史记》中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秦悉坑之”,并不一定就是活埋,可能是杀了之后,扔到坑里面,后人说“坑杀”,应该是两个字,杀是杀,扔坑是扔坑。
不论是方式如何,长平之战,秦赵参战规模达百万级别是肯定的。
质疑长平之战的人,大多会按照战国时期的人口基数,与后世人口基数做比对,比如明清时期上亿人口规模,发动战争规模不过20万,这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司马迁是在扯淡?
拿明清战争来举例,萨尔浒之战时,明朝调动11万大军,后金集结6万大军;松锦大战,明朝调动13万大军,清军集结5万。可以说,两场战役规模都不超过20万,我们就把明清时期的人口基数定在1亿。
战国时期的人口三千万,那么一场战争的规模就应该在7万左右,而秦赵只能占据七国的七分之二,所以,长平之战的战争规模只有两万人?
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真正决定战争规模的,并非人口基数,拿人口基数来衡量战争规模是最不科学的事情。
总体来说,人口基数越大,战争规模可能越大,只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是这并非呈强相关性。
真正能够决定战争规模的其实是政府对老百姓的调动能力,以及战争职业化形式下的人数统计方法。
首先来说一个政府或者政权对老百姓的调动能力。
大多数同学都以为,越是靠后的朝代,越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政权越能充分的调动老百姓。
这是一个误区,虽然说越是靠后的王朝,中央集权和皇权都是高度集中的,但是政令下达,其实是要费好几番波折的,皇帝想要把政令下达到普通民众手里,更是不可能。
因为越是靠后大一统的中央王朝,管辖的人口越多,想要统治上亿人口,必须依靠大量的地主官僚阶级。
但是在战国时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七雄中一个国家只有三四百万人口,政府动员老百姓的能力是杠杠的。
战国时期,应该是较少数的全民皆兵的时代,只要男性达到法定年龄段后,就必须参军,这是很多后代王朝统治者所不敢想象的。
除了统辖的人口少,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国时期实则是土地私有制的开端,在前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的感召下,政府可以将大量的土地分给农民。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会有免费的土地,想要获得土地,代价就是要义务参军,听从政府的号召。
为什么战国时期,只要经过变法的国家就可以成为战国七雄,并且战斗力瞬间爆表?自然是在各种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后,得以调动农民参加战争的积极性!
例如秦国商鞅变法的核心,其实就是将土地私有制与军功爵制捆绑,一个人想要获得土地必须要义务去打仗,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社会地位,只能是在战场上杀更多的人。
都说秦军是虎狼之师,那是因为对土地爱的深沉!
长平之战最关键的时候,秦昭襄王为了切断赵国援军支援,直接下令征调全国15岁以上青壮年开赴长平,这是后世王朝所做不到的,因为越是后世王朝,特权阶级越多,为了免税,有的老百姓把土地挂到特权阶级名下,所以,各朝各代连老百姓人数都统计不上去。
而秦国时期的什五制度,是直接把每一位都统计的明明白白的。
所以说,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庞大,双方动辄调动四五十万,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长平之战规模破百万应该没什么问题。
当然,古代后期战争记载人数越来越少,也并不完全是政府动员能力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战争职业化形式下的人数统计方法不同。
前面说到,战国时期采取的类似全民皆兵的兵制,只要被动员起来的人,都算是参战人数。
但是古代打仗真正拿武器的人并不见得多,人数最多的其实是运粮的,沈括曾经在《梦溪笔谈》算过一笔军事账,大概就是前方一个人打仗,后方要有三个人在运粮。
这一类的民夫,在战国时期也许算兵,但是在后期越来越职业化的战争中,应该是不算作兵的。
封建王朝时期的兵制,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府兵制,在建册时候是兵籍的,政府给你分一块地,然后你家世世代代就是军人了,这是一种寓兵于农的措施。
另外一种是募兵制,在打仗的时候,专门招募身材魁梧的,感觉很能打的人来当兵,这种兵制可以看作是职业雇佣兵,打架自然更专业。
比如戚家军,甚至拥有近代排班作战的阵型,一个十几个人的组织中,有拿火铳的,有拿盾牌的,有长枪的,有短刀的,打起架来十分专业。
不管是哪种兵制,都不像战国时期那么随便,而是有着分工配合的,但是却都将民夫一类的士兵排除在统计之外。
也就是说,在前面列举的明清战争中,前面打仗的可能只有不足二十万,但是后方参与后勤的人,可能不下六十万。
再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农民起义的战争规模,其实也挺大的,明清时期的李自成起义,或者太平天国运动,动辄号召四五十万人,其实是把民夫、家属甚至百姓都算在里面了。
李自成在与明廷的决战中,最擅长的就是把老百姓当作炮灰,放在方阵的前方,所以农民军往往都是规模特别大,但是却打不过少于农民军几倍的明军或者清军,道理就在这了。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肯定是有超过上百万规模的战争,只不过这种战争打起来很水,并不专业,到后期,大家也都明白,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最好的印证就是前秦苻坚率八十万乌合之众,还没与东晋对手,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溃逃的时候发生大规模踩踏事件。
猜你还喜欢
- 11-30 古代官员没有明确的退休年龄,但为何退休后要回老家?
- 11-30 要知道古代是没电没网的,古人在夜晚真就日落而息吗?
- 11-30 古代利用护城河来拖缓敌军进攻,那么护城河里会有鱼吗?
- 11-30 潼关作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它在古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 11-30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 11-30 在古代历朝历代中,有明文法律规定驸马不可以纳妾吗?
- 11-30 古代语言有着丰富的含义,古人互相见面时如何称呼对方?
- 11-30 古代假期长短的变化,与朝廷对社会的管控有何关系?
- 11-30 在古代的战争中,有些士兵为什么被射一箭基本就死了?
- 11-30 在发展比较落后的古代,古人出门远游都靠走路吗?
- 11-30 古代那些建大功立大业的名将,都是如何在军中立威的?
- 11-30 作揖作为中国古代礼仪之一,女性与男性有怎样的区别?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