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清朝大内侍卫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禁忌不能触犯?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6浏览:32分类:历史

  大家好,说起清朝侍卫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江湖之上那些豪情万千的草根英雄英姿飒爽引人羡慕,除开这些广为人知的人物,那居于庙堂之上的大内侍卫因其隐秘的存在也不由引人探索其中的故事。

  然而关于大内侍卫可供考据的文本不多,只能通过一些曾经当过侍卫的人写下的文章和一些历史的记载才逐渐勾勒出那大内侍卫的轮廓。

  粉身碎骨护帝皇,夙兴夜寐守深宫

  大内侍卫的前身早在出现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此时他的身边尽是血性勇士,也并无侍卫一说。

  清朝历史上第一个留名的侍卫则是是努尔哈赤的仆人。凭借着武艺高强,守候在努尔哈奇身边,几次救他于危难之间。好景不长,随着清太祖征战四方的依旧逃不过马革裹尸的命运。

  这也是早期侍卫的命运,每逢战斗,不仅要保护主人,还要上阵厮杀。

  随着努尔哈赤开疆拓土,慕名而来的勇士纷至沓来,其中就包括他的族人,还有附属部落首领的兄弟子侄,这些人的身份注定不可能成为上阵杀敌的死士,因此成为他的贴身侍卫,大内侍卫的雏形就此形成。

  而侍卫制度的真正成形,归功于皇太极。1636年,皇太极继位,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开始在宫中设立专门统领和管理侍卫的职位——“内大臣”,随时应差御前,大多数侍卫都来自皇太极直接控制的镶黄、正黄、正蓝三旗子弟。

  皇太极逝世后,权倾一时的多尔衮,将正蓝旗替换成了其余六旗之中的正白旗,并称为“上三旗”。 由此正式确立了“三旗侍卫”一说,而大内侍卫皆出自“上三旗”之中。

  按照当值地点的不同,清代侍卫可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与三旗侍卫,他们在不同的地点保证帝王、三宫六院及紫禁城的安全。

  可以说,宫廷守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王室的安全,这就是为何清初的侍卫选拔非常严格。除此之外,大内侍卫所做之事也是极为辛苦。

  侍卫平时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为宫内值宿。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上三旗侍卫分为六班,按所管地区分头巡视,确保无事后,内宫各门上锁,钥匙由景运门司轮长锍、统一保管。之后,侍卫协同护军在外朝各门分班值宿。

  内廷侍卫及护军等还设有传筹之制。走筹次数分为“内五”与“外八”。内以大内侍卫为主,内起景运门,内止要绕回到景运门。外为参领率护军,外则起至东华门。内、外分正逆阴阳方向,内依五行为阳,顺日晷走向,外循八卦为阴,逆日晷走向。如此反复五次,井然有序,风雨无阻。

  六个时辰后,收回筹棒。执事再归白日,夜长时早接替班;夜短时,再挤出一班轮休。除宫内值宿外,清帝在京及在外省举行各项活动,侍卫均需随同前往,如天坛祭天、热河木兰秋猎、盛京谒陵等,无一例外。

  纵观清代,侍卫一途是勋贵子弟飞黄腾达的终南捷径,对满蒙子弟尤其如此。

  清代位极人臣、权倾一时的名臣大都出身侍卫,如康熙朝的明珠、索额图,雍正朝的鄂尔泰隆科多,乾隆朝的和珅傅恒、福康安昆仲等。

  为使英勇永留存,条条禁令箍其身

  然而,随着清朝的发展,繁荣至没落的过程中,侍卫的素质与前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满族人进入关口前,这些卫兵英勇善战,但进入关口后,由于长期与游牧业隔绝,同时,统治者还给予“上三旗”许多特权。

  八旗子弟开始无所事事,不仅不善马术、不精箭术,而且变得越来越傲慢、奢侈、浮夸,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导致人才匮乏,包括乾隆时期的乾隆帝。

  在乾隆五十年,乾隆帝即指出:“近来在京文武大臣及外任大臣、官员子弟,多有在馆行走……不愿挑取侍卫、拜唐阿者甚多,是以挑取侍卫、拜唐阿时,不能得人。”

  嘉、道以后,盛世不复,清廷政治日趋腐败。世风日下,清初八旗侍卫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已丧失殆尽。满洲贵胄子弟贪图安逸、玩世不恭,不愿再充任艰苦的侍卫之职,纪律涣散,乃至玩忽职守。

  有的宫门侍卫站岗时,竟然不带配刀,待大臣巡查时,方匆忙挂上,敷衍塞责。对于人才匮乏造成的情况,嘉庆曾试图改正;“当今大患,惟在因循怠玩;虽经再三告诫,舌敝笔秃,不足以动诸臣之听。”

  尽管当时的统治者也看到了人才的匮乏,但是由于八旗子弟长期享有特权,各种弊端根深蒂固,各方盘根错节,任是嘉庆皇帝也无法撼动这“庞然大物”,只能无能为力抱怨道“朕唯返躬修身耳”。

  嘉庆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陈德行刺案。当陈德持刀直奔嘉庆帝时,周围侍卫足足百余人竟被吓得目瞪口呆,茫然不知所措,多亏有御前侍卫丹巴多尔济等六人上前奋力将陈德擒获,嘉庆帝幸免于难。此事已然充分暴露了清官警卫制度的涣散及侍卫的低能。

  嘉庆十八年八月天理教义军百余人攻入皇宫时,宫内一片混乱,侍卫们手足无措,犹如惊弓之鸟,国公永玉、护军统领石瑞龄等人却是帮皇帝后妃们备车,准备逃离皇宫。

  可见,清代警卫制度管理之混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为了制止这般混乱无比的警卫制度,迫不得已,只能开始实行种种苛刻的禁忌。据一名退休的晚清大内侍卫的人所说,有五条禁忌死都不能违反。

  第一条便是杜绝口臭。因平日会遇有吾皇万岁、太后娘娘招呼随扈,行执事时必然会与之交谈,因此嘴臭被严令禁止。

  为了确保这些侍卫不会有嘴臭,值班大臣每隔一天便会发给他们“糖”吃。糖含嘴里里香气扑鼻,沁肺舒气,一时间便满处芳香无比。

  第二个不得打呼噜。 无论是谁,都不得打呼噜,若是在睡觉时打呼噜的,都会被调至其他门户,或由内务府发其一片竹板,在睡觉时含至口中一半,来防止打呼噜。除此之外,大内侍卫还讲究睡觉需头要冲北,脚需对南。

  第三条是非礼勿视,且要随扈帝、后,寸步不离。宫中规矩,不经允许,绝不可直视圣上,遇意外需要不惜身躯前来护驾。除此之外,不可秽淫乱宫,凡遇嫔妃等王亲女流之辈,不经呼唤不可定目而视。

  第四条是随时警惕。需要体态端正,抬头挺胸,目如虎视,摄于前上方,视面前若无人,视人若假想敌。还要不卑亢,只识人面,分准着装,眼观六路八方,御前侍卫更是要每刻手不离刀柄,以备不虞,侧身待人随时应战,即可擒拿。倘若一时放过不熟之人进入内门,其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第五条要财不乱看。需要做到内廷到处,御宝御物,奇珍异宝,须“见若未见”,凡盗物者,则一概驱逐。

  除了以上的五条禁忌之外,还有几项虽不致命,但依旧重要的条规:不可敞胸露怀、露腋、露足及暴露下身、衣着不检点;要武功须勤练,武功若疏于操练,一旦遭人比武,必将颜面大失;不可借出入宫,为他人携带“犯忤”之物,尤其宫女、太监、苏拉等人物事。

  虽然这些晚清的侍卫制度已经算是形同虚设,但真正享乐的还是那些出自名门的“上三旗”,仍有不少衰落家族为了争取成为大内侍卫,谨遵执法,不敢懒惰。

  可是八旗子弟日益骄奢,追求享受,总不乏寒门子弟与这些人物同流合污。日积月累下,这些名誉一时的大内侍卫逐渐被酒肉掏空了身体,武功也不复当年勇武,皇宫内频频有外贼入侵,也是望尘莫及。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帝制的取消,清朝正式宣告结束,这群大内侍卫也从历史舞台彻底消失了。

  大内侍卫虽不易,骄奢淫逸不可行

  当我回首,那威风凛凛,踌躇满志的大内侍卫形象,至此已是荡然无存,而他们由盛转衰的经历正是大清国的缩影。

  我想,一开始的清代侍卫是清王朝为了维护皇帝及三宫六院、皇城的安全而设立的,进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但通过那些侍卫子孙的亲笔描述不难看出,清代中后期的侍卫,生活在日渐奢靡浮华、腐败不堪的政治群体中。

  鉴于贫富差距和等级制度造成的地位差异,他们变得漠不关心自己的职责,一心追求自己的利益。不仅如此,他们还染上了八旗子弟,变得精于世故,追名逐利,完全不复清初八旗子弟那种英勇、矫健的品质。由这样的侍卫来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安全,已然是痴人说梦。

  侍卫制度对于清朝来说究竟是利是弊,实在难以言明,但日渐腐败的清朝无疑是对侍卫制度有着致命性的打击。

  哪怕设立了再多苛刻的禁令,若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其中的问题,始终是于事无补。因此,如今的我们应当汲取其中的教训,“斩草要除根”,不可任由肆意横生,否则只会换得一片狼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