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贵族为什么要带佩剑 除了防身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6浏览:37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佩剑之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东周时期青铜兵器制造技术的大发展,出现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个时间段,在铸剑术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东周青铜兵器制造技术的一系列成就,大多产生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它们几乎在铜剑制作中都有应用,而且往往是在铜剑上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

  一、春秋晚期铸剑术,为何达到集大成的阶段?

  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社会在动荡中前进,文化在变革中飞跃。青铜兵器制造技术的大发展,既因为技术自身的内在逻辑,也与这个时代的特点息息相关。当我们对这个时代军事技术的各个主要方面都进行了回顾之后,对这一点就能够看得更清楚了。

  这个时代超卓的铸剑术,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总体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精进。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中国古剑历经长期演变,在这个时期臻于成熟。由短剑发展出了长剑,格斗效能得到提高。同时,发端于春秋晚期的作战方式的变化:步战的复兴和骑战的兴起,使得适合步骑兵战斗需要的短兵器剑,迅速成为大量装备军队的主要格斗兵器。剑作为实战武器的地位空前提高,进一步推动了铸剑术的发展。

  其二,早在西周时期,贵族阶层中就已经形成了佩剑的风气。中原地区发现的早期铜短例,绝大多数出自贵族的大墓,试举一些突出的例子: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初期贵族墓中出有扁茎柳叶形铜短剑,同墓还出土了带有“匽(燕)候”铭文的铜盾饰;河南洛阳庞家沟西周初期贵族基中出土两件扁茎叶形铜短剑,剑身均有“丰伯”的刻铭;陕西宝鸡茹家庄、竹圆沟西周早中期弓鱼国贵族墓地出土多件扁茎柳叶形铜短剑,伴出铜礼器上常有“弓鱼伯”之铭;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初期潶伯墓出土两件扇茎柳叶形短剑……

  二、贵族带剑风气的兴起

  贵族带剑,除防身卫体外,更突出的是其佩饰意义:

  他们不仅以带剑来体现尚武的精神,更以带剑来显示威仪,以珍美的剑器来标示富贵,故而竞相追逐精良华美的宝剑。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晚期虢国大中出土的铜茎玉柄铁短剑,是现知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以当时极为珍军的金属制剑,且以中国古人最为看重的宝石——玉来装饰,而这把剑又是虢国国君的随身佩器。凡此,都体现了上述的风尚。

  东周时期,贵族带剑好剑之风愈益滋盛。《老子》称贵族“服文彩,带利剑”(第五十三章)。《吕氏春秋侈乐》谓:“世之人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楚辞·涉江》描述贵人装束为“带长铗(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高冠长剑的贵族形象,在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帛画上也能看到。

  由于贵族带剑之风极盛,故带剑在贵族中又被视为成年的重要标志,与成年加冠具有相似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当记叙秦王政成年亲改时,即用“己酉,王冠,带剑”六个字来表示。

  三、春秋时期,有关佩剑的小故事

  春秋时期,因贵族的追求宝剑竟在虞国引发了一场政治动乱。《左传桓公十年》记:虞国的国君性贪婪,其弟虞叔有美玉,虞公就向他索求。虞叔起初不给,转而想:谚语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何必以此招祸呢?于是将玉献给了虞公。不久,虞公又向虞叔索取宝剑。虞叔想,如此贪得无厌,必将危及我,便兴兵讨伐虞公,将其驱逐出国。

  而在春秋晚期,由于贵族的追求宝剑又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吴国的王弟季札出使齐、鲁、晋诸国,当他北上途经徐国时,徐君非常喜欢他的佩剑,而口中不好意思说。季札内心知道,但由于要出使上国,不能少了佩剑,故未将剑给徐君。后来,季札完成使命返国,再次路过徐国,这时徐君已死,季札便解下佩剑,将它挂到了徐君旁的树上。随从说:徐君已死,你又把剑送给呢?季札答:不然。当初我内心默许了徐君,岂能因他故去而违背自己的心愿!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的客卿李斯则以秦王“服太阿之剑”为例,劝谏嬴政要像追求宝物那样广纳天下贤士。

  小结:

  王公贵族的这种风尚和取向,极大地促进了铸剑术的发展。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匠师们精益求精,在工艺方法上不断求索,因而硕果累累。这方面的因素对铸剑术的精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种精进主要见之于剑,而不是戈和矛,恐怕只能由此求得解释。古代武器技术的总体发展,必须从军事和技术的时代大势上把握,但一些具体的进步,往社也有其微妙的因由。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