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唐朝科举到底有多难 除考试成绩外还有考量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6浏览:47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唐朝做官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如果你是唐朝子弟,科举容易吗?

  科举制在唐朝逐渐完善,大量人才经由科举入朝为官,为后世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大唐新语》中就曾记录过武则天时期的科举盛况:“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由此唐朝科举制的盛况。但即使如此,在唐朝中举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大唐前后近三百年,进士开科264次,但总录取人数不到七千。即使是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中举的人数仅比贞观年间多一倍而已。由此可见当时科举之难不亚于如今的高考。其实唐朝“高考”这样难,和当时的选拔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科举画像

  与唐朝的考试项目有关

  唐朝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而常科则是每年固定举行的,有50多种考试项目。此外,武则天时期,除了文举之外还增设了武举。尽管考试的科目如此之多,但是录取率十分的低。常科中秀才科最难考,唐太宗时期就出现过一个秀才也没有的情况。后来唐朝时期秀才科就曾被废弃过。

  唐朝考试的项目多,考试的范围也广,从经文到时事政治,从历史法律到民生,从文学到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还考道家。并不像明清时期只考八股文,内容只从四书五经中出。唐朝学子要学习的内容十分的广泛,自然考试的难度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梁朝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常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杜甫曾过说“《文选》烂,秀才半”。

  杜甫画像

  除考试成绩外还有考量

  考官的评价。在科举考试前后,考生是要递“投名状”的。考官对一个考生的喜好可以说决定了考生这次考试的命运。著名的《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去打探考官的喜好。武则天时期增设过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来考量考生。

  诗的好坏。有人曾说唐代是以诗来选官的。这话其实不也全错。唐太宗时期仅仅考默写和策论,唐高宗李治认为这样选拔过于死板,无法真正的考量出一个考生的实力,故增加考诗文这一方式。如果一个考生不过,其他都考的好也没有办法考中。

  出身。虽说,唐朝考试世人皆可报名,但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士、农、工、商。士和农这两个阶层最受欢迎。商人则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还有吏(衙门里的办事员、警察、执行刑罚的人等)、和尚、道士,加上犯过罪被流放的人这些人皆不可参加科举。

  外貌。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学,如果品貌过于丑陋,则不能录用。其次选人还有四个标准:一看人的体格相貌;二听人的语言对答;三看人字写得如何;四看人文章是否通顺。另外还要看人的品格,如果德行不过关,四个标准符合也不行。

  白居易画像

  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

  推荐人的身份直接影响考试结果。当时考生流行一种“行卷”的探路方式。所谓“行卷”就是考生将自己的文章进行编辑整理选出得意的代表作,向京师的权贵推荐,权贵再向主考官推荐,这样考生就更容易考中。白居易就曾受到过“行卷”的好处。但往往根据的权贵身份就定了考生的名次。据传,王维就曾为了考的第一名,扮作伶人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推荐自己的作品。太平公主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后立刻找到主考官,将原先定好的张九皋改为王维。这一举措足以看出科举考试出现的弊端。

  王维画像

  举荐制度的局限性。当时的考生参加考试是需要由当地的官员进行举荐的,这就导致了人才的遗漏。地方官员举荐考生考试,如果被举荐的考生们一个都没有中,官员就会受到惩罚,导致能被举荐的考生人数大幅减少。尽管后来武则天时期允许自荐,避免有才能的人遗漏。但这样的举荐制度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

  武则天画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唐朝参加科举,其困难程度更甚于如今的高考。而且由于唐朝的科举制度不完善,导致寒门学子要通过科举入朝更是难上加难。但受当时科举制的影响,唐朝的文化进入了“黄金时代”。很多的文人墨客脱颖而出,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