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新郎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新郎和太监之间有什么联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6浏览:30分类:历史

  你真的了解古代新郎意思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新郎”是我们对新婚男子的称呼,那么这个称呼从何而来?这就鲜为人知了。说起这个称呼,就要追溯到秦汉时代了。在当时,“新郎”是一种宦官的名称,有人就要问了,难道“新郎”是太监的别称?

  在那个时代,宦官并不是我们后来所指的太监,它只是一种学习为官的方式。秦汉时代,华夏大地上战争的硝烟刚刚息止,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为了巩固帝国的统一,也为了选拔能为朝廷任用的人才,诞生了官僚制度,构建了地方到中央,这样一个流通的公务员选拔渠道。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选拔制度的前身便是战国时的一种特别的官员学习与选拔机制,这种机制就叫“宦”。

  《礼记》上说“宦学事师”就是学习做官,走上官僚之路的这个过程。不管是今天还是古代,做官不仅仅是一个铁饭碗,更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很多贫寒子弟的出路,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挤破了头,想吃这碗饭。不过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是没有工资的,不仅没工资,你还得向你的学习对象交学费,你为官之路的初期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低阶公务员——吏,而做的准备。

  如果你觉得上面所说的“以吏为师”太低级,那你还可以跟着皇帝学习,跟着皇帝学习的人就叫宦官。平日里为皇帝传递文书,跑跑腿,有机会还可以出使,皇帝开心了,就会给你一定的赏赐。走到这一步,就类似于实习公务员了,上级对这些人的管理,也会参照正式公务员的管理,所谓“比多少石”,“石”是工资单位,“比”就是参照的意思,比如参照工资三千块那个家伙进行管理。这些实习公务员,在这种特殊的学习时期,他们的身份就被称为“郎”。

  我们知道古代的宫廷建筑,有回廊、长廊等等的廊,在这些廊下,会值守着许多执戟侍卫,所谓“郎”就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皇帝的私人护卫,一边保护皇帝的安危,一边学习如何为官,每日近距离观摩君臣会晤,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渐渐成长,懂得一些为官的方法。

  这些人从皇帝的私人护卫中选拔而出,与普通公务员比起来,他们与皇帝的关系更为亲密,身份更为特殊,往往能察觉到皇帝身边一些细微的风吹草动,聪明点的应该能探听到一些机密。也许,这就是宦官后来演变为太监的原因之一,而太监为何在某个节点权倾朝野,也是因为他们与皇帝的这种亲密来往能获得更多消息。

  那么,这种似是而非的公务员是如何选拔的呢?

  第一种,就是贵族特权。放在现在来说,就是拼爹,拼家族势力。为汉代初期立下不少功劳的张良,他的儿子就拥有这样的优先权,在皇宫中做一名实习公务员。

  第二种,叫做赀选。上一种方法拼爹,这一种方法拼资产。简单来说,为官本无缘,全靠你砸钱。你想啊,皇帝贵为天子,可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接近的,在皇帝身边工作的一种叫做常侍郎的郎,至少要有500万家产,才有入围常侍郎的资格。拥有如此雄厚资产的人呢,非富即贵,背景也相对干净。再者说,这种选拔方式,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你实习期间的一切开支,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马匹剑器,都需要自己购置。如果你没有雄厚的家底,搞不好就会破产。

  第三种,就是我们最常说道的门荫。如果你的父亲或者兄长,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你就能获得入选资格。看来在古代,官员子弟如果横着走路,也是有底气有原因的。在这种风气下,少不了生出一些跋扈子弟。

  以上三种看似都不太公平,对底层百姓来说,太不友好了。如果再遇上一个上梁正而下梁歪的例子,就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了。当时有一个公主,就想把自己的儿子放在宫里做个郎官,皇帝不同意了,他说我可以赏赐你钱财,但如果给你开后门呢,相当于剥夺了寒门子弟的机会。

  所以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搞了一种创新模式——“孝廉郎”。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既要孝顺又要廉洁,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要求极高。这种模式在地方的百姓中进行选拔,由老百姓推举,有点像现在社区搞的评选道德模范一类的活动。被推举出来的道德模范,就可以直接去中央当宿卫官。

  “孝廉郎”相当于给地方上的贫寒读书人一个机会和途径。当然这种模式也是限制人数,优中选优的。朝廷就规定,面积大的大郡每年两个名额,面积小的小郡每年一个名额,再小一些的边郡每两年一个名额。就像我们现在考公务员,每个市几个名额,每个县又是几个名额。由此可见,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与模式,古来有之,只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再改革再规范。

  有了“孝廉郎”这种模式之后,大家都争相做道德模范,克己修身。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想做官,就必须学儒学,而儒学里面说:“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也就是说,你的能力与才华能够担得起这个职位,你的行为能得到老百姓认可,你的德行能让君主满意,拥有了以上条件,你就可以去中央上任了。所以,我们所说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两汉时代。

  例如,有的人自己吃着野菜,走上百里的路,背着几十斤大米回去孝敬父母;有的家庭兄弟多,每个兄弟轮流伺候父母一日,后来觉得不行,改为每个兄弟伺候一餐;还有不顾性命虎口救父的;更有为了全心全意孝敬老母亲,挖坑埋自己孩子的。看来大家为了获得父老乡亲的认可与赞誉,也不容易啊,可谓是“花样百出”、“不择手段”。

  在长诗《陌上桑》中,说到过为官经历:“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说这人十五岁是府中小吏,五年后升任大夫,再十年就去了中央做郎官,十年后又出来做了太守,为官之路也算是平顺。从容貌来看,应该是个帅哥,经过了几十年官场熏陶,连走路姿势都是一板一眼的,都是官家姿态了。

  从诗中的描绘我们可以一窥秦汉时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可以料想见,那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一步步走到中央,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在地方挖掘人才,在中央进行选举,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力,又获得地方的民心,实在是两全其美之策。而这套选拔机制其中的一些精髓,我们也沿用至今,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那么,郎官做到头又是如何呢?被选拔为郎官的这些人,自然是仕途平坦。他们每三年可以升迁一次,最低级为郎中,然后晋升为侍郎,再往上是中郎。“上应列宿,出宰百里。”即使说这些郎将来可以当个部长,像星星一样耀眼,或者在地方上做个县令之类的,管辖一百里土地。总之,前程似锦。

  综上所述,“新郎”在古代指的就是刚刚成为宦官的新人,它的历史就源于此处。现在大家把丈夫叫做“新郎”是一种美好寓意,期许他以这种身份开启新生活的时候,前程坦荡而顺利。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