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人为什么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度 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5浏览:32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嫡长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公羊传·春王正月》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通俗来说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即正妻所生长子有权继承所有财产,即使嫡次子或庶子比他贤能,也只能将一切给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在西周宗法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封建时代,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他是晋武帝司马炎和皇后的嫡子,虽然是嫡次子,但嫡长子司马轨两岁早夭,所以只能让智力低下的司马衷继承皇位,导致司马衷沦为悲惨的傀儡帝王。

  又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宁可传位给嫡长子所生的长孙朱允炆,也不愿传位给儿子朱棣;明成祖舍弃屡立战功的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都是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缘故。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嫡次子或者庶子们无论如何贤能,只要是与嫡长子争夺来的皇位,都容易招致非议,例如朱棣和李世民。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为世人沿用千百年,也有着它自身的时代适应性,和封建时代的社会特征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首先就是因为中国古代遵从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家族财产的分配会变得混乱不堪。在家产面前谁都不会愿意退让,但如果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只能老老实实按制度分配,可以有效避免家族封地和财产实力因后代的分割而逐渐变弱,也减少了大家族分崩离析的风险。

  《大明令》中就有明文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也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贤能”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比较缥缈的东西,具有主观性而且有不同标准,很难做到所有人都信服;“嫡长”则不同,它是个完完全全的硬性规定,不容易生出更多的枝节,也有利于财产、家业甚至皇位更加稳固地传承下去。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会由于家主(皇帝)的喜恶而改变,或者由于生母受宠的程度而变化。比如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一个儿子,即使嫡长子身死,他也并不是接下来的顺位继承人,可是因为汉武帝喜爱他,最终还是选择立其为太子,以至于刘弗陵8岁就即位当上了皇帝。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手足相残的局面,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太子胤礽为嫡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即使被废,康熙也忍不住给他第二次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当太子再无希望争储以后,其他皇子们就开始了残酷的争斗,最终导致手足相残的结局。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