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清朝时北方的百姓生活不宽裕,为何反而整天游手好闲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5浏览:38分类:历史

  1738年,两江总督那苏图经过安徽凤阳、庐州等地时,发现沿途土地虽很广阔,却不肥沃。那大人动了心思,下轿直接奔到地里仔细察看,发现麦子、豆类等庄稼一概萎靡不振。

  庄稼不好,责任肯定在人,那苏图把目光转向当地百姓。一番考察后,那大人发现“男妇半习嬉游,不事工作”。原来,老百姓根本没尽心尽力在地里干农活,而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嬉游”一类的寻欢作乐上了。而且,这竟然是江北地区的一大传统,“凤、庐、颍、泗等府州为尤甚”。

  但是,本地老百姓生活并不宽裕,也没人东跑西颠忙着做生意,那为什么不专心种地呢?

  原因竟然是“该处地土广阔”—土地太多!既然家家户户都有用不完的土地,于是扬手撒种,坐待收割,老百姓打心眼里就没琢磨过怎样开展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像灌溉水利、修筑堤坝、春夏耕耘、储粪施肥一类的事从来没人操心,以致民间有了“望天收”的俗谚。

  那苏图把所见所闻向乾隆详细汇报,称江北一带之所以收成不好,症结不在土地,而在人。其实,那大人不知道,他的发现并不新奇,此前已经有人向乾隆讲过类似的话,只不过地点不在安徽,而在河南。

  1737年,河南巡抚尹会向乾隆奏报称,同样种一亩地,北方的收成以斗计,南方的收成却以石计(1石=10斗)。考虑到环境的不同,存在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但差距也不应如此之大。尹大人深入挖掘,发现根源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南方人聪明、勤快且土地肥沃,而在于南方地窄人稠、土地资源严重紧缺。

  在南方,一个人所耕种的田地通常只有十多亩,最多不过20亩,于是“力聚而功专”。人人都花费心思琢磨怎么精耕细作,把这一块地伺候得无比周到,所以收获颇丰。至于北方,“地土辽阔,农民惟图广种”,一个人种的地能达到七八十亩,甚至一百多亩,“多种则多收”,反正土地有的是,种上了就不算浪费,种上了就能打点粮食。有了这种想法,人的精力就会自动瓦解,不能够精心耕种,最终反倒收获极为有限。

  如此,不需要太费脑筋,就能找到解决“望天收”的办法。比如,来个釜底抽薪,推行人均耕种土地不得超过20亩的政策,打破土地占有过度的局面,彻底消除人们“望天收”的物质基础和心理依赖。这样一来,人人都会主动地投入到精耕细作的大军中去,完全不需要设置一堆相关部门成天忙着催、查、办。至于省下来的土地,种树或养猪,干什么不挣钱呢?

  300年前的两则故事放在今天仍有意义,因为一些占尽资源的群体始终或明或暗地对“望天收”不离不弃。以之考量官场,譬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之状依然存在,这能带来什么好处呢?只有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所以,占用资源太多并非好事,多花些心思在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上,比拥有甚至霸占更多资源更能带来好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