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错立中宫之谜,真相究竟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5浏览:34分类: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嘉庆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嘉庆错立皇后和太子这个故事吗?
嘉庆皇帝名字叫颙琰,是乾隆帝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他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36岁时继承帝位,在位25年, 61岁去世。
对于嘉庆皇帝,史学家的评论基本一致,他就是一位平庸天子。他上承“康乾盛世”,下启“道咸衰世”,是一位使清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过渡帝王。
嘉庆帝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帝王呢?
资料中这样记载:“上生而神灵,天表奇伟,隆准丰颐,举止凝重。”(《清仁宗实录》)这是描述嘉庆帝的外表形象,说他身材魁梧,高鼻梁,丰满的脸,有威仪,举止庄重。他的老师朱珪更是夸他:“我皇上生知睿圣,好学敏求,诵读则过目不忘。”(《味余书室全集》)这是在夸赞嘉庆帝聪颖过人,尤其是记忆力好。也正因为如此,嘉庆帝去世,道光帝即位,按照惯例,要给他上谥号。道光帝经过反复权衡,给他的父皇上了“睿皇帝”这样的一个谥号。睿,明智、英明之意。就是说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帝王。
但是,嘉庆帝是一位很有自知之明的帝王,尽管别人把他夸得天花乱坠,他自己还是很清醒的。嘉庆帝认为自己 “悟性迟钝,乙酉年入学,从觉罗奉宽先生读书”(《清仁宗御制文初集》)。之后,他再次强调:“予赋性鲁钝,赖二先生切磋琢磨之功,十有余年,略开茅塞”(《国朝宫史续编》)。作为一代帝王,嘉庆帝的这一番话,是自谦吗?他三番五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也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我认为嘉庆帝对自己的认识不是谦虚,他确实是一个“悟性迟钝”之人。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嘉庆帝这样一位平庸天子,在他的后宫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耐人寻味的事情?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嘉庆帝在选立皇太子与册立中宫皇后这两件重大事情上面,还真是犯了大错,险些酿成大祸。
立太子和立皇后之间有矛盾吗?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册立呢?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对矛盾,必须做出选择,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因为旻宁并非皇后钮祜禄氏亲生,如果嘉庆帝册立旻宁为太子,再册立钮祜禄氏为中宫皇后,一旦他驾崩,中宫皇后就变成了太后,那么,太后如果有自己的儿子,有可能会拥子自重,对太子的继立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像这样的事情,明智的皇帝是一定要避开的。
可悲的是,嘉庆帝错走了这着险棋,却浑然不觉,这是否可以认为是应验了他自己所说的“悟性迟钝”呢?
也难怪,嘉庆帝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这就是他要在两个最优秀的人之中进行抉择。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皇二子旻宁,一个是他和乾隆帝都非常喜爱的贵妃钮祜禄氏。在这两个人之中,他要做一个决定:是如期立旻宁为太子,还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立钮祜禄氏为中宫皇后?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让嘉庆帝非常纠结的这两个人。
先说旻宁。旻宁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子,嘉庆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属意于他。
第一,旻宁是嫡子。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的生母是嘉庆帝孝淑睿皇后。档案中这样记载:“宣宗成皇帝,仁宗第二子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清列朝后妃传稿》)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进宫,奉乾隆帝之命成为颙琰的嫡福晋。与颙琰结婚后,喜塔腊氏生育了三个孩子:二女一子,那个皇子就是旻宁。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禅位,颙琰继立,嘉庆帝“奉太上皇帝命,册立嫡妃喜塔腊氏为皇后”(《清仁宗实录》)。喜塔腊氏既为皇后,那么,她的皇子旻宁就成为了嘉庆帝的嫡子。
第二,被爷爷看中。旻宁的爷爷是乾隆帝,他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81岁的乾隆帝率领文武百官,到威逊格尔围场行围打猎。这次,他特地带上了10岁的旻宁。旻宁这么小就被老皇帝带出去见世面,说明他很是得宠。令人惊奇的是,小旻宁居然有出色的表现。旻宁引弓射箭,一举中鹿。乾隆帝大喜,当即赏给旻宁黄马褂和花翎,给予极大的肯定。同时,赋诗一首,以志其事:“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清宣宗实录》)这件事,旻宁和他身边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概乾隆帝的这种做法, “期勖之意深矣”(《清宣宗实录》)。意思是,乾隆帝对这个仅有10岁的孙子有所期待,进而加以勉励。
第三,被父皇看中。不管旻宁多么优秀,被乾隆帝看中,作用并不太大,因为,他是否能够成为将来的皇太子,不是爷爷说了算,而是由父皇说了算。那他的父皇是什么态度呢?旻宁是一位文武兼长的人才,从小就显露出才华。文的方面,资料中说他特别聪明,一目十行:“六龄就傅,聪明天亶,目下十行。”(《清宣宗实录》)虽然这种评价来源于官方,难免有溢美之词,但是,在《道光朝东华续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就不会是阿谀之词了。道光帝的文采确实不错,他写了好多诗文,还集结成书,出了诗集《养正书屋诗文全集》,收录了道光帝近3000首诗文。武的方面,旻宁更是很神奇,有资料记载,他八岁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射箭比赛,他用小弓箭连中两箭,在场的人都看得傻了眼。乾隆帝当即下令,如果能中三箭,就赏给黄马褂。旻宁很较劲,张弓发射,一举射中。乾隆帝必须兑现诺言,可是,哪有那么小的黄马褂啊,于是:“仓猝间不得小褂,则以大者裹之,抱而去。”(《清宫逸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旻宁是被乾隆帝和嘉庆帝两位帝王看中的接班人。
接下来,我们再认识一下钮祜禄氏。这个女人,在颙琰的后宫之中,很有优势。
第一,出身名门。钮祜禄氏是清朝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后代,她的父亲恭阿拉是“额亦都五世孙”(《清列朝后妃传稿》)。额亦都那还了得吗?努尔哈赤称赞他是佐命开国的五大臣之首,大清第一功臣,他的后代当然是名门之后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
第二,丈夫喜爱。钮祜禄氏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比丈夫颙琰小16岁。这样一个年龄,颙琰是很喜欢的。钮祜禄氏一入宫,就被封为颙琰的侧福晋。嘉庆元年(1796年),是钮祜禄氏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她得到了最理想的封赠:“嘉庆元年正月,仁宗登极,册封贵妃,时年二十一。”(《清皇室四谱》)嘉庆皇帝一即位,钮祜禄氏就得到了这么高的封赠,位居中宫皇后之次,是嘉庆帝后宫中的二号人物,这是宫中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很不简单。她这个不错的封赠,主要是两个人起了关键作用:公公乾隆帝和丈夫嘉庆帝。毫无疑问,乾隆帝很喜欢这位儿媳妇。因为,虽然此时颙琰已经继承了帝位,但这么高的宫中封号,是要禀明乾隆帝的。当然,嘉庆帝对于这位小自己16岁的女人,是宠爱不尽的。后来的发展也证明,嘉庆帝很喜欢这个女人。
第三,很不错的生育。钮祜禄氏进宫后,深得嘉庆帝喜爱。嘉庆帝和她生育了三个孩子,这在嘉庆帝后宫之中是最多的了。尤其是钮祜禄氏生育了两个皇子,这在嘉庆帝后妃之中,再无二例。嘉庆帝一共有五个皇子,其中有两个皇子是钮祜禄氏所生。后妃能否生育,是她们能否得宠的条件之一,尤其是生了皇子,地位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在嘉庆帝并不多的皇子之中,钮祜禄氏生育了两个,实属幸运,她在嘉庆帝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高于其他妃嫔的。所以,钮祜禄氏焦急地等待着,有朝一日能打一个翻身仗。
第四,太上皇的意中人。太上皇就是她的公公乾隆帝。这很奇怪,钮祜禄氏作为儿媳妇,很得公公的宠爱。乾隆帝对于钮祜禄氏印象很不错,先在嘉庆元年(1796年)同意将她册封为贵妃,为她以后晋升铺平了道路。接着,在嘉庆二年(1797年),孝淑皇后死后,乾隆帝力推钮祜禄氏,要进一步晋封她的封号。乾隆帝颁下敕旨:“今钮祜禄氏,系朕从前选择,赐皇帝为侧福晋者。观其人品,亦甚端谨庄重,且能率下。即将贵妃钮祜禄氏册封为皇帝之皇贵妃,俾正内,则上以孝养朕躬,佑皇帝以绥福履襄成内治。俟二十七个月后,除再举行册立皇后典礼外,所有封皇妃典礼者,著诸衙门照例办理。”(《清列朝后妃传稿》)乾隆帝高度评价钮祜禄氏,认为她非常优秀,完全胜任中宫皇后之责。不过,由于还没过皇后丧期,所以,先晋封她为皇贵妃,等到丧期一过,再晋封为中宫皇后。乾隆帝安排得真是太周到了。
嘉庆帝身边的这两位最优秀的人,一位是皇二子旻宁,一位是皇贵妃钮祜禄氏。那么,一旦乾隆帝驾崩,面对这两个非常优秀的人,嘉庆帝要怎么办呢?是封太子,还是封皇后呢?
嘉庆帝要做这个事情,必须看看家法,看看祖制,之前皇帝们的做法至关重要。那我们就来考察一下他之前的皇帝。秘密立储是雍正帝创立的制度,他在即位之初的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秘密立储;乾隆帝也是一样,在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日秘密立储。到了嘉庆帝,有点儿特殊,虽然嘉庆继承了皇位,但乾隆帝尚在,是掌握实权的太上皇,嘉庆帝没有亲政,没有必要秘密立储。终于,在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太上皇乾隆帝病逝。乾隆帝去世后,嘉庆帝亲政,按照大清家法,在这个时候,他真的要考虑秘密立储的问题了。那么,嘉庆帝是怎么想的呢?嘉庆帝相中了皇次子旻宁:“嘉庆四年四月,仁宗密定皇储,缄其名于匣。”(《清皇室四谱》)也就是说,嘉庆帝在亲政之后,先按照祖制,册立了旻宁为皇太子。这符合祖制,也合情理。
可是,对待钮祜禄氏怎么办?难道真的要按照当年乾隆帝的安排,册立钮祜禄氏为中宫皇后吗?在清朝宫廷历史上,这么做那可是既有经验,又有教训的。我们先看教训。
这种事一般都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即位,权力交替的关键时期。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于沈阳,第二天,即八月十二日,大妃阿巴亥遭到了不幸:“明日,大妃以身殉。或曰大妃之殉为太祖遗命,诸子执而逼之乃死。”(《清皇室四谱》)在这里,我们看出,大妃之死是被逼殉葬的,因为她自己明确表态不愿意死。朝廷也不能要求大妃殉葬,因为:
一、身份高。她身为大妃,相当于后来的中宫皇后,怎么能去殉葬呢?这不符合要求。
二、生育了皇子。大妃生育了三个皇子,即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有这么多皇子,而且,这些孩子年龄都还不大,还需要母亲的照顾。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犯了大罪,努尔哈赤就是因为孩子太小而没有杀掉她,只是把她休离。那么,这次努尔哈赤去世,怎么可能要她殉葬呢?
所以,大妃坚决不执行要她殉葬的命令。因为大妃相信,这不是努尔哈赤的决定,而是皇太极等人策划的一个阴谋。她心里最清楚了,在努尔哈赤最后的日子里,自己陪伴了他几天。如果努尔哈赤要她殉葬,这段时间肯定会有所指示,或是暗示。这样,机警过人的大妃一定会早作安排。可是,大妃死到临头,却浑然不觉。当诸王威逼她殉葬的时候,她还做了反抗:“大福晋不欲以死,语支吾,诸贝勒坚请之。”(《清列朝后妃传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妃是被逼殉葬的。
那么,诸王为什么要逼迫大妃殉葬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的皇太极已经做好了即位的准备,他四处活动,成功在望。可是,大妃作为先帝的遗孀,位高权重;另外,大妃有三个很优秀的皇子,万一她拥子自重,即使皇太极继承了皇位,也会受到威胁。所以,皇太极等人决定,必须除掉大妃,以绝后患。
这就是嗣皇帝对非亲生太后的忌惮,也是清宫历史上为了防止太后乱政而采取的一次宫廷政变,当然这是一次令人痛心的血的教训。所以,清朝后来的皇帝吸取了这一教训,主要有两个皇帝最为明显:一个是康熙帝。
康熙帝一共有三个中宫皇后,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为了回报孝诚皇后,康熙帝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孝诚皇后之子允礽为皇太子。这个时候,康熙帝还没有意识到皇后和太子之间会产生的矛盾,因而在孝诚皇后三年丧期已满,便如期册封了第二位中宫皇后,即孝昭皇后。可是这个皇后很短命,只做了半年皇后就去世了。之后,康熙帝应该册立自己的表妹佟佳氏为中宫皇后,因为:
第一,这个女人位置最靠前。康熙帝在孝昭皇后去世三年丧期满后,晋封佟佳氏为皇贵妃,统领后宫事务,“后以下,皇贵妃最尊,可总摄六宫事,即副后也”(《清宫述闻》)。所以,佟佳氏实际上已是没有封号的皇后了。
第二,这个女人和自己关系最紧密。我们知道,佟佳氏是佟国维的女儿,佟国维是康熙帝母后孝康章皇后幼弟,这样,佟佳氏是康熙帝的表妹,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三,这个女人最贤惠。佟佳氏有着很好的家教,在宫里很贤惠。《清宫词》中说“宫中孝懿最贤明”,可见,她是一个非常贤惠、明白事理的女人。
尽管如此,康熙帝只是册封她为皇贵妃,她在皇贵妃这个位子上坐了八年,她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也像孝诚、孝昭一样,坐上皇后的宝座。同时,王公百官也多次上书:“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上请”(《清圣祖实录》)。但是,康熙帝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拖:“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清圣祖实录》),他就是不吐口。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九,佟佳氏弥留之际,康熙帝才不得不做出表态,册封佟佳氏为皇后。但是,这只是一个姿态而已,第二天,佟佳氏就去世了,册封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实际上,康熙帝早已经意识到,皇后与储权之间会因为太子并非皇后所亲生而产生问题。一旦皇帝去世,皇后变为太后,那么,如果皇后有皇子的话,可能就会产生动乱局面。因而,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孝昭皇后去世后,康熙帝实际上就没有真正想要立过皇后,这样算来,宫中竟然长达几十年没有中宫皇后。
再说乾隆皇帝。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贤皇后去世,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后三年丧期已满,乾隆帝便册立乌喇那拉氏为中宫皇后。乾隆三十年(1760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皇后失宠,第二年,皇后在冷宫中去世。从此以后,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期间竟有30年没有没有册立过中宫皇后。这是为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还没有册立皇太子,若没有太子就贸然册立皇后,将来会发生激烈的宫斗事件的。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节,乾隆帝已经册立颙琰为皇太子,颙琰的生母魏佳氏还健在,而且也很得宠,但是,乾隆帝惧怕万一会有所变化,还是没有册封她为皇后。我想,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帝不愿意被人猜测,因为册封了魏佳氏为皇后,进而推测出她的某个儿子会是皇太子,这样,秘密立储就会失去真正意义。
这就是发生在嘉庆帝之前的经验和教训。
其实,如果嘉庆帝聪明的话,应该感觉到这件事情的重要和敏感。嘉庆五年(1780年),在钮祜禄氏还是皇贵妃的时候,就有人打起了主意。有人认为,皇贵妃这么红,这么得宠,嘉庆帝秘密立的储君会不会是她所生的皇子啊。所以,这个时候她的皇三子绵恺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绵恺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时已经6岁了,有人揣测,钮祜禄氏所生皇三子绵恺会成为皇太子。所以,在这一年发生了 “永锡送礼案”。
永锡,爱新觉罗氏,肃亲王豪格后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肃亲王。永锡估计,嘉庆帝所立皇太子非绵恺莫属。于是,他一直找机会送礼巴结绵恺。终于有了机会,嘉庆五年(1780年),6岁的绵恺该入学了。永锡决定 “表示表示”,便借孩子上学之名,送了一些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可是,在礼包中,他加进了贵重的玉器等珍玩。
嘉庆皇帝得到奏报,细细分析,大吃一惊,突然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有人在揣测储君到底是谁。这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是出自皇帝一个人心中的最大秘密,是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推测的。因为,人们揣测皇储是很危险的事情,闹不好会发生重大事件;如果因此形成党派之争,那就更危险了。于是,他十分重视,决心严惩永锡,免得其他人再揣测皇太子的人选。
一、下旨申斥。嘉庆帝思虑再三,下旨把永锡叫来,严厉申斥道:“三阿哥上学与你何干?碍你什么事啊?干及内廷皇子,是何居心?”永锡汗就下来了。
二、夺官。因为永锡为宗室,所以,嘉庆帝亲自处理此事,他下令将永锡所管镶蓝旗汉军都统和圆明园八旗事务,全部免去,并交宗人府议处。这是永锡最怕的事情了,自己的努力不就是希望有个好的前途吗?这下好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当众羞辱。嘉庆帝为了重惩永锡,扩大声势,便召集宗室的王爷们,在朝堂之上,大庭广众之下,把永锡送的礼品扔在地上,使得永锡狼狈不堪。
本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嘉庆帝应该觉悟了。皇贵妃还没有被封为皇后,就已有人开始推测,开始钻营巴结。要是再把她封为皇后的话,人们就会更加认定,皇太子一定是钮祜禄氏所生的皇子,那样的话,局势就会更加复杂。
可是,嘉庆帝并没有考虑清楚,还是如期举行了册封中宫皇后的礼仪:“六年四月,立为皇后。”(《清皇室四谱》)所以,到嘉庆六年(1781年)四月,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皇太子旻宁,已经被册立,秘密立储的程序已经做完。皇后钮祜禄氏已经被册立,皇后册文、册宝已经颁发给钮祜禄氏,她已经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这时的嘉庆帝自我感觉真是太好了,太子册立了,中宫皇后也册立了,什么也不缺,太完美了,还在那沾沾自喜!但是,他没有反思,为什么康熙、乾隆那么英明的帝王会不如自己的后宫那么完美呢?麻烦的事情,甚至将来的巨大隐患已经形成,然而,“赋性鲁钝”的嘉庆帝这时却仍浑然不觉。
中宫皇后的册立,果然引来了麻烦,人们更加确定,那个嘉庆帝密立的储君,一定会出自当红的中宫皇后,而不会是那位已经丧母的皇二子旻宁,有谁会立这个没有生母的可怜的孩子呢?接着,又发生了一个案子,那就是绵恺“更换师傅案”。
绵恺入学后,师傅一直是玉麟。嘉庆十年(1805年),玉麟另有任用,不再适合做绵恺的师傅,嘉庆帝便调秦承业为绵恺老师。秦承业是乾隆年间进士,很有才华,曾经是旻宁的老师,这次工作变动,调任为绵恺的老师,秦承业非常激动,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这个皇子很有可能成为皇太子。于是,为了表明心迹,他便上折谢恩,写了长长一篇折子,感谢皇帝信任,感谢皇后信任,他一定努力教好皇子,他表态道:“恭膺宠命,侍课三阿哥,仰答高厚于万一。”(《清仁宗实录》)这要在平时,也就过去了。可是,这次不同,嘉庆帝非常倒胃口,他也很害怕。实践证明,大家是在揣测皇太子的事情了。嘉庆帝自己的汗都出来了。他决心破釜沉舟办这个案子,借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于是,嘉庆帝重重处置了秦承业:
一、下旨申斥。嘉庆帝怀着极其愤怒的心情,痛斥秦承业:“秦承业前此曾充二阿哥师傅,即未谢恩,何以此次又具摺奏谢……皇子师傅,职分皆同,若云此次派令改充三阿哥师傅为荣,岂派充二阿哥师傅为辱乎?伊若妄存歧视之见,则居心大不可问!其获罪更重!”(《清仁宗实录》)从这里我们看出,嘉庆帝极力想挽回影响,不让人们揣测出他所立的太子到底是谁。他要保持一份神秘,绝对不允许臣子妄加估计和评论。
二、逐出。嘉庆帝想到秦承业如此势利眼,而且妄揣圣意,已经造成了恶劣影响,便极为愤怒。虽然秦承业很有才华,还是被驱逐出去了,不再用他作为绵恺的师傅。同时,嘉庆帝狠狠地给他降了职位:“秦承业著降为编修,逐出上书房。”(《清仁宗实录》)
三、连累帝师。可惜的是,这次还有一个人受到了牵连,那就是嘉庆帝最尊敬的老师朱珪:“朱珪在上书房侍直有年,岂不谙习旧例,何必为此无谓之奏?”(《清仁宗实录》)其实,朱珪是被无辜牵连的,却背上了监督不力的罪名,也被解除了重要职务。
那么,我们讨论一下,永锡和秦承业等推测的是否有道理呢?绵恺是否有机会被立为太子呢?应该说很有可能。
第一,嫡子。母亲为当今皇后,而且正当红,很得宠。
第二,年龄合适。嘉庆帝在嘉庆四年(1779年)秘密立储,谁最有可能?从年龄角度分析,绵恺最合适。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到嘉庆四年(1779年),5岁。而嘉庆帝40岁,如果嘉庆帝像父皇乾隆那样活到80岁,那时绵恺40岁出头,是很合适的一个即位年龄。而那时旻宁则已经快60了,一个接近花甲的老人适合作为皇太子即位吗?
所以,也难怪朝臣们会推测,会对绵恺抱有希望。大家把目光集中在绵恺身上,自然会冷落了极有希望的旻宁。这让旻宁心里极不舒服。
真正考验嘉庆帝当年决策是否正确的时候终于到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暴亡于避暑山庄。此时,皇太子旻宁和皇后钮祜禄氏之间会发什么?
这个时候,按照大清家法,住在圆明园的皇后钮祜禄氏升格为皇太后,这符合规定。更为重要的是,这时,由于新君没有即位,在这权力真空的关键时期,皇太后可以站出来,对时局发表看法,尤其是可以主持皇太子即位事宜。
那么,在避暑山庄的旻宁怎么办?他会如期继承皇位吗?这个大大的问号,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他心里清楚,皇太后也有两个皇子,他实在没有把握,皇太后会舍去私念,出面拥立自己做皇帝。
不过还好,早在嘉庆四(1779年)年,嘉庆帝就已经秘密立下储君,打开立储诏书,就不怕她不拥护自己。可是,正在这关键时刻,当年嘉庆帝秘密立储的诏书匣却找不到了。
匣就是秘密立储的匣子,按照创立者雍正帝的说法,应该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旦皇帝驾崩,公启匣,大家共同见证。可是,为了安全起见,皇帝会随身携带一份副件,以备不虞。这次,嘉庆帝在承德暴亡,大家慌作一团,怎么也找不到这个随身携带的密件。这也难怪,这么机密的文件,有谁会知道在哪呢?所以,尽管大家搜遍嘉庆帝全身,找遍寝宫,也还是一无所获。
越乱越出问题,道光帝在慌乱之中,竟然在公布嘉庆帝患病日期时出了问题。道光帝公布嘉庆帝从生病到死亡,仅有两天的时间。二十四日,到达避暑山庄,感到身体不适;二十五日白天“治事如常”,晚上八时左右:“崩于避暑山庄行殿寝宫。”(《道光朝东华续录》)也就是说,嘉庆帝从发病到崩逝,是两天时间。这让人产生怀疑,于是,道光帝对此又改口,说是病了三天才去世:“遘疾三日,遂至大渐。”(《清宣宗实录》)这样的改动,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怀疑,其中,当然包括太后了。
于是,由谁来继承皇位,大臣争论不休。嘉庆帝暴亡,由谁来继承皇位呢?大家心中各有答案:“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清史稿.宗室禧恩传》)可见争论多么激烈,禧恩都“抗论”了,可见,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旻宁怎么办?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他当机立断,马上派人去圆明园,找到太后,“请”她表态。太后这个时候的心情实在是太复杂了,一边是自己的两个儿子:绵恺和绵忻,亲生骨肉;一边是旻宁,这个让自己很纠结的皇子。她要怎么选择呢?这时,如果走错一步,很可能出大事,局势动荡那是肯定的。如果拥立旻宁即位,那没有问题,自己安心享清福,做皇太后,但那就对不起自己的儿子了,她纠结极了。
这个时候,避暑山庄还在紧张搜寻嘉庆帝秘密立储的匣。不久,就有了结果:“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清史稿》)
消息传来,皇太后一切都必须释然了。这就是结果,她和她的两个儿子必须承认。于是,皇太后下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懿旨:“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清宣宗实录》)皇太后的这道懿旨,迷雾重重,有弦外之音。这个“未及明谕”,是皇太后在暗示人们,嘉庆帝根本就没有秘密立储,也可以说,她根本就不承认有立储匣。这不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吗?
猜你还喜欢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11-30 清朝九品十八个级官制体系中,正一品大员都有哪些职位?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