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永贞革新是什么?为何只持续了一百天就失败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4浏览:3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永贞革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前言:唐顺宗朝的“永贞革新”,是朝廷革新派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而进行的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持续时间共100多天,由于触动了多个利益集团,他们联合起来逼迫唐顺宗逊位,拥立太子李纯上位,改革失败。

  力主改革的王叔文、王伾等10人被贬远州司马,故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一、新帝登基,力促改革

  公元805年(贞元21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顺宗。

  唐顺宗即位后,立即起用他的东宫旧臣着手进行改革,希图改变眼前的艰难局面,重用的是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8人,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王叔文“善弈”,是围棋高手;王伾“善书”,是书法高手;二人早年均以“翰林待诏”的身份进入东宫侍奉太子,王叔文以棋待诏,王伾以书待诏。

  这个改革班子中,以王叔文为灵魂。

  当时的改革班子是这样设计的, 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任命殿中丞王伾为左散骑常侍,仍兼翰林待诏;而王叔文本人则升任起居舍人、翰林学士。

  王叔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他的考量是他们几个人中,韦执谊具有较高的资历和人望,把他推到前台能增加话语分量;而他本人和王伾仅是侍臣出身,人微言轻,难孚众望,所以在幕后指挥。

  他们的具体分工如下:凡有奏议,皆先入翰林院,由王叔文作出决策,再由王伾通过内侍宦传达给天子,在领取旨意后,交付中书省,由韦执谊颁布施行;而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人则在宫外搜集情报,反馈信息。

  一场来势汹涌的改革就这样匆匆拉开了大幕。

  点评:从这个顶层设计来说,分工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形成了一个有人决策、有人具体实施,内外协调,相互呼应的运转体系。

  二、具体的改革步骤

  这次改革大致分这么几个步骤来实施的:打击贪官污吏,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及进奉等弊政,收缴宦官兵权,制裁藩镇割据,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朝廷服务。

  1、打击贪官

  被王叔文锁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时任京兆尹的道王李实。

  李实是皇亲,在唐德宗时期,关中遭遇大旱,他却弄虚作假,强迫农民照常纳税,百姓被逼无奈,只得变卖家产买粮食纳税,因此百姓对其是恨之入骨。

  李实被罢掉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后,长安城百姓放炮庆祝,欢声一遍。

  点评:这第一步的着眼点选的很好,干的漂亮。王叔文因此有了信心,接下来要碰更厉害的硬茬子了。

  2、 革除弊政、消除民愤

  唐德宗时期,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

  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的小宦官,常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

  宦官们的以上作为,直接坑害的是老百姓,所以民愤极大。罢官市、取消五坊使,受到老百姓的拍手称赞。

  此外还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

  点评:王叔文迈出的第二步,虽然得到百姓的拥护,但触动了宦官的利益;从这个时候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就开始着手准备反击了。

  3、触动宦官核心利益

  王叔文知道,做什么事情军队的支持是很关键的,他们这些文人说话没有力度,只有抓住了军队,腰杆子才能挺起来。

  于是任命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前去接管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兵权。

  这一下触动了宦官的根本利益,他们由开始时的不满和消极对抗,变成了直接的出手交锋。

  点评:安史之乱后,君主不信任朝臣,使得宦官得以干政。唐德宗时期,又发生了“泾原兵变”,因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唐德宗还朝后任命二人为神策中尉,从此开始,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

  王叔文看的很准,想法也很好。但禁军是宦官的命根子,他们岂能束手就擒?于是遭到强烈的抵制,夺取兵权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在触动了宦官的核心利益之后,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4、抑制藩镇

  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他贪赃枉法,使“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 王叔文适时的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将财政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

  这个动作就是一个信号,王叔文又要对藩镇势力动手了。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一看,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主动出击。于是派副将刘辟到长安,以扩大地盘、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为条件,来换取对王叔文的支持。可是王叔文却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评点:唐末造成朝廷无力把控局面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宦官集团擅权,二是藩镇割据,三就是朋党之争了。

  现在王叔文快刀斩乱麻,同时对这两大势力下手,显然有点操之过急,树敌太多了。

  三、利益集团开始反击

  唐肃宗李诵是当了25年的太子才继承皇位的,当太子的后期身体就一直不好,勉强登基后随即就病倒了。

  由于李诵不能在朝堂上处理政务,只能以传话的形式进行上传下达。当时贴近侍奉他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宦官李忠言,一个是美人牛昭容。

  程序是这样:要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顺宗宠妃牛昭容,才能为顺宗所知晓。下达之事,环节亦同。

  “顺宗失音,疾不能言,王伾即入,以诏召叔文,入坐翰林中使决事。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宦官李忠言,忠言转于皇帝身边的美人牛昭容,美人受旨于帝;帝宣之于忠言,忠言授之于叔文,叔文与朝士柳宗元、刘禹锡、韩晔等图议,然后下中书,俾韦执谊施行。” (《旧唐书·王叔文传》)

  在这种情况下,新政的变革自然也就不可能很通顺了。

  1、宦官集团反击

  宦官集团的第一个反击步骤,就直接命中革新派的要害。

  宦官俱文珍等人胁迫唐顺宗,以明升暗降的手段,给王叔文加了一个户部侍郎衔,却免除了他的翰林学士一职。

  王叔文是以坐镇翰林院来领导这场改革的,现在免去他的翰林学士身份,就等于把他逐出了改革大本营。

  主帅没了怎么行?王伾立即出面上疏皇帝,请求保留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衔。然而,再三沟通的结果却是,允许王叔文每隔三五天进一趟翰林院,但复职的请求被拒绝了。

  王叔文这时才痛苦而愤怒地意识到,此刻的皇帝基本上已经被俱文珍等人控制了。

  2、藩镇的反击

  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情况更严重了。

  此前的西川节度使韦皋,在王叔文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于是怀恨在心。他琢磨良久,联合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给皇帝上书,由于龙体欠安,请暂令太子李纯监国。他们知道,只要一离开皇帝的支持,王叔文他们就失去了靠山。

  3、朝廷重臣躲避

  革新初期被打压的侍御史窦群、御史中丞武元衡,对革新派进行攻击。另外朝中的三位宰相,一看这种形势,立刻开始退缩:高郢无所作为,贾耽、郑珣瑜称疾不起,以表示与革新派不合作。

  4、革新派内部的分裂

  在这个危急时刻,改革派内部又出现了裂痕。

  王叔文是革新派里头的灵魂人物,他的所有想法都要由韦执谊来出面具体实施。

  王叔文对改革的期望值要求太高,打击政敌的手段太狠,而且树敌过多;而韦执谊则性情相对比较柔和,处事方式比较委婉,更讲究策略。

  在一些事情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王叔文和韦执谊俩人产生了意见分歧,但王叔文家长作风严重,引起韦执谊的不满,俩人一开始争吵,后来竟发展到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势同水火。

  四、革新走入死胡同

  1、出现意外

  正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出现的一系列意外,使改革走进了死胡同。

  首先是唐顺宗中风,经过治疗后哑了,失去执政能力。

  而王叔文因为丧母,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

  本来一直在其中协调王叔文和韦执谊之间关系的王伾,此时也突然患了中风。

  2、反对派的夺权行动

  革新派遭受了重大挫折,而反对派却是风光无限,太子、宦官和藩镇这三种势力合在一起,开始了夺权行动。

  宦官俱文珍联合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裴均、河东严绶等人,乘机纷纷上表,要求太子监国。

  唐肃宗李诵迫于压力,当年七月发布了命太子监国的诏书。诏书传达的当天,太子李纯在含元殿东朝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贺。

  但在太子位上发号施令,不如登基称帝更名正言顺,于是又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禅位。

  八月初四,唐顺宗颁布诏书,自行退位为太上皇,太子登基称帝,改元“永贞”,是谓唐宪宗

  在退位前,唐顺宗还被迫颁布了最后一道诏书:贬王伾为开州司马,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不久,王伾病死于贬所。

  3、秋后算账

  唐顺宗逊位5个月后就驾崩了。他这一走,唐宪宗立即下诏将王叔文赐死。

  解决完两个“首恶”之后,就开始找其他主要成员算账了: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郴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至此,“永贞革新”彻底失败。

  结语:

  “永贞革新”从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四月-八月,前后总共100余天。改革的进程像过山车一样的瞬息万变,最后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失败的原因

  1、宦官集团得势不是一天两天了,到唐朝中后期,宦官势力大到可以左右皇帝的地步。现在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肯定要进行疯狂的反扑。

  2、从得罪韦皋等藩镇势力来看,革新派还是缺乏娴熟的政治手腕,没争取有军事实力的藩镇来打击宦官集团。

  3、由于朋党之争,使本来能团结的力量变成了中间派、甚至是反对派,给自己的改革竖了一堵墙。

  4、在改革进行到关键的时候,需要大家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可此时的内部却出了乱子。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王叔文、韦执谊都没有大局观,也没考虑到改革失败造成的凶险。

  5、改革急功近利,没有从战略层面考虑问题,仅仅100多天之内就推出了33条措施,结果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欲速则不达。

  6、信息的沟通不畅,也是导致改革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开始唐顺宗不遗余力的支持革新,是处于对宦官集团擅权的厌恶,但更忌惮朝臣的专权。当他信任的内侍被裁撤后,引起唐顺宗的不满。而王叔文不能和皇帝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致使唐顺宗由坚定的支持者变成了冷眼旁观者,这个态度的转变很关键。

  这么多反对势力一齐压过来,革新派马上变成了“一小撮”,陷入四面楚歌的地步,再加上革新派本身就是一群地位比较低的新人,没有强大的实力后盾,被对手一逼,立刻就土崩瓦解了。

  (二)对后世的影响

  “永贞革新”失败后,唐朝政治更加黑暗。

  宦官拥立皇帝,成为了相沿成习的趋势;朝堂上的朋党纷争,由过去的暗自较劲,变成了公开的分庭抗礼。

  以此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继位的皇帝对前帝的私人,不论是非功过,一概予以驱除。

  但也有一些积极影响,改革派虽然都被贬黜,但唐宪宗汲取了“永贞革新”的失败教训,集中精力削藩,重振了中央威望,朝廷呈现出暂时的“元和中兴”局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