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时期的二宫之争指的是什么 该事件为何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4浏览:47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二宫之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何为“二宫之争”: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三国时期吴国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因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孙权在选定孙和为太子之后,又册封孙霸为鲁王,这两个儿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吃穿住行皆无差别。这样一来,鲁王同太子的竞争就此展开,此次事件持续了8年之久,对东吴的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东吴后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孙权晚年老迈昏聩,做出的错误决定。但在笔者看来,这“二宫之争”正是孙权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必须去做的选择;只不过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在各种原因的诱导下,“二宫之争”逐渐变得不可收拾。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争储君之位一直以来都不是简单的表面竞争,其背后必定暗含着两个派系的争斗。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江东孙氏的政权构成。我大致将其分为三派:孙氏皇亲、外来士族、江东本土士族。在孙权执掌江东后,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向江东本土士族低头,完成孙氏政权的“江东化”。在孙权称帝到驾崩,东吴一共有过五位丞相,其中顾雍、陆逊、朱据三位都是来自江东大族,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陆逊雕像
公元242年,孙和被立为太子。但就在同年八月,孙权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共居宫中。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太子和鲁王之间不分品级,所受待遇、礼制尽皆相同。照常理来讲,太子的品级应该是高于其余诸王,应当有礼制之分。这样一来,引起满朝议论,太子同鲁王之间的夺嫡之争,也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在立太子之后,又提拔孙霸为鲁王,使其竞争?难道是他不喜欢孙和吗?答案是否定的。孙权故意挑起这样一场争斗,其背后的目的是借此机会,对东吴政坛进行一次大清洗,特别是针对江东本土士族的清洗。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孙权不惜以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诱导因素。
随着事态愈演愈烈,朝中逐步分为两派——太子党和鲁王党。在“二宫之争”平息之后(250年),东吴许多官员都受到了影响。其中陆逊(丞相)被逼死、顾谭被流放、吾粲被处死。这三个人都是太子党,并且前两位都是江东本土的士族代表。但是有趣的点就在这里,同为太子党的诸葛恪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升官了。(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诸葛瑾在北方战乱时,南逃江东,属于外来集团)。所以我在前文提到过,孙权不是不喜欢孙和,他只是借孙和、孙霸之争,削弱江东本土士族的力量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宫之争结束之后,鲁王孙霸被赐死,太子孙和被废(没有被杀)。孙权在晚年病重之时,还一度想要召回孙和,立为太子。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在我的猜测中,孙权最开始的考虑可能是借此机会,清洗江东士族;在清洗之后,仍选孙和作为太子。但没想到的是,事态的发展完全偏离了孙权的掌控,一时骑虎难下,不得而废掉了孙和。
但实际上,孙权的这次清洗行动是失败的。孙权在临死前,将诸葛恪、孙弘、孙峻选为顾命大臣,托孤于这三人。这也标志着孙氏宗亲、外来集团逐步在朝中占据优势地位,手握重权。这就好比一个人费尽心思赶跑了豺狼,却又引来了虎豹。在孙权死后,诸葛恪、孙峻、孙皓先后弄权,残暴不仁,使得东吴政局不稳、国力大衰,最终被晋国所灭。
作为帝王,孙权必须要维护死后政局的稳定,挑起“二宫之争”看似愚蠢、,实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猜你还喜欢
- 11-30 周瑜临死前让孙权杀掉刘备,孙权为何却不听他的话?
- 11-30 孙权这么一位英明的帝王,为何在继承人上迟迟不能决断?
- 11-30 诸葛诞手握两张王牌,他对东吴孙氏造反为何却失败了?
- 11-30 孙权为何非要杀害关羽?这么义薄云天之人怎能下得去刀
- 11-30 孙权为何没有按照周瑜的意思,只是给了他3万精兵?
- 11-30 要知道东吴从来不缺乏帅才,关羽为何对其完全不屑一顾?
- 11-30 在孙权执政后期,东吴如何严重到需要下猛药的地步?
- 11-30 孙刘联盟为何那么脆弱?是刘备一毛不拔还是孙权斤斤计较
- 11-30 关羽在孙权的授意下惨遭杀害,对于东吴来说是利还是弊?
- 11-30 刘备建立蜀汉之后,为何不听赵云的谏言执意东征孙权?
- 11-30 刘备攻打东吴为何会惨败?是因关羽乱了心性、失去方寸?
- 11-30 刘备与孙权的势力范围是相接的,但为何还能结成联盟?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