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为什么要废除殿试黜落制度 这和一个叫张元的落榜人有关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3浏览:43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张元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三月,宋仁宗赵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今后凡是参加科考的举人,只要取得殿试资格都被录取为进士,朝廷不再实行太祖皇帝制定的殿试末尾淘汰制。
消息一出,天下读书人为之欢呼。
这就意味着士子们只要通过了省试,就拿到了进士的名额,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至于殿试的名次排列开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了。
嘉祐二年,亲试举人,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宋史》
废除殿试黜落制度,提高进士的扩招比例,赵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促使他作出这项决定的是一位名叫张元的落榜举人。
宋仁宗赵祯
一个落榜的举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影响到皇帝的治国策略?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下宋朝的科举制度。
自晚唐以来,汉唐相承的门阀士族掌控朝政的传统已经被打破,到了宋朝建立之时,那些盛产高门士族的关中、山东、江南等地,已经被新兴的中小地主阶层(即魏晋时期的庶族,也称为寒门①)所取代。
没有了传统的门阀士族的支持,大宋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就必须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参与自己的政权中来,故而,通过科举来选拔优秀人才为己所用,就成为赵宋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当然,为了不让本朝的勋贵子弟成为新的门阀士族,宋朝初期,赵官家在制定了“文治”路线后,不仅放宽了科举录取的名额,还对科举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废除公荐制、勋贵子弟采取别试、实行糊名封弥制、誊录草卷制、增加殿试、知贡举官锁宿制度等措施,尽可能的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这样的改革和措施所产生的收益是很大的,就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那样,“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②。
殿试: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举,其实就是一场高级的钓鱼游戏。
欢快的鱼群为了抛入水中的诱饵竞相争逐,但却不知每次抛入的诱饵只够一条鱼吃的,其他鱼要想吃只能等待钓鱼者的下一次抛饵。
既然是大宋官家抛出的诱饵,那么收不收鱼竿,肯定也由赵官家说了算。
凭心而论,相对于唐朝的科举,宋朝的读书人幸福度是很高的,不仅仅是录取的名额增多,只要他们中了进士,就是皇帝的学生了,号称“天子门生”,因为新增的殿试环节是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的。
不过既然是考试,就一定会有名次的排行。
这是问题的关键点。
对于殿试的名次排行,赵官家给予的最终解释权是:为保证“鱼饵”的稀缺性,殿试实行末尾淘汰制,毕竟鱼太多了,一次是钓不完的,可以养养下次再钓。
状元及第,骑马游街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殿试成绩达不到赵官家的期望值,或者是垫底的同学,只能是先回家抓紧时间复习,来年重新再考了。
这一条官方解释权,自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启殿试环节后,遂成了定例。
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多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摈弃于殿试者。---《燕冀诒谋录.卷五》
宋朝统治者通过殿试黜落制度来保持“鱼饵”的诱惑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有的“鱼”始终咬不到钩,吃不到饵呢?
大家想想,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条“鱼”是不是永远也入不了钓鱼人的“彀”了?
入帝王彀,是宋朝读书人的第一目标
很不幸,本次汪郎文中的主角,大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的张元就是这样的一条“鱼”,而且是一条自认为有管仲、诸葛之才的“大鱼”。
他既自认怀有管仲、诸葛之才,自然也就受不了始终咬不到赵官家抛出来的“钩”的失落感。
在经历了几次殿试黜落后,这位自幼就立志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张元,不由不怀疑起赵官家识人的眼光。
为此,胸怀大志的他选择了另一个“彀”,大宋夏州节度使李元昊的“彀”。
景祐年末(公元1034年-公元1038年),张元带着朋友吴昊一起投奔了宋夏州节度使李元昊的麾下,并积极地为李元昊的反宋、攻宋出谋划策。
华州有二生张(元)、吴(昊)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人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宋史纪事本末》
西夏武士
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李元昊以夏国皇帝的名义向赵祯下达国书后,宋夏之间爆发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脸面之战,究竟是宗藩关系,还是国与国的关系。
期间,好水川战役、定川寨战役都是在张元的一手策划之下,李元昊发起的攻宋战争。
正是这三年的宋夏战争,让李元昊最终取得脱宋自立的成功,在事实上和宋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靖康之耻”发生之时,西夏都是宋朝西北边疆的劲敌。
而且在此期间,大辽居然也趁火打劫,丝毫不顾约定的宋辽兄弟之情,硬是从大宋的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大宋落第举人张元投奔李元昊后产生的蝴蝶效应,如果张元不叛国投夏,否则李元昊不一定会反、敢反,而李元昊不反,大辽也就没有机会趁火打劫了。
好水川之战,张元的扬眉吐气之战
元昊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不第举子数人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倚为谋主。---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富弼的奏疏
李元昊脱宋自立的成功,被宋朝君臣看成是天大的耻辱。
正因为如此,赵祯和他的臣僚们都意识到一点,那些在千军万马中一路杀进殿试的读书人,都是潜在的治国之才,任何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装进自己的“彀”中。
故此,在庆历和议之后,赵祯痛定思痛,认为殿试黜落制度完全是自绝死路的愚蠢之法,必须进行改革。
故张元以积忿降元昊,大为中国之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黜落。嘉佑二年三月辛巳,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燕冀诒谋录.卷五》
宋、辽、夏三国鼎立
汪郎说:
张元屡试不第,继而投夏叛宋,这种行为是严重违背儒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是故被宋朝人所不齿,有关他的事迹大多语焉不详,而他的诗作也不被官方收录。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他的诗,也是当时的宋人私自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
不过,从他的诗上看,他之所以考不取进士,并不是赵祯的眼光不行,是他的文采真的有问题。
比如他那首最著名的诗,《咏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一首好的宋诗意境并不弱于唐诗
不知道是否是记录其诗作的人故意为之,还是张元的真实水准,根本不押韵。如果这是他的真实水平,汪郎以为,这样的诗,在文治高峰的仁宗朝,真的吸引不了他人的欣赏眼光。
当然,这是汪郎的一家之言。
也许,张元擅长于策划、演说、谋略,而不是做文章,否则,为何他会拉着自己的朋友一起投奔李元昊,说不定是两人之间的互补,诸公以为呢?
注:
①古代的“寒门”不是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寒门,而是魏晋时期相对门阀士族存在的中小阶层地主。
②《唐摭言.卷一》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清平乐下不清平:庆历增币的背后,大宋被逼无奈,大辽趁火打劫
宋朝和西夏对河西走廊的角逐
猜你还喜欢
- 11-29 鉴于宋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如何命宰执大臣推荐人才?
- 11-29 曹皇后什么时候宋仁宗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之位?
- 11-29 赵曙年幼就过继给了宋仁宗,那么他的亲生父亲究竟是谁?
- 11-29 关于宋英宗的身世有很多议论,他到底是不是宋仁宗的儿子?
- 11-29 宋仁宗的儿子早夭后,赵曙又是怎样才答应进宫做皇子?
- 11-29 宋仁宗可是有着三个儿子,赵曙为何却进宫成了备胎皇子?
- 11-28 韩琦被宋仁宗拜为宰相后,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是什么?
- 11-28 韩琦是名垂青史的宋代名相,那么他与宋仁宗关系如何?
- 11-28 宋仁宗作为宋真宗的儿子,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何种功绩?
- 11-28 宋仁宗的孩子是怎么了?为何出现了这么高的死亡率?
- 11-28 宋仁宗究竟是真宗皇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所亲生?
- 11-28 宋仁宗是有儿子的,但他为何挑选赵宗实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