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魏晋时期的士族宗族实力有多强盛 可以说他们几乎是独占鳌头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2浏览:33分类:历史

  你真的了解魏晋士族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关于宗族的概念,现在仍然保留着,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村落,多为一个姓氏的人集中居住,这些地方的取名很多都是源自于宗族聚落,比方说王家庄、李家庄,有些人的家庭里还会有族谱这一类的东西,这都是宗族的表现。不过,在现在宗族这一说法已经不太显眼。但在魏晋时期,宗族实力是最为强盛的,而在那个时期,士族宗族几乎是独占鳌头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魏晋时期的士族宗族。

  一、魏晋时期的士族宗族情况

  魏晋时期宗族结构可以分成皇室宗族、士族宗族、寒门宗族三种类型。我们从影视剧中所了解的大多就是:寒门难出头,皇室权利高,士族在中间。

  不过,虽然皇室宗族拥有着最大的政治经济特权,但是在魏晋的时候,政权更迭频繁,皇室内部互相残杀,外部还有人夺权,使得在魏晋时期皇室宗族的实力受到限制,没有其他朝代那样强盛。

  而寒门宗族虽然有心往上爬,但由于自身经济力量弱小,组织松散,很少有寒门宗族能占据支配的地位和士族宗族抗衡,所以在这个时候士族宗族比之其他两个宗族力量更为强大。

  在魏晋时期,名士多出于士族,或在政治上和士族有所结合。我们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有一个特点,就是唯才是举,常常是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为什么呢?曹操宦官出身,非士族,在排外的士族之中很难得到支持,因此也很难为名士所尊重,所以他会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选用那些出身较低但很有才华的人,不过即使如此,曹操仍然很注重对于士族力量的争取。

  后来曹操身死,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实行之初,确实改变了一些东汉末年士族操纵选举的局面,但等到西晋时期,这一选官制度作用就弱了很多,到了西晋的时候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家世,于是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魏晋时期士族宗族的社会影响力,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极强。当时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几乎都掌控在以河内司马氏为首的名门大族的手中。在西晋灭亡之后,司马氏的残余势力逃到了江南,在琅琊王氏的拥戴下建立了东晋。在当时,司马氏和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从《晋书》的这句话中就能看出: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列传 六十八

  再后来,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各方割据政权起起落落,政权交替频繁,统治者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了联合汉族士族的重要性,于是苻坚用了王猛,拓跋珪用了崔宏。在北魏孝文帝更是确定了姓族制度,与士族共同掌权。

  二、为何魏晋时,士族宗族独占鳌头?

  1、庄园经济,士族家族经济实力不断累积

  从春秋战国私有土地所有制发生之后,农民因为不堪生活重负被迫出卖田地,这时富人就会选择收买兼并,魏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土地都集中在了士族豪强手中,而在乱世中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还会对自己的“大庄园”进行武装,建立了一个个高强堡垒的大庄园。

  在西晋建立后确立了门阀士族制,因此士族的经济特权进一步扩大,他们圈占了更多的土地,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庄园,也因此士族的胃口更大,甚至“封山占泽”。看看下面《晋书》列传中有一段对于刁氏财富的描写,可以一斑。

  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固吝山泽,为京口之蠹。裕散其资蓄,今百姓称力而取之,弥日不尽。时天下饥弊,编户赖之以济焉。——《晋书》卷六九

  到了东晋时期,国家也曾禁止士族封山占泽”的“行为,但是士族根本没有理睬,到了刘宋大明初年的时候,朝廷便颁布规定,直接按照官员品级占领山泽,通过这一规定取消了国家对山泽的垄断权,使得私人可以合法占领山泽,士族占山固泽的活动也因此达到一个高潮。

  官品第一、第二,听占山三顷;第三、第四品,二顷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第七、第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皆依定格,条上赀簿。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少,依限占足。——《宋书》卷五四

  2、九品中正制度,士族制度形成,后因政治原因渐渐至鼎盛

  在上面的时候我就说到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在初期实行的时候确实对士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有所改善。

  但后来,士族渐渐把持了管理选拔的权力,在西晋时期,这时仍袭用九品中正制,此时中正只会注意被评选的人家世如何,才德渐渐被忽略,于是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巩固自身力量的工具,也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西晋的时候,司马氏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在政策上对于士族呈现的是放纵、笼络的态度,后来出现了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现象,这就是门阀政治。

  士族发展进入了鼎盛状态,是到了东晋的时候,因为东晋王朝能够建立就是因为有士族的支持,所以这个时候的士族对上皇室,底气更足。

  到了东晋末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有的士族之人甚至成了一人之下的“一人”!

  谯国桓氏桓玄在把持了朝政之后,之后将头上坐着的皇室宗族的人记了下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桓楚,不过后来桓玄因楚元王刘交之后刘裕起义,失败被杀。

  凡事盛极必衰,魏晋时期士族渐渐走向鼎盛,但在最后,自刘裕之后士族军政实权渐渐削弱,侯景之乱大受打击,历经唐、宋、元终是走向了衰亡。

  3、士族自身的“排外”和“凝内”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地位崇高,他们为了保证权力的果实能自家独享,自家香火能够绵延不绝,便要想办法提高宗族的凝聚力,以及防止其他阶层的人挤进来,士族自身还有一些“排外”和“凝内”的举措。

  士族为了维护他们特殊的地位,不会和庶族通婚,他们对于寒门之子的态度就像对待仆人一样,除此之外,士族还会通过下面三种方法以凝聚士族力量:

  祭祀

  这是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通过祭祀强调宗族之内人员的血缘关系,在潜移默化之间加强了族人之间的关系,在精神上十分有利于团结族众,对于维护宗族的稳定也有着有利的一面。

  在魏晋时期的祭祀主要是各个家族对于祖先的祭祀,还有一些乡村中的社祭,祭祀灶神。

  郡望

  “郡”是对一个区域的划分,“望”是指名门望族,“郡望” 放在一起指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名门大族。

  东汉时便有了用姓氏区分贵贱的,但是能够做姓氏的汉字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同姓者增多,贵贱就很难分辨,于是便有了郡望,表明各大姓氏祖籍所在以区分贵贱,就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每一个郡望内部还会根据血缘的亲疏,派生出一些旁系。

  谱牒

  关于这个大家可能比较眼熟,经常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之中就能看见说给什么人上族谱,和这个意思就很像。

  谱牒指的是记录宗族世系或者氏族的书。

  在魏晋的时候,谱牒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家传,家族中杰出人物的合传;二是家谱,以家传为基础,根据家族世系将所有族人按血缘串起来;三是谱籍,这是天下士族的总谱,就和小说里面百晓生的江湖兵器谱一样,这个谱籍是将所有士族按其姓氏、郡望排列。士族为了防止冒充,谱牒在此十分盛行,这也是分辨士族和非士族的依据。

  总结:

  士族自东汉产生萌芽,是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后来因为魏晋政策和环境形成、发展和壮大。魏晋时期,士族之所以能盖住皇室宗族、寒门宗族的风头,一是因为他们不断积累的经济文化实力,二是因为制度的支持和统治者的偏袒,三则是他们自身类似于“党同伐异”,不断凝聚自身力量,排除其他阶层混入。

  在东晋士族鼎盛时期,甚至有士族之人取代皇室宗族之人,但是盛极必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这之后士族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参考文献:

  《中国风俗通史》

  《宋书》

  《晋书》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