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诸侯国,为何虞国和吴国地位差距那么大?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1浏览:40分类:历史
都是吴太伯后裔,为什么虞国是公爵,而吴国只是子爵?今天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推翻商王朝后,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在人们的印象中,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让人奇怪的是,周章作为吴国第五代君主,吴太伯之后,只封为“子”爵;而周章的弟弟虞仲,虞国的开创者,却被封为“公”爵。
两人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什么身份地位相差如此之大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看周朝的爵位制。
大多数人认为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其实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
西周时期,按严格来说,只有公、候、伯、男四种爵位。公是一种荣誉性质的称呼,先代王室的后裔都可以称“公”,因此西周出现了八大公爵。
侯是一种武官的尊称,后来演化成诸侯的称呼;伯是家族领袖或地方首领常用的称呼。西周时期,侯、伯有时可以混用,没有谁比谁高贵。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崛起,《史记》记载,“政由方伯”。这里的“伯”是老大的意思,这段时期的“伯”比“公、侯”都要吃香。
大多数认为的“公爵”比“伯爵”要强,是出自于战国之后的文献记载。男爵属于小首领的称号,古籍中有子男为一等之说。
至于子爵,对象一般指的是蛮夷,西周时期周天子强大,不需要分封子爵,可是到了春秋,周王室衰弱,诸侯国为了与蛮夷沟通,便有了“子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朝时的子爵,是一种贬义词,它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象征。
如此一来,虞国被封为“公”容易理解,因为国君虞仲是吴太伯的后人,没有他的退让,就没有周文王。
按同样的理论分析,吴国君主周章是虞仲的哥哥,也是吴太伯的后人,为什么只是封为“子”爵?答应很简单,吴国是蛮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春秋跨度约320年。
吴国第一次出现在《左传》的记载是鲁宣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01年,这时候春秋已经走过了一半。
可是随后吴国再次沉寂下去,直到十八年后,公元前584年,吴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因为这一年吴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原霸主晋国派了一个使者来到吴国,这人便是巫臣。
当时晋楚两国争霸一百多年,双方已经精疲力尽,在正面战场上拿不出力量去斗。
可是为了继续给楚国施加压力,晋国决定开辟敌后战场,于是就有巫臣的吴国之旅。
《史记》有记载,“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
巫臣来到吴国的时候,还带来了30辆兵车,临走时给吴国留下一半。
同时还送给吴国弓箭手、御者,教吴国人怎么驾车、怎么射箭,还教给吴国人战斗阵列。
《左传》有记载,“巫臣请使于吴,……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这个记载说明了什么?在巫臣来之前,吴国还不会射箭、不会驾车、不会战阵,换言之,吴国还处于蒙昧状态,没有开化。
其实,小编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史记》记载的“吴太伯奔吴”是虚假的。
一是周和吴相隔三千里,当时一个人从宝鸡走到苏州,几乎不可能;
二是“吴”与“虞”相近,常常互相借用;
三是《左传》中宫之奇劝谏虞公的话,确认了太伯、虞仲是虞国祖先。
猜你还喜欢
- 11-30 打仗与礼节似乎挂不上钩,周朝时期为何是这样的状态?
- 11-29 在周朝这个礼制王朝,婚姻制度得到了怎样的逐步完善?
- 11-29 周朝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怎样的机构管理?
- 11-29 周朝能绵延八百五十六年,其原因与孝悌的概念有何关系?
- 11-29 姜子牙如何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创造新时代?
- 11-29 三家分晋究竟是哪三家?其余的诸侯国又该何去何从?
- 11-29 周朝的71个诸侯国里并没有秦国,那秦国又是怎么建立的?
- 11-27 探索岐山臊子面的由来,臊子面体现了周朝人的文化精神
- 11-27 周朝近八百年这么长的统治时间,到底是靠什么来维系的?
- 11-27 古代的养老体系是怎样的?古人重视养老吗?
- 11-27 周朝取代商朝建立以后,采用了什么样的王道方式治国?
- 11-27 周朝在经过动乱与迁都之后,为何实力一代不如一代?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