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势之战曹魏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难道说蜀汉的实力太强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1浏览:49分类:历史
对兴势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兴势之战发生于魏正始五年(244年),也即曹爽、司马懿争权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期,此时的曹魏政坛呈现出司马懿把持军界、曹爽把持政界的局面。
而之所以说兴势之战一开始即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主要是从司马懿在这场战役的“起-承-转-合”四处,说起。
其一,“起”。
自魏正始元年(240年)即魏明帝曹叡驾崩后次年,至魏正始十年(249年)。十年间,曹爽与司马懿在军政两界交锋不断,互为掣肘,魏蜀兴势之战即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曹爽虽然手握军权,但司马懿却在军界更有威望,为完成魏明帝曹睿的托孤嘱托,树立自己在军界的威望,完成对司马懿的夺权,曹爽积极筹划兴势之战。
而司马懿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野心家,则自一开始,即极力阻止此战,《晋书》载其对曹爽“止之,不可”。因此曹爽伐蜀的军事行动在“起势”时,就没有得到司马懿的全力支持。
其二、“承”。
在曹爽计划伐蜀之初,司马懿虽极力阻止,但终未能制止其军事行动。所以其退而求其次,在随军将领上做起了文章,这点从曹爽所带将领即能看出。
司马懿并未将亲信干将、特别是骁战之将并未悉数派出,仅仅只是派出了郭淮。曹爽在此情况下,只能将被魏明帝曹叡称为“浮华之人、凡品庸人”的夏侯玄、邓飏、李胜等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近侍随从作为主将带往前线。
这就为曹爽在作战之初,无法有效指挥大规模进攻这个“承”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三、“转”。
在战役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身为司马懿阵营的先锋都督郭淮突然脱离大部队,对伐蜀大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重挫了大军士气,二是无大将坐镇,曹爽陷入了“瞎指挥”状态,三是致使蜀军突然发动攻势,魏军无力阻挡。
郭淮作为当时曹魏政权中,为数不多的“知蜀派”,长期处在与蜀汉政权作战的最前沿,军事经验丰富。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伐蜀将领,却在战斗推进顺利的当口,以“度势不利”为由,擅自将前锋部队带离前线,脱离主力部队。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决定仅仅只是一个前锋都督能够做出的,这其中一定有司马懿暗中的全力支持。
其四、“合”
在战斗进展不顺时,曹爽所希望的后勤补给迟迟未到,致使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关于这点,正史中虽未给出明确答案。但时任散骑常侍、常伴魏少帝曹芳左右的钟毓,写给曹爽的书信,则可以代表一部分朝臣对曹爽伐蜀的态度。
信中:“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祥之!”足可见朝中部分重臣对曹爽伐蜀的反对态度。
据此可以推断,曹爽在战事不利,希望得到后方兵士、粮草补给的情况下,朝中是并没有给予补给的,或者说,即使有,也并没有及时放行。
综上可以看出,曹爽兴师意在立功,为排除司马懿在军界的影响,实现自己的大权独揽扫平障碍,而司马懿深知个中利害,故在整个战役的“起-承-转-合”处“居功甚伟”。
为曹爽的兴势之战败北提供了重要“助力”,甚至不惜以曹魏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为代价,足可见兴势之战的失败,是司马懿为了争权,而在朝中为出征在外的曹爽处处掣肘的结果。
猜你还喜欢
- 11-30 蜀汉地理位置这么优越,那么刘禅真是个昏庸之主吗?
- 11-30 魏延对蜀汉也是立有大功的,该如何真实看待魏延之死??
- 11-30 从现有的各类书籍来看,蜀汉的实际兵力究竟有多少?
- 11-30 诸葛亮这么擅长火攻之计,但为何没能烧出蜀汉的未来??
- 11-30 诸葛亮堪称蜀汉的股肱之臣,为何在文臣中仅排第三位?
- 11-30 蜀汉因为哪三个方面的原因,以至于刘禅不得不投降蜀汉?
- 11-30 东吴的名将也很多,为何曹操只钟情于蜀汉的武将?
- 11-30 姜维哪次战略部署的失误,导致蜀汉防御体系最终崩溃?
- 11-30 汉中这个地方有何重要价值?为何曹魏与蜀汉都在争夺它?
- 11-30 论及刘备这位蜀汉皇帝,他真的是以平民、草根起家吗?
- 11-30 除了常规部队之外,刘备的蜀汉有着哪些特殊军队?
- 11-30 蜀汉左将军大还是右将军大?历来对此有着哪些争议?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