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无能为力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1浏览:48分类:历史
对南明灭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史》“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明末内忧外患,外有后金政权虎视眈眈,而各地又连年大旱。闯王李自成兴兵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但在清军入关之时,南方尚有大片土地仍然归于朱家之手。
福王朱由崧,乃为神宗朱常洵之孙。可谓是名正言顺的皇室正统后裔,崇祯死后他于南京监国,随后继位。是为弘光皇帝,也是南明政权的第一个皇帝。
(一)、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华夷之辨,重华夏而轻夷狄。清朝乃为女真人所建立的政权,因为吴三桂的投降,得以从山海关长驱直入,入驻北京。赶跑了大顺皇帝李自成,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此时,虽然崇祯皇帝自杀,但是明朝仍然保有着大片江山。
而且女真族入关,起初不得民心。所以,对于明朝宗室而言是非常有希望建立起南方政权的。就像东晋和南宋一样,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不论从哪个方面而言,南明的灭亡都是咎由自取。
1. 内部派系林立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崇祯皇帝顷刻间猝然长逝而且驾崩时并未指定候选人,而且此时许多宗室及大臣都纷纷南逃。因此在内部,兴起了一场国本之争。而朱由崧则是各方势力集团,妥协出来的结果。
不久后便发生了“南渡三大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以及童妃案。他们都说自己是明朝皇室,但是又无从考证。所以,不约而同的被问罪。虽然这些事情无从验证真伪,但是在南明内部之间还是引发了各势力的嫌隙。
也就是说这个王朝,虽然继承了明朝的衣钵但是却并不是铁板一块。而且清朝那边,已经宣布明朝灭亡。
自己才是明朝的继任者,并且着手修《明史》。太子案发生以后,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意图攻入南京。江北防守空虚,清军顺利过长江。史可法率领扬州百姓拼死抵抗,最终死亡八十万人却还是没能挡住其前进的铁蹄。
2. 互相攻伐,错失良机
南明小朝廷内部的矛盾,直接造成了其覆灭。史可法虽然身居高位,但无法调动四镇之兵。而朱由崧眼见自己的臣子和子民惨遭杀戮,却只顾得自己仓皇逃脱,竟无半点悔恨之意,也从未想过要派兵援助。仅仅过了一年,朱由崧便被押解至北京。
这才是南明真正分裂的开端,群龙无首各地的王侯将相都想在这乱世之中立足。在一年之内,竟然有五位王爷宣布自立。大家自然是谁也不服谁,更不用想合击清军。他们如昙花一现般,很快被清军各个击破。
郑芝龙随后拥立朱聿键建国称帝,而此时孙之獬又力主清军剃发易服,一时之间民怨四起。这本是南明绝佳的机会,如果趁机反扑定能收复大片失地。但可惜的是,隆武帝与鲁王互相看不顺眼。在这绝佳的时机,两人竟大打出手,导致清军有机可乘。
(二)、苟延残喘,死不足惜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南明的各个统治者,大家都是近亲。正值家国危难之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御敌而是要分个高低。此举属实耐人寻味,清军趁势一举拿下浙江和福建两省。而隆武帝则被乱箭射杀,如果他们仅仅是因为内部不和而灭亡尚且情有可原。但是对于底层的百姓,仍然是非常残暴。
1. 暴政害民,不得人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残酷的刑罚和不体恤民情的国策,所以才使得李自成揭竿而起而且一呼百应。但是南明的这些统治者们,并未从中吸取一丝一毫的教训。如果是在平时,严刑峻法自然没有反对之声。
但值此危亡之际,却仍然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之人,这就导致原本支持他们的百姓也对此非常厌恶。
清初传教士所著的《鞑靼战纪》中,有着不少关于南明政权的记载。“鞑靼人(清军)占领铭国全境时,惊奇的发现官员对待其百姓异常残暴。他们居高临下,而穷人们卑微的匍匐在地上。这些可怜的平民,甚至不敢高声说话,唯恐惊到他们的父母官。”
而女真人本为马背上的民族,对于规矩礼仪方面并不是太过在乎。“鞑靼人对此取笑,他们痛斥着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并且尝试着让平民学会站起来”。而且南明的官员出行都要清道,清军的高官则自己一人踏马而行。
2. 高压政策下的南明
为了防止所辖属的地区,有人与清军联合,南明的统治者们也是绞尽脑汁的限制。并且,不论是对于官员还是百姓,都是极度不信任的。而且,也没有做出要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姿态。所以,很多人都对南明非常的不满。
同时,对于礼仪教化方面要求的也是十分严格。《鞑靼战纪》“明国人的女子,地位低到无法想象。鞑靼人在占领南方各省以后,给了这些女子最大的宽容。并且,比他们的丈夫都要关心她们”。清军作为外来统治者,一是不熟悉三从四德等破旧习俗,二是他们要树立起自己是救世主的形象。
在这方面与南明形成了极大地反差,所以有很多人都愿意投靠清军。而且他们在集市上,公然审判犯罪之人,给予受害人公道。这些举措都十分得民心,所以隆武帝死后大批的残余将士纷纷倒戈。而朱由榔,则只能灰溜溜的逃往缅北地区。
(三)、皇权专制,无可救药
不论是南明还是清朝,他们都是以统治者的姿态来压榨百姓。如果在两个之间取舍,倒不如南明覆灭。最起码,百姓可以结束连年的战乱得到休养生息。虽说是有什么华夷之辨,为国而战,但是保护的并不是自己的国家而是朱氏的国家。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为他们牺牲,只是白白的浪费生命。
1. 战争是为了和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代王朝向来是以“家天下”为主,所有的土地都是统治者的而生活在此的百姓都是他们的奴隶。虽然清朝有些事情做的非常开明,但那只不过是为了暂时的维持稳定。不久以后,便开始变本加厉的执行官本位主义。
南明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是汉人统治的而且已有数百年之久。所以,占据了一定的舆论优势。况且,连崇祯皇帝这个正统的君王都选择了自暴自弃,还指望谁能够替他翻盘。即使南明成功北伐,也会继续压榨底层百姓。而清军入主中原,对于大多数而言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纳税的对象。
在这方面,南明甚至都不如南宋。赵构虽然且战且和,但是其内部还相对比较和谐。在他看来,岳飞是被冤枉的但是不杀不行。正如郭德纲所说“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自己的冤枉”。而且南宋维持的时间,也算是比较长的了。
清军入关时八旗子弟兵不过十万,它所控制的大都是北方地区。而自淮河以南,都在明朝部将之手。可以说,占据了一定的先天优势。退一步讲,它完全可以像南宋一样与清朝划江而治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
但正是因为其内部人员的目光太过短浅,总是在争一时之利。这就直接的导致了所有人都变为了阶下囚,自然也不用争个高低,也不用去争夺谁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南明曾有机会与清军一较高下,但却都任其白白流失。
2. 可惜报国之士
在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忠君爱国的熏陶下,很多士子都非常的忠心耿耿。他们愿意为了君王,而舍生忘死也可以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抛却生命。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了民族大义,始终不遗余力的坚持。
这其中也不乏许多原为起义军,而后又投靠明朝的志士。比如李定国,乃为张献忠的养子。投靠南明永历政权以后,率领八万精兵,辗转湖桂多省给清军以迎头痛击。而且曾一度想将皇帝从缅北接回故土,在永历死后他悲愤交加,年仅四十余岁就抑郁而终。
张煌言有南明文天祥之称,起初为崇祯朝的举人。南京陷落后,他集结多家农民军展开了二十余年的抵抗。最终,大势已去在杭州遇害。此外还有李来亨,他本为农民起义军。在北京陷落以后,便开始抗清。
清军深入云南,追剿永历皇帝,而他在重庆苦战企图拖住清军的步伐。最终,在康熙年间,举家自焚。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不为个人之利益,不在乎前事之纠纷,都抱着必死的决心。
反观南明统治者们,远没有此觉悟。所以,南明的覆灭死不足惜但就是可惜了这些英雄。
结语:
南明的统治者总是以居高临下的眼光,来处理问题。并且,其内部的纷争十分激烈。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最终也落得国破家亡的后果。他们自己都不在乎得失,后人就更无法去同情。自暴自弃者,也无须缅怀。
参考文献:
《鞑靼战纪》
猜你还喜欢
- 11-30 李自成在被清军击退时,他为何不把陈圆圆一起带走?
- 11-30 面对李自成围攻京城时,崇祯为何会选择刚毅赴死?
- 11-30 南明当时拥有很多政权,弘光政权为何一年时间都撑不了?
- 11-29 李自成起兵造反以后,为何没有受到锦衣卫的阻碍?
- 11-29 明朝末年自然灾害不断,但为何李自成的军队却有粮草?
- 11-29 满清能够入关建立清朝,为何说是得益于李自成的失误?
- 11-29 清军能不能最终入关,为何说关键不在吴三桂而在李自成?
- 11-28 吴三桂是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为何看不上李自成而降清?
- 11-28 吴三桂在明末投靠清朝,为何说是李自成一手促成的?
- 11-28 李自成虽然拥有百万大军,为何与清军的军队却是云泥之别?
- 11-28 李自成究竟做了些什么?为何40多天后就掉进了地狱?
- 11-28 李自成自攻入北京城之后,他都做了哪些愚不可及的事?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