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什么是牛李党争?与唐朝推行科举制度有关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1浏览:38分类:历史

  什么是牛李党争,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屋小编一起看下去。

  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的人才筛选以及官员的选拔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创于隋文帝时期的进士科拉开了中古时期新型选拔人才方式的序幕,从此,隋唐以前的门阀氏族以及门阀政治逐渐被科举制冲破,使得人才流动不论在纵向还是横向方面都大大加强,极大推动了社会群体的流动。《旧唐书》载:"當時唐之文雅於諸國爲盛,然未嘗設科舉,至是,始命翰林學士江文蔚知貢舉,進士廬陵王克貞等三人及第。前朝公舉、私謁相半,臣專任至公耳!"

  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科举制创设之初,由于数百年的贵族政治已经根深蒂固,虽然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局势的冲击,而且南朝时期寒门地主阶级的不断崛起,都对数百年来的门阀贵族政治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门阀氏族还是一直存在的。在隋朝以及唐朝的前中期,贵族政治依然是朝廷统治集团的主要群体。

  这一现象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到安史之乱战争的巨大影响,唐朝时期兴盛的士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山东士族几乎全部覆灭,这让一向统治集团中以山东士族为主要依靠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与此同时,在武则天时期大力推行的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大量庶族地逐渐成为主要群体并且参与到统治集团来,成为唐朝中后期一股重要的统治力量。

  唐朝持续数十年的牛李党争便是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出现的,有的学者认为牛党李党成员就是因为在支持科举还是士族政治上出现了巨大分歧才会导致如此大规模的党争。虽然关于牛李党争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科举制无疑在牛李党争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科举制在唐代朋党政治中的影响,尤其是在牛李党争之中的作用,来分析科举制度下的牛李党争所存在的政治互动。

  隋炀帝科举制在有唐一代实行的状况

  科举制虽然诞生和发展于隋唐时期,但是其真正成为封建统治集团的重要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在北宋时期确立的。那么作为科举制度肇建之初的隋唐,对于科举制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又是如何的呢?隋唐的建立者皆是在于北周时期发家的关陇贵族,所以在科举制度的推行上起初力度并不大。

  此外,东晋时期遗留下来的门阀氏族,虽然在南北朝时期饱受战乱以及少数民族的冲击,但是其凭借强大的政治、文化势力,凭借崇高的郡望,到了隋唐时期,仍然顽强地存活下来。隋唐两代时期的山东崔、李、郑、王都是延续数百年的士族大家,此外还有范阳卢氏、琅琊王氏等等,这些人虽然相较于东晋时期的门阀顶峰有所差距,但是依然在本地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科举制在唐朝时期的地位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有唐一代除了武则天较为注重科举考试之外,其他时期科举制相对于望族始终都不能占据上风。玄宗时期注重科举制,这要是因为他本人比较喜欢诗赋,因此将诗赋作为科举的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通过科举制选出来的文人,一般都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旧唐书》载:"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已後,不先入國學習業,不在應明經進士限。其進士舉宜先試帖經,并略問大義,取經義精通者放及第。今士族之家,通行此例。"

  像唐朝比较著名的宰相,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书香门第。卢氏、李氏、崔氏等,都是生产宰相的门户。他们通晓四书五经,懂得儒家治国的一套理论,因此便深得皇帝的宠信。他们虽然是世家大族,但是又通过名义上的科举考试来使自己的官位来的名正言顺,所以说科举制在唐朝基本上又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山东郡望牛李党争发端于科举考试

  历朝历代都存在党争现象,当然古代的党与今天的政党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古代的党派指的是朝堂之上因为政见不同、处理问题方式不同而划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地主阶级派别的。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党争,此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党争出现的较为稀少。但是有唐一代的党争还是大有存在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延续数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之所以探讨牛李党争在科举制度内的政治互动,还要从牛李党争的发端谈起。党争首先在宪宗时期于京城内的以此科举考试中出现,当时参加考试的牛僧孺、李宗闵,这些都是后来牛党的核心人物,他们在探论时事政策之时,痛批时政,矛头直接对准了当时的宰相李林甫。

  二人的对策头头是道,并且深入人心,符合实际情况,因此被当时的主考官看中,纷纷给予他们表扬,并认为二人大有宰相之面,因此变主张推荐给宪宗任用。但是当时的权相李吉甫认为自己有辅佐皇帝开创元和中兴之功,对于牛、李二人的诋毁心里非常不舒服,因此他认为考官与牛僧孺、李吉甫有勾结之嫌,所以考试结果应当作废。

  宪宗本来想将二人重用,但是由于李吉甫的劝阻,随即取消二人功名,同时将当时主要负责的考官纷纷降职处理。这件事发生之后,朝堂一片哗然,百官纷纷向宪宗请愿,希望能够收回成命,同时对于李吉甫陷害贤良、进献谗言的行为严肃处理。宪宗本人迫于压力,将李吉甫贬官地方,从此拉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旧唐书》载:"嗣复与牛僧孺、李宗闵皆权德舆贡举门生,多与之同。四年,僧孺作相,欲荐拔大用,又以於陵为东都留守。未历相位,乃令嗣复权知礼部侍郎。"

  李吉甫牛李党争于科举制内的政治互动

  科举考试虽然不是牛李党争爆发的根本因素,但是却具有导火索的味道。李吉甫极力反对牛僧孺二人通过科举入仕,除了他本人嫉妒贤良之外,更多是因为牛僧孺的出身并不高贵,但是凭借他的聪敏智慧和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一旦他成功步入仕途,必然会引发朝堂大乱。此外李吉甫年事已高,他要为自己的儿子李德裕安排后路,继承自己的宰相之位。

  而牛僧孺等人的出身只是平民而已,李吉甫还在为今后的士族的发展道路设想,因此他就会千方百计地遏制平民进入统治阶级上层,就算牛僧孺没有通过言辞冒犯他,我想有李吉甫的坐镇,牛僧孺的发展前景也不会很好 ,至少说十分有限。所以可以从这小小的考场之事,就能发现,牛李党争爆发之初就已经夹杂了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

  随着李吉甫被贬不久亡故,他的儿子李德裕自然而然如李吉甫生前安排的那样,继承了父亲的相位,由此李吉甫时期埋下的与牛僧孺的矛盾,在新一代中彻底爆发了。而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矛盾,倒不如说是当时整个唐朝社会中士庶之争的具体体现。从李德裕上位之后,牛僧孺也重新被宪宗启用,双方由此在朝堂之上划分成了牛李二党,并且在各方面开始了激烈地对抗。《邵氏见闻录》载:"牛僧孺自伊阙尉试贤良方正,深诋时政之失。宰相李吉甫忌之,泣诉于宪宗,以考官为不公,罢之。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在笔者看来,牛李两党在当时的政见纠纷当中,是否通过科举入仕的确是双方争论不休的一点。虽然在两个团体当中,士庶十分混杂,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当时的唐朝社会中,科举制度一直都是不怎么占有选官的主要地位的。原本是庶族指望出头的科举制,此时已经呈现出被士族垄断的现象。所以在是否支持科举制度上,辨别双方还是有一定理由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