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著名水利工程,韩桓惠王与郑国渠的渊源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10-01浏览:45分类:历史
对韩桓惠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韩桓惠王名为韩然,是韩厘王的儿子,约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9年在位。
秦国逐渐实施吞并天下之策,韩国最先被拿来开刀
公元前246年的时候,长平之战已经结束多年,能够对抗秦国的赵国国力依然没有恢复,秦国对关东诸国虎视眈眈。
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记载:
①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②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秦灭东周国(注:东周国是从本已是弹丸之地的东周又分裂出来的的两个“巴掌”小国之一,另一“巴掌”小国为西周国。而周天子因故不得不依附于西周国,但西周国早在公元前256年就为秦所灭),周王朝彻底灭亡。这一年,距离嬴政坐上秦王的位置还差三年,尽管国内政治斗争激烈,不过老秦人也没忘记要割下邻居(韩国)的“几块肉”作为庆祝。因此,成皋和巩(注①:另一说为荥阳)这两座城就被他们收入囊中。
注①:另据《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记载,秦所占二地,说的便是成皋和荥阳。
即: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韩国在见连周王室都被秦灭亡后,接着自己又被秦攻占两块地盘,韩王内心自然是压力山大,加上秦国本就意图东出函谷吞并天下,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而东出函谷关外,最近的就是韩国,秦国要想东入中原,首先打的就是它。
韩桓惠王的“妙计”——疲秦之策
面对秦国威胁,这时候,韩国深谙法家学说、讲究法术势的韩国君臣们,他们就想到了一个通过术来改变势的计谋。那就是派出一个善于兴修水利的人去游说秦国新建一项水利工程(即后来的郑国渠)。韩国原本的目的是:希望秦国能够把人力物力大量投入到修建大工程的“泥潭”上来,这样,至少能给韩国喘息的机会,顺便消耗秦国国力,这就是所谓的疲秦之策(注②:疲秦之策)。
注②:《史记·八书·河渠书》记载: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
韩桓惠王最终采纳了这个计谋,于是派出郑国这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去完成任务。秦国君臣经过多方考虑后,同意了郑国的建议,开始修三百多里的水利大工程,此工程则后来被秦人以主修人之名命名,称“郑国渠”。
《史记·八书·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韩王妙计弄巧成拙,韩国自酿苦果
可惜,韩国此举成了帮倒忙的活。最终的结果是:这个拙劣的计策,最后倒霉的是韩国。郑国渠的修建,给秦国带来的,不是消耗实力,而是沃野千里和兵精粮足,让秦国多了一个大粮仓,如此结果,更是加速了韩国首先被灭掉的命运。
而韩桓惠王本人呢?纵观韩桓惠王的一生,尽管他对韩国进行了一些积极方面的改革,他推行申不害主张的“术”,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重商,使得韩国成为战国著名的商业中心;在农业上,铁器也得到大量的应用。但历史上,人们记住他更多的,还是他帮秦国修郑国渠这件事儿!
古往今来,只要评价拙劣的谋略、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统治者,总会把他(韩桓惠王)拉出来批判一番。郑国渠成为历史著名工程的同时,也成了韩桓惠王的耻辱柱。而各种关于古代水利的历史资料,韩桓惠王这个人,那也是绕不开的常客。可以说,韩桓惠王成为衬托秦国君臣英明的配角。就算史料中描写他的篇幅远不及去修渠的郑国,但只要一说修郑国渠这事,总会带上他。
《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载: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后来,韩桓惠王最终于公元前239年去世。但他与水利工程的羁绊,还没有完。
韩桓惠王埋藏于地底两千年的秘密,南水北调工程令其重见天日
在横跨2000多年后,到了现代,韩桓惠王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依然,这次还是因为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主要是解决缺水问题,这里不再细说。不过,此项工程注定和千年前的郑国渠一样,是要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大工程。那么,南水北调工程与韩桓惠王又有着怎样的羁绊呢?
我们知道,在修建大工程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遗迹。当遇到无法避开的古建筑和古墓的时候,我国一般会采取抢救性发掘的措施来保护古文物。恰恰,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上,发生了一件特殊事,这件特殊的事情就是发现了位于河南境内的新郑胡庄大墓(注③:新郑胡庄大墓)。这个墓为何特殊?因为,根据考古专家预测推断和考证,这是战国时代韩国韩桓惠王的墓。
新郑胡庄发掘工地(图片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网站)
注③:对新郑胡庄大墓发掘的具体和完整历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CCTV节目官网【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官方呈现平台】搜索《探索发现》 20170412 新郑胡庄大墓(上) 和《探索发现》 20170413 新郑胡庄大墓(下)了解。
一开始,专家先从大墓结构和质地成分分析,但只能确定这是战国时期的韩国王室大墓,而后来又从新发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去解读,才确定这是韩桓惠王的墓。
经专家考证,新郑胡庄大墓里有两个显眼的大墓,首先确定的一号墓是王妃的,其次是二号墓,且直到在第二座大墓里发现了青铜戈,根据上面的铭文才判断出这是韩桓惠王的墓……
结语:
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历史仿佛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巧合:在水利史上,被传为千古笑谈的韩桓惠王,他的墓,在两千年后,又因另一个必定也进入水利史的南水北调工程而重见天日。这就像是一次历史的轮回,而轮回的主人公韩桓惠王,仿佛在两个端点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未来!
猜你还喜欢
- 11-29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说法与战国名将廉颇有何关系?
- 11-2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那么他的医术究竟学自何人?
- 11-29 扁鹊是怎么死的?他这位“草莽游医”被哪位战国御医所妒?
- 11-29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又是如何救活死太子的?
- 11-29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雏形为何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
- 11-29 除了知名的战国七雄之外,战国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国家?
- 11-29 蔺相如作为战国著名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业绩是什么?
- 11-29 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却是由秦国最终胜出?
- 11-29 楚国在战国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最后为何却没有一统七国?
- 11-28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的是什么?
- 11-28 郭开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害死哪两位名将的幕后真凶?
- 11-27 东周与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在历史上完全地重合了吗?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