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的霍去病真的苛待士兵不体恤将士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30浏览:38分类:历史

  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霍去病

  在英雄云集的两汉名将里,堪称“青年偶像”的抗匈英雄霍去病,却也是“槽点满满”的一位。

  尤其叫历代史册吐槽不断的,就是霍去病那惹争议的“私德”:中国历代名将,大多把“体恤士卒”“同甘共苦”当基本品质,却偏偏霍去病搞特殊,以《汉书》《史记》等典籍的形容说,就连他每次出征,都要带专用的厨子和美食,以至于士兵饿得东倒西歪,他的“专用美食”还多得吃不完。甚至行军路上,将士们人困马乏,却还是他兴致高涨,常叫士兵们摆开球场陪他踢球取乐,一场球累瘫一群人。

  如此做派,以同时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说“贵不省士”。历朝历代的文人们,也常逮着这条各种狠踩猛揣,痛批霍去病“中材之将”“不惜士饥”等毛病。仿佛这位年轻的“大司马骠骑将军”,就是个才能平平且贪图享乐到没心没肺的纨绔子弟?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才能平平”“没心没肺”的角色,自从18岁那年在汉匈战争里华丽亮相起,就在胶着的汉匈战场上,刮起一阵阵暴烈狂飙。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其中四次担任主将,累计斩杀敌军“十一余万级”,摁着“草原天骄”匈奴人狠打,“封狼居胥”的荣耀时刻,更成了之后两千年里中国军人的至高追求。吐槽过他“私德”的《汉书》,也以深情笔墨,生动描绘那热血风采:“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

  如此风采,也叫多少吐槽霍去病“私德”的“质疑者”们,拍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于是也就常用“岂非天命”之类的字眼解释——这霍去病能打得这么漂亮,都是因为命好啊。

  可这辉煌,真的只是“命好”?当然不是。

  说起霍去病“碾压匈奴”的伟业,如果真要论“命好”,倒也首先有这么一条:身为军人,他幸运赶上了一个特殊时代——汉朝的军事革命时代。

  在霍去病踏上战场前后,汉王朝的装备与战术,也正经历一场空前的变革。发达的养马业催动了骑兵的壮大,旧式的“步兵+战车”战术正在被淘汰。炒钢技术的普及与叠铸技术的推广,更让铁制兵器实现规模生产,大量淘汰青铜器装备。西汉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文物,已是清一色的铁器装备。一支钢铁包裹的全新汉军,正向骄横匈奴傲然亮剑。

  身为军人,赶上这样的好时代,着实是幸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亲历“装备战术升级”,与霍去病同时代的诸多名将,论战绩却是满满辛酸泪?因为比装备升级更难的,是观念的升级。那些打惯了防御战的老将们,筋还停留在当年“被动防御”的阶段。对匈奴人的“弓强马快”更是畏惧如虎,汉匈战争的最初几年,“换装”精甲铁刀良马的汉军,一度依然如汉文帝汉景帝时代那样,“坐等”着匈奴人来袭,乖乖被牵着鼻子走,血亏吃了一堆。

  但年轻的霍去病,却终于不同。后人常津津乐道他“不读兵书”的典故。但正如他自己所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所谓“不读兵书”,是因在他已经看得比许多人更远,不需要受“古兵法”的束缚。当同时代的公孙贺们,空握着精甲骑兵,却连草原地界都不敢进,就会“溜”一圈空吆喝时。霍去病却创造性的践行了新理念——发挥汉军装备与冲击力优势,深入匈奴腹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如果说霍去病的舅舅,同为抗匈名将的卫青,是“以战法革新破匈奴”,那么霍去病,也同样迈出了一大步:以理念革新破匈奴。论格局,年轻的他,早已强过同时代的“前辈”。

  那这样一个全新的格局,“不体恤士兵疾苦”的霍去病,真能做得到?这事儿,也恰如职场团队里常有的一句话:大家凑在一起,不是为了做朋友的,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放在霍去病的“工作”里,上万人聚在一起,那更不是去度假旅游,而是要在残酷的考验里把仗打赢。以这个目标说,霍去病的“搞特殊”“吃美食”,都只是“小节”。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霍去病踢球”这事儿。汉朝的踢球运动“蹴鞠”,发展到汉武帝年间时,早已从“民间娱乐”变成重要军事训练手段。正如汉代学者刘向所说“蹋鞠(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汉代“蹴鞠”不同于宋代花里胡哨的“踢法”,讲究的是力量对抗与团队配合,最能保持军队士气,“以利攻守之胜”。行军间隙踢场球?那是汉代军队的必修功课,拿这说“霍去病不体恤士卒”?那是外行才有的误会。

  那霍去病到底有没有“苛待士卒”?回看霍去病的几场经典战役就知道:十八岁那年的漠南之战,他以八百人深入匈奴腹地百里,“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两年后的河西之战,他以一万骑兵翻越焉支山祁连山,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打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二十二岁那年的漠北之战,他更是北进两千里,迎击以逸待劳的左贤王主力。然后以一场斩杀超过七万的胜仗,打出“封狼居胥”的辉煌。

  这样的恶仗,每一场都是长途奔袭,以寡击众。粮草水土气候等残酷考验,更是随时随地。倘若霍去病真是个“苛待士卒”的统帅,别说追亡逐北,封狼居胥。部队哗变都是分分钟的事儿。

  也恰恰是那些对霍去病不少“恶评”的史料里,却也以寥寥几笔,点名了霍去病卓越的带兵能力。吐槽霍去病“贵不省士”就告诉我们,霍去病虽然沉默寡言,却“有气敢任”,越是关键时刻,越敢于扛住压力做决定。作战时连美食都要“讲究”的他,面对汉武帝送来的豪宅,却一声豪言婉拒回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

  而比起他流星般的军旅生涯里,一次次扛住压力的指挥妙笔来。尤其见证他担当精神的,还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浑邪王归降事件”。是年被霍去病打趴下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主动向汉王朝投诚,霍去病受命率军前来受降。谁知休屠王突然变卦拒降,浑邪王在内讧里杀掉休屠王,却无力制止休屠王部下哗变。面对这突发危情,霍去病果断处置,快速率军冲入匈奴军中,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平定叛乱,押着四万匈奴降兵进入汉境。

  未来连接欧亚大陆,对古代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河西走廊”,就在霍去病的冷静处置下,以这样有惊无险的方式,被汉朝收入囊中。

  对比一下霍去病的“前辈”们,就更可见这可贵的担当精神:汉匈战争爆发前,汉朝大行令王恢献上计谋,打算以重镇马邑为诱饵,聚歼匈奴主力部队。一番完美规划,叫汉武帝也跟着燃了,一口气调集三十万大军布下“口袋”。可关键时刻消息泄露,已经到了“口袋”外围的匈奴单于拔马撤走,可手握三十万大军的王恢呢?却是既不敢追,也不敢开打,只是“干看”着匈奴单于走人——就怕担责任。

  相比之下,倘若“受降”浑邪王休屠王的变成王恢?恐怕到手的河西走廊,又得在手边溜走。

  也同样是《汉书》《史记》等史料里,更见证了关于霍去病的许多重要信息,他没有“爱抚士卒”的感人故事,但作战时却“常与先骑壮其大军”,永远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他的麾下,除了汉朝的“良家子”兵将外,还有高不识和仆朋等匈奴族的悍将。不管是什么出身的部下,他不但放手信任,而且负责到底:跟随他作战的士兵,特别是亲历“封狼居胥”时刻的兵将们,事后更“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只要忠勇作战,就一定有回报。

  这样一个也许并不“体恤士卒”,却有格局有担当,关键时刻敢负责,能够带领部队创造辉煌的将军,又怎能不令兵将们誓死效力?这样的一支军队,当然就成了碾压匈奴的铁血劲旅。

  两千年后,回看霍去病的故事,看到的不止是少年的澎湃热血,更有适用于任何行业的真理:一个团队,也许没有温情脉脉的氛围,但只要有格局有担当,关键时刻敢担责,就能打赢一切残酷的仗。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